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时估算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导热系数三维张量和比热的实验装置。 (英文) Zbl 1201.80068号

小结: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设计,其优点是可以同时估计正交异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导热张量和比热的三个分量。此外,不需要样品仪器,大大缩短了整个实验过程的持续时间。测量技术是通过一个家用的薄加热器来消散已知的热流,该加热器由两个不同的加热元件组成,夹在两个圆柱形样品之间。由于内部装有微型热电偶,因此加热器也用作测量仪器。通过求解反热传导问题来执行参数估计。该方法已在具有已知特性的样品上验证。然后对单向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热性能进行了表征。从两步估计策略获得的结果与在round-robin测试框架内确定的结果一致。

MSC公司:

80A23型 热力学和传热中的反问题
80A20型 传热传质、热流(MSC2010)
80-05 经典热力学相关问题的实验工作
74E30型 复合材料和混合物特性

关键词:

复合材料;热性能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哈尔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M。;博亚德,N。;佩雷斯,L。;Jarny,Y。;Delaunay,D.:具有高纤维体积分数的各向异性单向碳-环氧复合材料的代表性体积元素Compos。科学。Technol公司。68, 3184-3192 (2008)
[2] Ozisik,N.:热传导,(1993)
[3] Degiovanni,A.:固体导电与扩散热学,《技术》,R2850(1994)
[4] 萧,M.C.I。;Bulik,C.:国家标准线热源保护热板设备局,Rev.sci。仪器。第11期第52页,1709-1716(1981)
[5] Davies,W.R.:耐火材料导热性测量的热线法,热物理性质测量方法简编:测量技术调查1(1984)
[6] Lobo,H.:热导率和扩散率,塑料分析手册(2003)
[7] 阿萨埃尔,M.J。;迪克斯,M。;Gialou,K。;Vozar,L。;Wakeham,W.A.:《瞬态热丝技术在固体导热系数测量中的应用》,《国际热学杂志》。23,第3期,615-633(2002)
[8] Jarny,Y。;Guillemet,P.:《矫形钢丝导电性和腐蚀性评估》,法国热学会会议记录,609-614(2001)
[9] Gustafsson,S.E.:固体材料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测量的瞬态平面源技术,《科学评论》。仪器。62,第3期,797-804(1991)
[10] Gustafsson,M。;Karawacki,E。;Gustafsson,S.E.:热盘传感器瞬态测量薄样品的热导率、热扩散率和比热,科学版。仪器。65,第12号,3856-3859(1994)
[11] He,Y.:用热盘传感器快速测量热导率。第1部分:。理论考虑,Thermochim。法案436122-129(2005)
[12] Malinaric,S.:动态平面源法中的参数估计,Meas。科学。Technol公司。15, 807-813 (2004)
[13] Jannot,Y。;Acem,Z.:热盘的四极完整模型,Meas。科学。Technol公司。18, 1229-1234 (2007)
[14] 哥伦比亚特区戈贝。;Iserna,S。;Ladevie,B.:热条法:应用于正交各向异性介质的热表征,国际热学杂志。科学。43,第10期,951-958(2004)
[15] A.B.唐纳森。;Taylor,R.R.E.:用径向热流法测量热扩散率,J.appl。物理学。46, 4584-4589 (1975)
[16] Degiovanni,A。;Laurent,M.:《新方法识别扩散热脉冲闪光》,《物理评论》。申请。21,第3期,229-237(1986)
[17] Degiovanni,A。;巴斯塔莱,J.C。;Maillet,D.:《各向异性物质纵向扩散测量》,Rev.gén。热量。35,第410号,141-147(1996)
[18] Demange,D。;博奇克,P。;贝杰特,M。;卡苏莱拉斯(Casulleras,R.):热扩散selon LES双工方向原理的同时测量,修订版gén。热量。36,第10号,755-770(1997)
[19] 拉奇,M。;Degiovanni,A.:《材料各向异性材料扩散热效应的终止》,双向闪光,J.phys。III 1,第12期,2027-2046(1991)
[20] Krapez,J.C。;斯帕格诺洛,L。;弗里,M。;Maier,H.P。;Neuer,G.:《应用闪光热成像法测量非均匀平板的平面内扩散率》,国际热学杂志。科学。43,第10号,967-977(2004)
[21] Spagnolo,L.公司。;Krapez,J.C。;弗里斯,M。;Maier,H.P。;Neuer,G.:带周期掩模的闪光热成像:复合材料控制用主要扩散率的剖面评估,《热敏学报》第二十五期,392-400(2003)
[22] 雷米,B。;Degiovanni,A。;Maillet,D.:《用红外热成像法测量材料的平面内热扩散率》,国际热物理杂志。26,第2期,493-505(2005)
[23] 菲利普,I。;Batsale,J.C。;梅勒特,D。;Degiovanni,A.:《通过红外图像处理测量热扩散率》,《科学评论》。仪器。66,第1期,182-191(1995)
[24] 海伊,B。;菲尔茨,J.-R。;哈默尔,J。;Rongione,L.:《激光闪光法测量热扩散率的不确定性》,《国际热物理杂志》。第26期,第6期,1883-1898(2005)
[25] Heckman,R.C.:脉冲热扩散率测量中的有限脉冲时间和热损失效应,J.appl。物理学。44,第4期,1455-1460(1973)
[26] 开普,J.A。;Lehman,G.W.:测量热扩散率的闪光方法中的温度和有限脉冲时间效应,J.appl。物理学。34,第7期,1909-1913(1963)
[27] Mckay,J.A。;Schriempf,J.T.:闪光法热扩散率测量中非均匀表面加热误差的修正,J.appl。物理学。47,第4期,1668-1671(1976)
[28] &焦虑,A.J。;Ngström:测定物体导热性的新方法,Philos。杂志社。4 25,编号2,130-142(1863)
[29] 奥特里克,L。;塞拉·J·J。;Scheer,E.:《频域逆方法微尺度热表征》,第16届世界IFAC大会论文集(2005年)
[30] Griesinger,A。;Heidemarm,W。;Halme,E.:通过数值温度场计算研究周期性热线法的测量精度,国际公社。热质传递26,No.4,451-465(1999)
[31] J.J.Serra,L.Autrique,通过光热显微镜数据反演增强复合材料的微观热表征,载于:第五届国际工程反问题会议论文集:理论与实践,剑桥,2005年。可从以下网址获得:<http://www.me.ua.edu/inverse/5icipe/5icieProceedings.htm>.
[32] Rochais,D。;侯德克,H。;Enguehard,F。;Jumel,J。;Lepoutre,F.:通过光反射显微镜在高达(1000℃)温度下的微尺度热表征。应用于碳纤维的表征,J.phys。D应用。物理学。38, 1498-1503 (2005)
[33] 普拉德,C。;Goyheneche,J.M。;Batsale,J.C。;Dilhaire,S。;Pailler,R.:《高温下具有微尺度直径的单根光纤的热扩散率测量》,《国际热学杂志》。科学。,第45、443-451号(1995年)·Zbl 1113.80021号
[34] M.Thomas,《Propriétés thermiques de matériaux composites:caractérisation expérimentale et approche microstructurale》,法国南特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35] Hands,D.:聚合物的热传输特性,橡胶化学。Technol公司。50, 480-522 (1977)
[36] Levemberg,K.:最小二乘法中某些问题的求解方法,Q.appl。数学。2, 164-168 (1944) ·Zbl 0063.03501号
[37] 贝克·J·V。;Arnold,K.J.:《工程与科学中的参数估计》(1977)·兹比尔0363.62020
[38] Van Walpole,R.E。;Myers,R.H.: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概率和统计(1993)·Zbl 0245.62006号
[39] Van Krevelen,D.W.:聚合物的特性,(1990)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