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标记树进行编码。 (英语) Zbl 1188.68116号

摘要:我们考虑了通过节点标签字符串对标记树进行编码的问题。普吕弗、内维尔、迪奥和米奇维奇乌斯在文献中引入了不同的代码。对于所有这些问题,我们都表明编码和解码都可以简化为整数(基数)排序,从而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解决了几个开放的问题,该框架既可以应用于顺序设置,也可以应用于并行设置。当应用于n节点树时,我们的顺序编码和解码方案需要最佳的(O(n))时间,从而为Neville提出的代码生成了第一个线性时间解码算法。这些方案可以在EREW PRAM模型上并行化,以便在(O(logn))时间内以成本(O(n))、(O(nqrt{logn})或(O(n\logn)运行,这取决于代码和操作:在所有情况下,它们要么匹配,要么提高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最佳临时方法的性能。

MSC公司:

68第05页 数据结构
68宽10 计算机科学中的并行算法
05C85号 图形算法(图形理论方面)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M.J.阿塔拉。;科尔,R。;Goodrich,M.T.,级联分治:一种设计并行算法的技术,SIAM计算杂志,18,3499-532(1989)·Zbl 0677.68022号
[2] Cayley,A.,《树上的定理》,《数学季刊》,23376-378(1889)
[3] Chen,H.C。;Wang,Y.L.,从标记树生成Püfer码的有效算法,计算系统理论,33,97-105(2000)·Zbl 0945.68193号
[4] R.Cole,并行合并排序,摘自:第27届IEEE计算机科学基础研讨会论文集,1986年,第511-516页;R.Cole,并行合并排序,摘自:第27届IEEE计算机科学基础研讨会论文集,1986年,第511-516页
[5] 科尔曼,T.H。;Leiserson,C.E。;Rivest,R.L。;Stein,C.,算法导论(2001),McGraw-Hill·Zbl 1047.68161号
[6] Deo,N。;Micikevičius,P.,使用堆栈和队列的标记树的新编码,组合数学及其应用研究所公报,34,77-85(2002)·Zbl 0996.05035号
[7] Deo,N。;Micikevičius,P.,《标记树的类普吕弗码》,国会数值,151,65-73(2001)·兹比尔0993.68033
[8] N.Deo,P.Micikevičius,计算标记树类Prüfer码的并行算法,计算机科学技术报告CS-TR-01-062001;N.Deo,P.Micikevičius,计算标记树类Prüfer码的并行算法,计算机科学技术报告CS-TR-01-062001
[9] 埃德尔森,W。;Gargano,M.L.,约束最小生成树问题遗传算法解的可行编码,(遗传与进化计算会议论文集(2000年),Morgan Kaufmann出版社),754
[10] 埃德尔森,W。;加加诺,M.L.,修正普吕弗码:(O(n)实现,纽约图论笔记,40,37-39(2001)
[11] R.Greenlaw,M.M.Halldorson,R.Petreschi,《关于优化计算普鲁弗码及其对应树的研究》,载于《信息梅辛学报》,图形算法,2000年;R.Greenlaw,M.M.Halldorson,R.Petreschi,《关于优化计算普鲁弗码及其对应树》,载于《信息科学学报》,图形算法,2000年
[12] Greenlaw,R。;Petreschi,R.,《并行高效计算普吕弗码》,《离散应用数学》,102205-222(2000)·Zbl 0961.68153号
[13] 韩,Y。;Shen,X.,在独占写入PRAMS上,并行整数排序比并行比较排序更有效,SIAM计算杂志,31,6,1852-1878(2002)·Zbl 1008.68042号
[14] JáJá,J.,并行算法导论(1992),Addison Wesley·Zbl 0781.68009号
[15] A.Kelmans,I.Pak,A.Postnikov,树木和森林体积图,DIMACS技术报告2000-032000;A.Kelmans,I.Pak,A.Postnikov,树木和森林体积图,DIMACS技术报告2000-032000
[16] 库马尔,V。;Deo,N。;Kumar,N.,《随机树和连通图的并行生成》,国会数值,130,7-18(1998)·Zbl 0953.68118号
[17] 劳,W.T。;Peng,S.,树网络中结构化设施的最佳位置,并行算法与应用杂志,243-60(1994)·Zbl 1049.68507号
[18] P.Micikevičius,分子构象和树码的并行图算法,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中佛罗里达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P.Micikevičius,分子构象和树码的并行图算法,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中佛罗里达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19] Moon,J.W.,《计数标签树》(1970年),威廉·克鲁斯和儿子:威廉·克劳斯和儿子伦敦·Zbl 0214.23204号
[20] Neville,E.H.,《树结构的编纂》,《剑桥哲学学会学报》,49,381-385(1953)·Zbl 0050.17904号
[21] Nijenhuis,A。;Wilf,H.S.,《组合算法》(1978),学术出版社:纽约学术出版社·Zbl 0298.05015号
[22] 普吕弗,H.,Neuer Beweis eines Satzesüber Permutationen,Archive für Mathematik und Physik,27142-144(1918)
[23] Wang,Y.L。;Chen,H.C。;Liu,W.K.,构建标记树的并行算法,IEEE并行和分布式系统事务,8,12,1236-1240(1997)
[24] 周,G。;Gen,M.,度约束生成树问题的遗传算法注释,网络,3091-95(1997)·Zbl 0885.90114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