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冷却技术的多目标热设计优化和对比分析。 (英语) 兹比尔1176.80034

摘要:介绍了电子冷却技术的多目标热设计优化和比较研究。所考虑的冷却技术包括:连续平行微通道散热器、直列和交错圆形针形散热器、偏置带翅片散热器以及单股和多股浸没式冲击射流。以水和HFE-7000为冷却剂,利用Matlab的多目标遗传算法函数,在恒定压降和热源基础面积为100 mm的条件下,基于总热阻和泵送功耗,确定每种技术的最优热设计。帕累托波前的曲线图显示了总热阻和泵功率消耗之间的权衡。总的来说,偏置翅片散热器优于其他冷却技术。

MSC公司:

80A20型 传热传质、热流(MSC2010)
90C29型 多目标规划
76立方英尺10英寸 射流和空腔、空化、自由流线理论、进水问题、翼型和水翼理论、晃动
80M50型 热力学和传热中的优化问题
68T05型 人工智能中的学习和自适应系统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阿戈斯蒂尼,B。;法布里,M。;Park,J.E。;沃伊坦,L。;托马斯,J.R。;Michel,B.:高热流冷却技术的发展现状,《传热工程》28,258-281(2007)
[2] Kim,D.K。;Kim,S.J.:微通道热优化的闭式关联,《国际传热杂志》50,5318-5322(2007)·Zbl 1140.80338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7.07.034
[3] 汗,W.A。;Culham,J.R.:使用熵产生最小化优化针销式散热器,IEEE trans。康彭。包装。技术。28, 247-254 (2005)
[4] Lee,D.Y。;Vafai,K.:《高热流密度应用中射流冲击和微通道冷却的对比分析》,《国际传热杂志》42,1555-1568(1999)·Zbl 0954.76503号 ·doi:10.1016/S0017-9310(98)00265-8
[5] 塔克曼,D.B。;Pease,R.F.W.: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高性能散热,IEEE电子。设备列特。EDL-2,126-129(1981)
[6] Phillips,R.J.:微通道散热器,电子元件和系统热建模进展(1990)
[7] Morini,G.L.:《微通道中的单相对流传热:实验结果综述》,《国际热科学杂志》。43, 631-651 (2004)
[8] 奈特·R·W。;古德林,J.S。;Hall,D.J.:强制对流散热器的最佳热设计——分析,电子杂志。包装。113, 313-321 (1991)
[9] 奈特·R·W。;霍尔,D.J。;古德林,J.S。;Jaeger,R.C.:微通道应用的散热器优化,IEEE trans。康普恩混合动力车制造厂。技术。15, 832-842 (1992)
[10] Kim,S.J.:微通道散热器的热优化方法,《传热工程》25,37-49(2004)
[11] Kim,S.J。;Hyun,J.M.:用于传热装置热分析的多孔介质方法,多孔介质中的传输现象III(2005)
[12] 侯赛因,A。;Kim,K.Y.:《使用进化算法对微通道散热器进行多目标优化》,J.heat transfer 130,114505(2008)
[13] Weisberg,A。;Bau,H.H.:《集成冷却微通道分析》,《国际传热杂志》35,2464-2474(1992)
[14] Ryu,J.H。;Choi,D.H。;Kim,S.J.:流形微通道散热器的三维数值优化,国际传热杂志46,1553-1562(2003)·Zbl 1032.76541号 ·doi:10.1016/S0017-9310(02)00443-X
[15] Foli,K。;Okabe,T。;奥尔霍弗,M。;Jin,Y。;Sendhoff,B.:《微型热交换器的优化:CFD、分析方法和多目标进化算法》,《国际传热杂志》49,1090-1099(2006)·Zbl 1189.76446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8.032
[16] Zukauskas,A.:横流中管的传热,传热进展893-160(1972)
[17] Zukauskas,A。;Ulinskas,R.:横流中管束的传热,(1988)
[18] 凯斯,W.M。;伦敦,A.L.:紧凑型热交换器(1964)
[19] Manglik,R.M。;Bergles,A.E.:矩形偏置翅片紧凑式换热器的传热和压降关联,《实验热流体科学》。10, 171-180 (1995)
[20] Metzger,D.E。;巴里·R·A。;Bronson,J.P.:《在具有交错排列的短翅片的矩形管道中发展传热》,ASME trans。J.传热104,700-706(1982)
[21] Dong,J。;陈,J。;陈,Z。;周瑜:偏置带肋铝换热器的空气侧热工水力性能,应用。热能工程27,306-313(2007)
[22] 元,S.Y。;Mahmood,G.I。;Ligrani,P.M.:带针翅的矩形通道中的空间解析传热和流动结构,《国际传热杂志》47,1731-1743(2004)
[23] Kosar,A。;米什拉,C。;Peles,Y.:低长宽比微型针翅群的层流,《流体工程杂志》127、419-430(2005)
[24] Bejan,A。;Morega,A.M.:层流强制对流中针翅和板翅的最佳排列,ASME J.传热115,75-81(1993)
[25] Jubran,B.A。;Hamdan,医学硕士。;Abdullah,R.M.:《强化传热、缺失销和圆柱销-翅片阵列的优化》,ASME J.传热115,576-583(1993)
[26] 塔哈特,硕士。;科达,Z.H。;贾拉,B.A。;Probert,S.D.:经历强制对流的针状阵列的热传递,应用。能源67,419-442(2000)
[27] R.K.Jha,S.Chakraborty,基于遗传算法的板翅优化设计,遵循最小熵产生考虑,收录于:IMECHE第C部分《机械工程科学杂志》,第219卷,机械工程师学会(2005),第757-765页。
[28] 马,C.F。;Gan,Y.P。;田永川。;Lei,D.H。;Gomi,T.:液体射流冲击换热,有无沸腾,J.热科学。2, 32-49 (1993)
[29] San,Y.Y。;Lai,M.D.:交错排列冲击空气射流的最佳射流间距,《国际传热杂志》44,3997-4007(2001)·Zbl 1003.76500号 ·doi:10.1016/S0017-9310(01)00043-6
[30] 法布里,M。;Dhir,V.K.:使用微射流阵列进行高功率电子冷却的优化传热,传热杂志127760-769(2005)
[31] 罗宾逊,A.J。;Schnitzler,E.:自由和浸没式微型液体射流阵列冲击传热的实验研究,实验热流体科学。32, 1-13 (2007)
[32] Jonsson,H。;Moshfegh,B.:板翅式、条形翅片式和针翅式散热器的热工和水力性能建模——流量旁路的影响,IEEE trans。康彭。包装。技术。24, 142-149 (2001)
[33] Yang,K.S。;Chu,W.H。;陈毅。;Wang,C.C.:《针翅结构散热器空侧性能的比较研究》,《国际传热杂志》50,4661-4667(2007)
[34] 汗,W.A。;库勒姆,J.R。;Yovanovich,M.M.:翅片几何形状在散热器性能中的作用,J.电子。包装。128, 324-330 (2006) ·Zbl 1108.80002号
[35] 北萨希提。;杜斯特,F。;Geremia,P.:电子冷却引脚横截面的选择和优化,应用。热能工程师27111-119(2007)
[36] Li,C.Y。;Garimella,S.V.:受限和淹没射流冲击的普朗特数效应和广义相关性,《国际传热杂志》44,3471-3480(2001)
[37] W.A.Khan,针形散热器优化的流体流动和传热建模,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滑铁卢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8] S.V.J.Narumanchi、V.Hassani、D.Bharathan,《电力电子中单相和沸腾液体射流冲击冷却建模》,NREL/TP-540-38787,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科罗拉多州戈尔登,2005年12月。
[39] 用于MATLAB的遗传算法和直接搜索工具箱,用户指南,第1版,13SP1+版,Mathworks Inc.,2004年。
[40] Husaina,A。;Kim,K.Y.:具有温度相关流体特性的微通道散热器的优化,应用。《热能工程》28,1101-1107(2008)
[41] 贝利斯,Y。;Kosar,A。;米什拉,C。;Kuo,C.J。;Schneider,B.:针翅微散热器的强制对流传热,《国际传热杂志》48,3615-3627(2005)·Zbl 1189.76502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3.017
[42] M.Wong,I.Owena,C.J.Sutcliffe,A.Puri,《选择性激光熔化制造的新型散热器的对流传热和压力损失》,《国际热质传递》52(2009),281-288。
[43] 科恩,A.B。;巴哈杜拉,R。;Iyengar,M.:可持续性用风冷散热器的最小能量优化——理论、几何和材料选择,《能源》31,579-619(2006)
[44] Joshi,H.M。;Webb,R.L.:偏置带式换热器中的传热和摩擦,《国际传热杂志》30,69-84(1987)
[45] 雅各比,A.M。;Shah,R.K.:《通过使用纵向涡流增强传热表面:最新进展综述》,《实验热流体科学》。11, 295-309 (1995)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