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锥形线弹性材料。 (英语) Zbl 0828.73016号

(作者文摘)提出了锥形线弹性(CLE)材料,作为一维双模模型二维和三维的适当推广。将经典光滑弹性的基本元素推广到非光滑(或分段光滑)弹性。首先,建立了拉压子域界面上应力应变规律连续的充要条件。其次,导出了应变能函数严格凸的一个充分条件。第三,得到了正交各向异性、横观各向同性和各向同性CLE材料的能量函数、应力应变规律和弹性张量的表示。最后,将前面的结果专门化为分段线性应力应变定律,并发现这些块必须是多面体凸锥,因此CLE的名称。

MSC公司:

74B20型 非线性弹性
74A20型 固体力学中的本构函数理论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P.Alart,Critères d’injectivityéet de surpjectivitépour certaines applications deR N dans lui-me;联系人申请表。RAIRO(1992)。
[2] S.A.Ambartsumyan,由拉伸和压缩刚度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圆柱壳的轴对称问题。伊兹夫。阿卡德。恶心。SSSR墨西哥。4 (1965) 77-85.
[3] S.A.Ambartsumyan,各向异性体弹性不同模量理论的基本方程和关系。固体力学4(1969)48-56。
[4] S.A.Ambartsumyan和A.A.Khachatryan,拉伸和压缩中具有不同刚度的材料的弹性理论基本方程。固体力学1(1966)29-34。
[5] C.W.Bert,拉伸和压缩性能不同的纤维复合材料模型。《工程材料与技术杂志》99(1977)344-349·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5/1.3443550
[6] J.P.Boehler,《连续军事行动》。梅卡尼克杂志17(1978)153-190·Zbl 0401.73005号
[7] J.L.Chaboche,关于损伤诱导各向异性和主动/被动损伤效应的描述。J.W.Ju、D.Krajcinovic和H.L.Schreyer(编辑),《工程材料中的损伤力学》。AMD/ASME(1990)第153-166页。
[8] P.G.Ciarlet,《数学弹性》。Elsevier(1988)。
[9] F.H.Clarke,优化和非光滑分析。John Wiley&Sons(1983)·Zbl 0582.49001号
[10] H.Costa-Mattos、M.Fremond和E.N.Mamiya,陶瓷类材料力学行为的简单模型。《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29(1992)3185-3200·Zbl 0771.7302号 ·doi:10.1016/0020-7683(92)90035-R
[11] A.Curnier,《索利多金币铭文》(Méthodes numériques en Mécanique des solides)。PPUR(1993)。
[12] G.P.Del Piero,四阶张量集的一些性质,及其在弹性力学中的应用。《弹性力学杂志》9(1979)245-261·Zbl 0412.73007号 ·doi:10.1007/BF00041097
[13] A.E.Green和J.Z.Mkrtichian,拉伸和压缩模量不同的弹性固体。《弹性力学杂志》7(1977)369-386·Zbl 0367.73053号 ·doi:10.1007/BF00041729
[14] M.E.Gurtin,《连续介质力学导论》。学术出版社(1981)·Zbl 0559.73001号
[15] P.R.Halmos,有限维向量空间。Springer-Verlag(1974)·Zbl 0288.15002号
[16] H.Horii和S.Nemat-Nasser,《含微裂纹固体的总模量:荷载诱导各向异性》。固体力学与物理杂志32(1983)155-171·Zbl 0506.73097号 ·doi:10.1016/0022-5096(83)90048-0
[17] R.M.Jones,拉伸和压缩模量不同的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AIAA期刊15(1977)16-23·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2514/3.7297
[18] N.Kamiya,考虑温度相关材料特性的双模量热弹性。C.W.Bert(编辑),《双模材料力学》。AMD/ASME(1979)第29-37页。
[19] M.Kojima和R.Saigal,关于确保PL映射是同胚的条件之间的关系。运筹学数学5(1980)·Zbl 0441.57018号
[20] I.-S.Liu,关于各向异性不变量的表示。国际J.工程。科学。20 (1982) 1099-1109. ·Zbl 0504.73001号 ·doi:10.1016/0020-7225(82)90092-1
[21] M.Lucchesi、D.R.Owen和P.Podio-Guidugli,《弹性范围的材料:应用前景的理论》。第三部分,近似本构关系。《理性力学与分析档案》117(1992)53-96·Zbl 0805.73004号 ·doi:10.1007/BF00375159
[22] J.E.Marsden和T.J.R.Hughes,《弹性数学基础》。普伦蒂斯·霍尔(1983)·Zbl 0545.73031号
[23] J.Mazars、Y.Berthaud和S.Ramtani,受损混凝土的单方面行为。工程分形。机械。35 (1990) 629-635. ·doi:10.1016/0013-7944(90)90145-7
[24] G.Medri,拉伸和压缩特性不同的各向同性材料的非线性弹性模型。《工程材料与技术杂志》104(1982)22-27。
[25] R.C.Novak和C.W.Bert,环氧树脂更精确弹性性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复合材料杂志2(1968)506-508·doi:10.1177/002199836800200412
[26] Z.Rigbi,关于各向同性双模材料存在与否的一些想法。《工程材料与技术杂志》99(1980)383-384·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5/1.3224829
[27] R.T.Rockafellar,凸分析。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0)·Zbl 0193.18401号
[28] E.Sacco和J.N.Reddy,双模材料的本构模型及其在板弯曲中的应用。《应用力学杂志》59(1992)220-221·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5/12899436
[29] G.S.Shapiro,具有不同拉伸和压缩刚度的物体变形。固体力学1(1966)85-86。
[30] D.A.Spence和J.Z.Mkrtichian,拉伸和压缩模量不同的材料的Boussinesq问题。力学与应用数学杂志30(1977)449-466·Zbl 0372.73031号 ·doi:10.1093/qjmam/30.4.449
[31] A.J.M.Spencer,各向异性固体本构方程的公式。J.P.Boehler(编辑),《各向异性固体的力学行为》。Martinus Nijhoff出版社,海牙(1982年),第2-26页。
[32] F.Tabaddor,双模弹性材料本构方程综述。C.W.Bert(编辑),《双模材料力学》。AMD/ASME(1979),第1-15页。
[33] K.Vijayakumar和K.P.Rao,拉伸和压缩刚度不同的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公司。机械。2 (1987) 167-175. ·Zbl 0699.73046号 ·doi:10.1007/BF00571022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