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拉普拉斯变换表征非线性和线性时变系统。 (英语) 兹比尔1277.93054

小结:在本文中,我们详细阐述了非线性系统的各种特征。具体来说,我们重点研究了一类单输入单输出(SISO)线性时变(LTV)系统的频域特征。我们使用Wiener引入的模型,使用Volterra函数,后来由其他人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多维拉普拉斯变换(MDLT)方法作为分析变量系统和理解系统动态行为的基本工具的应用。特别地,详细介绍了双或二维拉普拉斯变换(2DLT)在LTV电路和系统分析与综合中的应用。举例说明了该方法,并证明了其在频域中的有效性。

MSC公司:

93C80号 控制理论中的频率响应方法
93立方厘米 控制理论中的非线性系统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内政部:10.1063/1.1721727·Zbl 0057.19406号 ·doi:10.1063/1.1721727
[2] Babakhani A.和Dahiya,RS.(2001),“多维拉普拉斯变换系统和热方程”,俄克拉荷马州中奥克拉荷马大学第16届应用数学会议,第25-36页·Zbl 0977.44002号
[3] Barrett JF,《国际控制杂志》,第15页,567页–(1963年)
[4] Bayan,N和Erfani,S.(2008),“通过二维拉普拉斯变换实现线性时变系统的频域实现”,《东北电路与系统研讨会论文集》,NEWCAS’08,蒙特利尔,QC,第213-216页
[5] Bedrosian,E和Rice,SO.(1971),“谐波和高斯输入驱动的Volterra系统(具有记忆的非线性系统)的输出特性”,IEEE学报,59,pp.1688-1707·doi:10.1109/PROC.1971.8525
[6] 宾夕法尼亚州贝洛(1972),“通信接收机干扰建模:接收机的非线性规范模型”,摘自1972年IEEE通信会议记录
[7] Borys A,IEEE Transactions Circuits and Systems 57第466页–(2010年)·doi:10.1109/TCSII.2010.2048376
[8] Bose,AG.(1956),“非线性系统理论”,麻省理工学院电子技术研究实验室第309号技术报告,马萨诸塞州剑桥
[9] 太棒了,MB。(1958),“非线性系统分析理论”,麻省理工学院电子技术研究实验室第345号技术报告,马萨诸塞州剑桥
[10] Bush,AM(1966),“非线性系统合成的一些技术”,麻省理工学院电子技术研究实验室第441号技术报告,马萨诸塞州剑桥
[11] Bussgang JJ,IEEE会议记录62第1088页–(1974)·doi:10.1109/PROC.1974.9572
[12] 内政部:10.1080/00207727308920045·Zbl 0263.93019号 ·doi:10.1080/0207727308920045
[13] 内政部:10.1137/0126067·Zbl 0292.44011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37/0126067
[14] Ditkin VA,《二元运算微积分及其应用》(俄语英译)(1962年)
[15] Erfani,S和Bayan,N.(2009a),“线性时变网络频域特性的注释”,摘自IEEE ISCAS’09会议录,台湾台北,第461–464页
[16] Erfani,S和Bayan,N.(2009b),“线性时变系统表征”,摘自IEEE电子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EIT 2009,温莎,On,第207-210页
[17] Erfani,S和Bayan,N.(2010),“线性时变系统的频率分析”,摘自《IEEE国际电路与系统会议论文集》(ICECS 2010),希腊雅典,第1116–1119页
[18] Erfani,S.(2007),“扩展拉普拉斯和傅立叶变换以及可变系统的情况:个人视角”,向IEEE信号处理部门介绍,纽约长岛。http://www.ieee.li/pdf/viewgraphs/laplace.pdf
[19] Erfani,S.(2009),“时空系统是否可转换?”,向加拿大安大略省温莎市温莎大学集成微电子研究中心(RCIM)实验室演示。http://www.vlsi.uwindsor.ca/RCIM3/Seminar.html
[20] Flake RH,美国电气工程学会学报81 pp 330–(1963)
[21] George,DA(1959),“连续非线性系统”,麻省理工学院电子技术研究实验室第355号技术报告,马萨诸塞州剑桥
[22] Gerardi FR,《IRE电路理论汇刊》,第6页,197–(1959)·doi:10.1109/TCT.1959.1086540
[23] James,GD.(1960),“系统分析的非线性算子”,麻省理工学院电子技术研究实验室第370号技术报告,马萨诸塞州剑桥
[24] Karmakar SB,《印度纯粹与应用数学杂志》11 pp 407–(1980)
[25] 内政部:10.1080/00207727508941802·Zbl 0297.93019号 ·doi:10.1080/00207727508941802
[26] Kubbock RJ,IEE 116会议记录第2075页–(1969)
[27] Narayan S,IEEE电路理论汇刊17第518页–(1970)·doi:10.1109/TCT.1970.1083157
[28] Parent,苏格兰皇家银行。(1966),“以非线性微分方程为特征的系统功能分析”,麻省理工学院电子技术研究实验室第444号技术报告,马萨诸塞州剑桥
[29] 内政部:10.1137/0118007·Zbl 0228.93008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37/0118007
[30] Peikari B,网络分析与合成基础(1982)
[31] Poulrikas,助理(编辑)(2000年),《变换与应用手册》,第2版,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CRC出版社·doi:10.1201/9781420036756
[32] Rosenwasser EN,《多变量计算机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法》(2006)·Zbl 1123.93067号 ·doi:10.1007/1-84628-432-5
[33] Sneddon IN,傅里叶变换(1995)
[34] Solodov AV,变参数线性自动控制系统(1966)
[35] 范德波尔B,基于双侧拉普拉斯积分的运算微积分(1987)·Zbl 0636.44004号
[36] Voelker D,Die Z维拉普拉斯变换(1950)·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07/978-3-0348-6970-6
[37] Volterra V,泛函理论和积分微分方程理论(1930)
[38] 内政部:10.1080/00207176608921361·网址:10.1080/00207176608921361
[39] Wiener,N.(1942),“非线性设备对噪声的响应”,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报告129,马萨诸塞州剑桥
[40] DOI:10.10109/JRPROC.1950.231083·doi:10.1109/JRPROC.1950.231083
[41] Zadeh LA,IRE 49会议记录第1488页–(1961年)·doi:10.1109/JRPROC.1961.287688
[42] Zemanian AH,广义积分变换(1987)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