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变时滞切换系统基于时滞相关观测器的(H_{infty})有限时间控制。 (英语) Zbl 1244.93045号

摘要:本文研究具有时变时滞和外部扰动的切换线性系统的观测器设计问题。重点是设计保证动态增广系统有限时间有界和(H{infty})有限时间稳定性的全阶观测器。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技术和平均驻留时间(ADT)方法,分别给出了基于观测器的有限时间有界和(H{infty})有限时间稳定性的充分条件。通过使用状态观测器,设计了记忆状态反馈控制器,以有限时间稳定时滞切换系统,并用时滞相关LMI表示条件。最后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MSC公司:

93B36型 \(H^\infty)-控制
93立方 由微分方程以外的函数关系控制的控制/观测系统(例如混合系统和开关系统)
93B52号 反馈控制
93个B07 可观察性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利伯松,D。;Morse,A.S.,交换系统稳定性和设计的基本问题,IEEE控制系统杂志,19,5,59-70(1999)·Zbl 1384.93064号
[2] Lin,H。;Antsaklis,P.J.,切换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镇定性:最新结果综述,IEEE自动控制汇刊,54,2,308-322(2009)·Zbl 1367.93440号
[3] 孙,Z.D。;Ge,S.S.,切换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Automatica,41,2,181-195(2005)·Zbl 1074.93025号
[4] Lian,J。;Z.Feng。;Shi,P.,切换递归神经网络的观测器设计:平均驻留时间方法,IEEE神经网络汇刊,22,10,1547-1556(2011)
[5] 张,L。;Shi,P.,具有平均驻留时间的离散时间切换系统的稳定性,(L_2)增益和异步控制,IEEE自动控制汇刊,54,2193-2200(2009)
[6] 张,L。;Boukas,E。;Shi,P。;Chen,Z.,具有平均停留时间的不确定切换线性系统的(H_infty\)控制的依赖于(μ)的方法,最优控制应用和方法,32,1,15-27(2011)·Zbl 1213.93045号
[7] 张,L。;Boukas,K。;Shi,P.,具有平均驻留时间的不确定离散时间切换线性系统的依赖于A的模型降阶,国际控制杂志,82,2,378-388(2009)·Zbl 1168.93320号
[8] 张,L。;Jiang,B.,一类具有不确定性和平均停留时间切换的切换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国际创新计算、信息与控制杂志,6,2667-676(2010)
[9] 张,L。;Gao,H.,具有平均驻留时间的切换线性系统的异步切换控制,Automatica,46,5,953-958(2010)·兹比尔1191.93068
[10] A.Zappavigna,P.Colaneri,J.C.Geromel,R.Shorten,连续时间切换线性正系统的驻留时间分析,收录于:2010年美国巴尔的摩控制会议论文集,2010年,第6256-6261页。;A.Zappavigna,P.Colaneri,J.C.Geromel,R.Shorten,连续时间切换线性正系统的驻留时间分析,收录于:2010年巴尔的摩美国控制会议论文集,2010年,第6256-6261页。
[11] Morse,A.S.,线性设定点控制器系列的监督控制,第1部分:精确匹配,IEEE自动控制汇刊,411413-1431(1996)·Zbl 0872.93009号
[12] Branicky,M.S.,开关和混合系统的多Lyapunov函数和其他分析工具,IEEE自动控制汇刊,43,475-482(1998)·Zbl 0904.93036号
[13] Ye,H。;Michel,A.N。;Hou,L.,混合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理论,IEEE自动控制汇刊,43461-474(1998)·Zbl 0905.93024号
[14] Narendra,K.S。;Balakrishnan,J.A.,带交换矩阵的稳定LTI系统的通用Lyapunov函数,IEEE自动控制汇刊,392469-2471(1994)·Zbl 0825.93668号
[15] 弗里德曼,E。;Shaked,U.,线性时滞系统的改进镇定方法,IEEE自动控制汇刊,47,11,1931-1937(2002)·Zbl 1364.93564号
[16] 刘,M。;何,Daniel W.C。;牛玉刚,随机通信延迟网络上马尔可夫跳变线性系统的稳定性,Automatica,45,2,416-421(2009)·Zbl 1158.93412号
[17] Chen,J.D。;杨,C.D。;留置权,C.H。;Horn,J.H.,《连续时滞系统基于新时滞相关非脆弱(H_infty)观测器的控制》,信息科学,1784699-4706(2008)·Zbl 1158.93017号
[18] Mahmoud,M.S.,一类切换离散状态时滞系统的时滞相关滤波,信号处理,88,2709-2719(2008)·Zbl 1151.93338号
[19] 刘杰。;刘晓珍。;Xie,W.C.,不确定时滞切换系统的时滞相关鲁棒控制,非线性分析:混合系统,281-95(2008)·Zbl 1157.93362号
[20] Sun,Y.G。;Wang,L。;Xie,G.M.,具有模式相关时变时滞的离散时间切换系统的时滞相关鲁棒稳定性和镇定,应用数学与计算,180,428-435(2006)·Zbl 1100.93034号
[21] 张,L。;Boukas,E。;Haidar,A.,执行器饱和时滞系统的时滞范围相关控制综合,Automatica,44,10,2691-2695(2008)·兹比尔1155.93350
[22] 刘,Z。;张,H。;孙,Q。;Yang,D.,具有输入量化和干扰的状态延迟线性系统的输出反馈切换控制器设计,ICIC快报,4,5B,1791-1798(2010)
[23] 弗里德曼,E。;Shaked,U.,延迟相关稳定性和(H_infty\)控制:恒定和时变延迟,国际控制杂志,76,1,48-60(2003)·Zbl 1023.93032号
[24] Mahmoud,M.S.,带时变时滞的切换离散时间系统:广义(H_2)方法,计算机与数学应用,57,79-95(2009)·兹比尔1165.93309
[25] Liu,D.Y。;钟S.M。;刘晓珍。;黄永清,离散时变时滞不确定切换中立型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一种依赖时滞的方法,《仿真中的数学与计算机》,80,436-448(2009)·Zbl 1185.34105号
[26] 邱,J。;冯·G。;Yang,J.,时变时滞离散切换多面体线性系统鲁棒能量峰值滤波的新结果,IET控制理论与应用,2,9,795-806(2008)
[27] Michel,A.N。;Wu,S.H.,有限时间内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国际控制杂志,9679-693(1969)·Zbl 0174.40404号
[28] 韦斯,L。;Infante,E.F.,扰动力和乘积空间下的有限时间稳定性,IEEE自动控制事务,12,1,54-59(1967)·Zbl 0168.33903号
[29] P.Dorato,线性时变系统的短时稳定性,收录于:IRE国际公约记录第4部分,1961年,第83-87页。;P.Dorato,线性时变系统的短时稳定性,收录于:IRE国际公约记录第4部分,1961年,第83-87页。
[30] 他,S.P。;Liu,F.,不确定模糊跳跃系统的鲁棒有限时间镇定,国际创新计算、信息与控制杂志,6,9,3853-3862(2010)
[31] Li,S.H。;王,Z。;Fei,S.M.,使用终端滑动模式的生物反应器系统的有限时间控制,国际创新计算、信息和控制杂志,5,10B,3495-3504(2009)
[32] Lin,X.Z。;杜海波。;Li,S.H.,具有范数界扰动的切换时滞系统的有限时间有界性和(L_2)增益分析,应用数学与计算,2175982-5993(2011)·Zbl 1218.34082号
[33] Xiang,W.M。;Xiao,J.,带范数扰动的切换非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H_\infty)有限时间控制,富兰克林研究所学报,348,331-352(2011)·Zbl 1214.93043号
[34] J.Yu,L.Wang,M.Yu,Y.Jia,J.Chen,通过切换系统方法设计网络控制系统的丢包相关控制器。摘自:第47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记录,2008年,第3354-3359页。;J.Yu,L.Wang,M.Yu,Y.Jia,J.Chen,通过切换系统方法设计网络控制系统的丢包相关控制器。摘自:第47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记录,2008年,第3354-3359页。
[35] J.P.Hespanha,A.S.Morse,具有平均驻留时间的切换系统的稳定性,摘自: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论文集,1999年,第2655-2660页。;J.P.Hespanha,A.S.Morse,具有平均驻留时间的切换系统的稳定性,收录于: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论文集,1999年,第2655-2660页。
[36] Ho,D.W.C。;Lu,G.,通过输出反馈实现一类离散时间非线性系统的鲁棒镇定:统一LMI方法,国际控制杂志,76105-115(2003)·Zbl 1026.93048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