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脆性材料损伤和摩擦滑动的各向异性模型。 (英语) Zbl 0933.74055号

摘要:我们开发了一个由中裂纹扩展引起的各向异性损伤模型,考虑了相对于裂纹闭合的单方面行为。本文介绍了闭合微裂纹系统的摩擦滑动作为一种附加耗散机制,它被认为与主要耗散机制(微裂纹增长引起的损伤)相耦合。事实上,考虑摩擦滑动,通过将剪切模量的实质恢复添加到正常模量恢复效应(相对于裂纹平面的正常)中,完成了现有模型中模量恢复的描述。与损伤建模平行,与摩擦滑动相关的内部变量是二阶张量。即使单边效应和摩擦初始以有效模量的不连续性为特征,也必须确保能量和应力响应的连续性。为此,提出了相关条件。就摩擦滑动而言,与大多数基于经典库仑定律的模型不同,此处给出的相应准则是在热力学力空间中给出的,该热力学力表示相对于滑动内变量的能量释放形式。似乎滑动演化的后一个空间中的正态性规则与观察到的现象在物理上并不矛盾。通过模拟包含损伤和摩擦效应的加载路径,说明了所提理论相对于两种机制的最大耗散假设的相关性。

MSC公司:

2005年4月 脆性损伤
74M10个 固体力学中的摩擦
74E10型 固体力学中的各向异性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ndrieux,S.,《材料微裂隙研究》,C.R.Academent。科学。巴黎,t.293,329-332(1981),塞里二世·Zbl 0466.73131号
[2] Andrieux,S。;Bamberger,Y。;Marigo,J.J.,《岩石微裂隙研究》,J.Mécanique Théorique et Appliquee,(5,n ^o 3,471-513(1986))·Zbl 0595.73111号
[3] Cormery,F.,《对内部管理现代化的贡献》(1994年,普瓦捷大学-ENSMA博士论文)
[4] Curnier,A.,《摩擦理论》,《国际固体结构杂志》,(20,n^o 7,637-647(1984))·Zbl 0543.73138号
[5] Curnier,A。;何,Q。;Zysset,P.,圆锥线弹性材料,J.Elasticity,37,1-38(1995)·Zbl 0828.73016号
[6] Dragon,A。;Cormery,F。;Désoyer,T。;Halm,D.,使用损伤模型的局部失效分析,(Chambon,R.;等人,土壤和岩石的局部和分叉理论(1994),Balkema:Balkema Rotterdam),127-140
[7] Dragon,A。;Halm,D.,《信息披露的模式:单一成分和各向异性工业》,C.R.Acad。科学。巴黎,t.322,275-282(1996),塞里二世·Zbl 0920.73321号
[8] Fond,C。;Berthaud,Y.,裂纹、圆孔和外部边界摩擦伪牵引技术的扩展;相互作用对均匀刚度的影响,《国际断裂杂志》,74,1-28(1995)
[9] 甘巴罗塔,L。;Lagomarsino,S.,脆性材料的微裂纹损伤模型,国际固体结构杂志,(30,n^o 2,177-198(1993))·Zbl 0775.73196号
[10] Govindjee,S。;凯·G。;Simo,J.,混凝土脆性损伤的各向异性建模和数值模拟,Int.J.Num.Meth。Enng,38,3611-3633(1995)·Zbl 0836.73055号
[11] Halm,D。;Dragon,A.,细裂纹扩展的各向异性损伤模型;单边效应,国际损伤力学杂志,5384-402(1996)
[12] Horii,H。;Nemat-Nasser,S.,《含微裂纹固体的总模量:荷载诱导各向异性》,J.Mech。物理学。固体\(31,n^o 2151-171(1983))·Zbl 0506.73097号
[13] Horii,H。;Nemat-Nasser,S.,《脆性固体中压缩诱发的微裂纹增长:轴向劈裂和剪切破坏》,J.Geophys。研究,90,B4,3105-3125(1985)
[14] Ju,J.,《关于脆性固体的二维自洽微机械损伤模型》,《国际固体结构杂志》,(27,n^o 2,227-258(1991))
[15] Kachanov,M.,岩石无弹性的微裂纹模型——第一部分:微裂纹上的摩擦滑动,机械。材料,119-27(1982)
[16] Kachanov,M.,《裂纹固体的有效弹性特性:一些基本概念的批判性评论》,ASME应用。机械。修订版,(45,n ^o 8,304-335(1992))
[17] Kachanov,M.,《含多裂纹的弹性固体及相关问题》,(Hutchinson,J.;Wu,T.,高级应用力学,30(1993),学术出版社:纽约学术出版社),259-445·Zbl 0803.73057号
[18] Krajcinovic,D。;巴西斯塔,M。;Sumarac,D.,基本原理,(Talreja,复合材料损伤力学(1994),Elsevier:Elsevier Amsterdam-伦敦-纽约-东京),1-51
[19] Michalowski,R。;Mroz,Z.,接触摩擦问题中的相关和非相关滑动规则,Arch。机械\(30,n ^o 3,259-276(1978))·Zbl 0397.73088号
[20] 奥尔蒂斯,M。;Popov,E.P.,弹塑性本构关系积分算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国际期刊Num.Meth。工程师。,21, 1561-1576 (1985) ·Zbl 0585.73057号
[21] 佩奎尔(Pecqueur,G.),《扭转试验与构件模型》(1995年里尔大学博士论文)
[22] Pham,D.V.,Suivi numérique des bandes de localization dans les structures endommageables(内切酶同化,各向异性工业)-应用工程,(普瓦捷大学-ENSMA博士论文(1994))
[23] Simo,J。;Ju,J.,基于应变和应力的连续损伤模型-I.公式,国际固体结构杂志,23821-840(1987)·Zbl 0634.73106号
[24] Wesolowski,Z.,在两个变形可变性区域具有不同弹性常数的弹性材料,Arch。机械\(1969年4月21日,第449-468页)·Zbl 0194.26002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