×

仿射模糊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 (英语) Zbl 1278.93099号

摘要:本文研究用仿射模糊模型描述的非线性系统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的设计问题。系统输出被选为前提变量,可以保证被控对象和控制器始终切换到同一区域。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的公式中,通过使用分段Lyapunov函数并添加松弛矩阵变量,获得了一种分段仿射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数值求解。与现有工作相比,所提出的方法需要较少的LMI约束,并导致较少的保守性。最后,数值算例说明了新结果的有效性。

MSC公司:

93B36型 \(H^\infty)-控制
93立方厘米 模糊控制/观测系统
93天30分 李亚普诺夫函数和存储函数
93C55美元 离散时间控制/观测系统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Boyd S,系统和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矩阵不等式(1994)·Zbl 0816.93004号 ·doi:10.137/1.9781611970777
[2] Cao YY,IEEE自动控制汇刊49第2081页–(2004)·Zbl 1365.93363号 ·doi:10.1109/TAC.2004.837749
[3] Cao SG,Automatica 33 pp 1017–(1997)·Zbl 0887.93035号 ·doi:10.1016/S0005-1098(97)00010-1
[4] Chang XH,《国际系统科学杂志》42 pp 1801–(2011)·Zbl 1260.93097号 ·网址:10.1080/00207721003653708
[5] Cuzzola FA,《国际控制杂志》75 pp 1293–(2002)·Zbl 1015.93015号 ·网址:10.1080/0020717021000023726
[6] De Oliveira MC,《国际控制杂志》75,第666页–(2002年)·Zbl 1029.93020号 ·doi:10.1080/00207170210140212
[7] Dong JX,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汇刊-第B部分38页1166页-(2008)·doi:10.1109/TSMCB.2008.923530
[8] Fantuzzi C,《FUZZ-IEEE’96年会议记录》,第1067页–(1996)·doi:10.1109/FUZZY.1996.552326
[9] Gao YH,《亚洲控制杂志》,第12页,第558页–(2010年)
[10] Han ZX,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汇刊-第B部分30页204–(2000)·doi:10.1109/3477.826962
[11] Hassibi,A和Boyd,S.,1998年。分段线性系统的二次稳定与控制。1998年美国控制会议记录。1998年,第3659-3664页。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12] Johansson M,《IEEE模糊系统汇刊》,第7页,第713页–(1999)·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91.811241
[13] Kim E,IEEE模糊系统汇刊10,第391页–(2002年)·doi:10.1109/TFUZZ.2002.1006442
[14] Kruszewski A,IEEE自动控制汇刊53,第606页–(2008)·Zbl 1367.93333号 ·doi:10.1109/TAC.2007.914278
[15] Lam HK,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汇刊——第B部分,第35页,第1322页——(2005年)·doi:10.1109/TSMCB.2005.850181
[16] LeBel S,《国际控制杂志》82,第482页–(2009年)·Zbl 1168.93343号 ·doi:10.1080/0207170802144313
[17] 邱建军,IEEE模糊系统汇刊,第19页,1014–(2011)·文件编号:10.1109/TFUZZ.2011.2159011
[18] 邱建军,《2009年ICCA会议记录》,第206页–(2009年)
[19] Sala A,IEEE模糊系统汇刊158,第2671页–(2007)
[20] Shen H,《国际系统科学杂志》42 pp 767–(2011)·Zbl 1233.93091号 ·doi:10.1080/00207721003790351
[21] Sugeno M,IEEE模糊系统汇刊,第7页,201–(1999)·doi:10.1109/91.755401
[22] Takagi T,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汇刊15,第116页–(1985)·Zbl 0576.93021号 ·doi:10.1109/TSMC.1985.6313399
[23] Tanaka T,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2001)·doi:10.1002/0471224596
[24] Tuan HD,IEEE模糊系统汇刊9,第324页–(2001)·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91.919253
[25] Tuan HD,IEEE模糊系统汇刊12,第13页–(2004)·Zbl 1331.93138号 ·doi:10.1109/TFUZZ.2003.819828
[26] 王浩,《FUZZ-IEEE’95会议录》,第531页–(1995)
[27] Yoneyama,J.2006年。具有不可观测前提变量的模糊系统的输出反馈镇定。IEEE/SMC系统体系工程国际会议,2006年。2006年,第24-26页。洛杉矶
[28] Yoneyama J,应用软件计算8,第949页–(2008)·doi:10.1016/j.asoc.2007.07.008
[29] Yoneyama J,《FUZZ-IEEE'10会议记录》第18页-(2010)
[30] 张JX,《动力与控制系统杂志》14 pp 121–(2008)·Zbl 1203.93065号 ·doi:10.1007/s10883-007-9030-8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