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减少实时控制系统中反馈延迟的不可估计最后一段分配。 (英语) 兹比尔1172.93374

摘要:实时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控制器设计阶段和实施阶段。在控制器设计阶段,各种数字控制理论都使用了一些假设,例如同步采样、无采样抖动和可忽略的反馈延迟(从检测到启动的延迟)。然而,在实现阶段,多个控制任务通常安排在一个处理器上,这会产生有限的采样周期、不同的反馈延迟和采样抖动,因此控制器的性能会降低。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控制性能与定时参数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反馈延迟是影响控制性能的主要因素。此外,我们提出了一种带有非可重复最后一段算法的速率单调(RM)调度器,它可以大大减少反馈延迟。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算法比抢占式RM调度器提供更好的控制性能。示例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MSC公司:

93元62角 数字控制/观测系统
93亿B51 设计技术(稳健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90B36型 运筹学中的随机调度理论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rzen K,第39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记录5 pp 4865–(2000)
[2] 内政部:10.1049/sej.1993.0034·doi:10.1049/1993年3月24日
[3] Bril RJ,第19届欧洲实时系统会议记录第269页–(2007年)
[4] Burns A,《实时系统的进展》,第225页–(1994年)
[5] 内政部:10.1109/EMRTS.1999.777444·doi:10.1109/EMRTS.1999.777444
[6] 内政部:10.1007/s11241-007-9012-7·doi:10.1007/s11241-007-9012-7
[7] George L,INRIA第2966号技术报告,in:“抢占式和非抢占式实时单处理器调度”(1996)
[8] 内政部:10.1109/32.392979·doi:10.10109/32.392979
[9] Henriksson D,第15届IFAC世界自动控制大会(2002年)
[10] Kim BK,《实时计算系统与应用程序》,第37页–(1998年)
[11] Lehoczky J,实时系统研讨会论文集,第166页–(1989)
[12] DOI:10.10109/CDC.2002.1184698·doi:10.1109/CDC.2002.1184698
[13] Liu L,实时系统(2000)
[14] Ryu M,实时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第91页–(1997)
[15] Seto D,实时系统研讨会论文集,第188页–(1998年)
[16] Seto D,实时系统研讨会论文集第13页–(1996)
[17] 王毅,《实时计算系统和应用国际会议论文集》,第328页–(1999)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