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不确定项和外部有界扰动的不同混沌系统投影同步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设计。 (英语) Zbl 1271.34056号

摘要:同步在许多科学和工程领域非常有用。在实际应用中,响应系统中普遍存在未知参数、不确定项和有界外部扰动。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滑模控制器,用于实现参数完全未知、不确定项和有界外部扰动的两个不同动力系统的投影同步。基于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案可以使两个不同的系统(驱动系统和响应系统)全局渐近同步。以Lorenz系统和Lü系统的自适应全局投影同步为例,说明了该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MSC公司:

34D06型 常微分方程解的同步
93亿B51 设计技术(稳健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93C40型 自适应控制/观测系统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E.Mosekilde、Y.Maisterko和D.Postnov,《混沌同步:应用于生命系统》,第42卷,世界科学出版公司,新泽西州River Edge,美国,2002年·Zbl 1162.92304号 ·doi:10.1142/9789812778260
[2] L.M.Pecora、T.L.Carroll、G.A.Johnson、D.J.Mar和J.F.Heagy,“混沌系统、概念和应用中的同步基础”,《混沌》,第7卷,第4期,第520-543页,1997年·Zbl 0933.37030号 ·doi:10.1063/1.166278
[3] G.Alvarez、L.Hernández、J.Muñoz、F.Montoya和S.Li,“基于不同阶混沌系统同步的通信系统安全分析”,《物理快报》A卷,第345期,第4-6期,第245-250页,2005年·Zbl 1345.94032号 ·doi:10.1016/j.physleta.2005.07.083
[4] A.Khadra、X.Liu和X.Shen,“脉冲同步在通信安全中的应用”,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基础理论与应用》,第50卷,第3期,第341-3512003页·Zbl 1044.34042号 ·doi:10.1109/TCSI.2003.808839
[5] Q.Xie、G.Chen和E.M.Bollt,“混合混沌同步及其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数学与计算机建模》,第35卷,第1-2期,第145-163页,2002年·Zbl 1022.37049号 ·doi:10.1016/S0895-7177(01)00157-1
[6] L.A.Mozelli、C.D.Campos、R.M.Palhares、L.A.B.T orres和E.M.A.M.Mendes,“混沌同步和信息传输实验:模糊放松的H输入控制方法”,《电路、系统和信号处理》,第26卷,第4期,第427-449页,2007年·Zbl 1141.93369号 ·doi:10.1007/s00034-007-4001-0
[7] H.G.Enjieu Kadji、J.B.Chabi Orou和P.Woafo,“四个相互耦合的生物系统环中的同步动力学”,《非线性科学和数值模拟中的通信》,第13卷,第7期,第1361-1372页,2008年·Zbl 1221.37188号 ·doi:10.1016/j.cnsns.2006.11.004
[8] 徐绍、杨永明,“相位同步动态网络的全局渐近稳定性和广义同步”,《非线性动力学》,第59卷,第3期,第485-496页,2010年·Zbl 1183.70039号 ·doi:10.1007/s11071-009-9555-3
[9] D.Y.Tang、R.Dykstra、M.W.Hamilton和N.R.Heckenberg,“驱动混沌系统中混沌广义同步的观察”,《物理评论》E,第57卷,第5期,第5247-52511998页。
[10] G.Álvarez、F.Montoya、G.Pastor和M.Romera,“打破基于混沌系统相位同步的安全通信方案”,《混沌》,第14卷,第2期,第274-2782004页·Zbl 1049.94501号 ·doi:10.1063/1.1688092
[11] G.M.Mahmoud和E.E.Mahmou德,“两个相同超混沌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相位和反相同步”,《非线性动力学》,第61卷,第1-2期,第141-152页,2010年·Zbl 1204.93096号 ·doi:10.1007/s11071-009-9637-2
[12] M.-C.Ho、Y.-C.Hung和C.-H.Chou,“利用主动控制实现两个混沌系统的相位和反相同步”,《物理快报》A卷296,第1期,第43-48页,2002年·Zbl 1098.37529号 ·doi:10.1016/S0375-9601(02)00074-9
[13] M.Mossa Al-sawalha和M.S.M.Noorani,“通过非线性控制实现混沌系统的反同步”,《混沌、孤子和分形》,第42卷,第1期,第170-179页,2009年·Zbl 1198.93145号 ·doi:10.1016/j.chaos.2008.11.011
[14] G.M.Mahmoud和E.E.Mahmou德,“具有不确定参数的混沌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完全同步”,《非线性动力学》,第62卷,第4期,第875-882页,2010年·Zbl 1215.93114号 ·doi:10.1007/s11071-010-9770-y
[15] X.-F.Li、A.C.-S.Leung、X.-P.Han、X.-J.Liu和Y.-D.Chu,“通过自适应控制实现参数完全不确定混沌系统的完全(反)同步”,《非线性动力学》,第63卷,第1-2期,第263-275页,2011年·Zbl 1215.93074号 ·doi:10.1007/s11071-010-9802-7
[16] A.Englert,W.Kinzel,Y.Aviad等人,“具有时滞耦合的混沌系统的零滞后同步”,《物理评论快报》,第104卷,第11期,文章ID 1141022010·doi:10.1103/PhysRevLett.104.114102
[17] D.Pazó,M.A.Zaks和J.Kurths,“不稳定周期轨道在耦合混沌振荡器之间相位和滞后同步中的作用”,《混沌》,第13卷,第1期,第309-318页,2003年·Zbl 1080.37541号 ·doi:10.1063/1.1518430
[18] R.Mainieri和J.Rehacek,“三维混沌系统中的投影同步”,《物理评论快报》,第82卷,第15期,第3042-3045页,1999年。
[19] X.-Y.Wang和M.-J.Wang,“非线性耦合时空混沌系统的投影同步”,《非线性动力学》,第62卷,第3期,第567-5712010页·doi:10.1007/s11071-010-9744-0
[20] F.Farivar、M.A.Shoorehdeli、M.A.Nekoui和M.Teshnehlab,“通过高斯径向基自适应反推控制实现未知重对称混沌陀螺系统的混沌控制和修正投影同步”,《非线性动力学》,第67卷,第3期,第1913-1941页,2012年·Zbl 1243.93048号 ·doi:10.1007/s11071-011-0118-z
[21] D.Xu、Z.Li和S.R.Bishop,“操纵三维混沌系统中投影同步的比例因子”,《混沌》,第11卷,第3期,第439-442页,2001年·兹比尔0996.37075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63/1.1380370
[22] G.Wen和D.Xu,“混沌连续时间系统中全状态投影同步的非线性观测器控制”,《混沌、孤子和分形》,第26卷,第1期,第71-77页,2005年·Zbl 1122.93311号 ·doi:10.1016/j.chaos.2004.09.117
[23] K.S.Sudheer和M.Sabir,“通过开放加闭合耦合实现混沌和超混沌系统中的函数投影同步”,《混沌》,第20卷,第1期,文章编号0131152010·Zbl 1311.34100号
[24] G.Peng和Y.Jiang,“通过标量传输信号实现一类分数阶混沌系统的广义投影同步”,《物理快报》a,第372卷,第22期,第3963-3970页,2008年·Zbl 1220.34060号 ·doi:10.1016/j.physleta.2008.01.061
[25] C.Y.Chee和D.Xu,“使用混沌的受控投影同步实现安全数字通信”,《混沌、孤子和分形》,第23卷,第3期,第1063-1070页,2005年·Zbl 1068.94010号 ·doi:10.1016/j.chaos.2004.06.017
[26] C.Sarasola、F.J.Torrealdea、A.D'Anjou、A.Moujahid和M.GrañA,“混沌系统的反馈同步”,《国际应用科学与工程分叉与混沌杂志》,第13卷,第1期,第177-191页,2003年·Zbl 1056.37038号 ·doi:10.1142/S0218127403006443
[27] R.Femat、J.Alvarez-Ramírez和G.Fernández-Anaya,“高阶混沌系统的自适应同步:低阶参数化的反馈”,《物理D》,第139卷,第3-4期,第231-246页,2000年·Zbl 0954.34037号 ·doi:10.1016/S0167-2789(99)00226-2
[28] A.Khadra、X.Liu和X.Shen,“时空混沌的脉冲控制和同步”,《混沌、孤子和分形》,第26卷,第2期,第615-636页,2005年·Zbl 1153.93391号 ·doi:10.1016/j.chaos.2004.01.020
[29] Y.Chai和L.-Q.Chen,“通过主动滑模控制实现时空混沌的投影滞后同步”,《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信》,第17卷,第8期,第3390-3398页,2012年·Zbl 1245.93031号 ·doi:10.1016/j.cnsns.2011.12.011
[30] S.Cang、G.Qi和Z.Chen,“新4-D二次自治系统产生的四翼超混沌吸引子和瞬态混沌”,《非线性动力学》,第59卷,第3期,第515-527页,2010年·Zbl 1183.70049号 ·doi:10.1007/s11071-009-9558-0
[31] C.Shi-Jian、C.Zeng-Qiang和W.Wen-Juan,“从Lorenz系统扩展的超混沌模型中的电路实现和多重间歇性”,《中国物理B》,第18卷,第5期,第1792-1800页,2009年·doi:10.1088/1674-1056/18/2013
[32] D.Lin和X.Wang,“通过网络结构自适应对互连未知混沌系统进行基于观测器的分散模糊神经滑模控制”,《模糊集与系统》,第161卷,第15期,第2066-2080页,2010年·Zbl 1194.93065号 ·doi:10.1016/j.fss.2010.03.006
[33] C.Mou,C.-S.Jiang,J.Bin,Q.-X.Wu,“不确定混沌系统的神经网络滑模同步控制器设计”,《混沌、孤子和分形》,第39卷,第4期,第1856-1863页,2009年·Zbl 1197.93120号 ·doi:10.1016/j.chaos.2007.06.113
[34] 杨永生、张振峰、廖振林、颜振杰,“基于自适应滑模控制的分数阶混沌系统鲁棒同步”,《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国际期刊》,第10卷,第9期,第1237-1244页,2009年。
[35] E.N.Lorenz,“嵌入大气层的吸引子”,Tellus A,第58卷,第4期,第425-4292006页·doi:10.1111/j.1600-0870.2006.00188.x
[36] J.Lü和G.Chen,“创造了一种新的混沌吸引子”,《国际应用科学与工程分岔与混沌杂志》,第12卷,第3期,第659-6612002页·兹比尔1063.34510 ·doi:10.1142/S0218127402004620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