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性规划大步长原对偶内点算法的理论收敛性。 (英语) Zbl 0780.90063号

摘要:本文提出了两组规则,即规则G和规则P,用于控制求解标准形式及其对偶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原对偶内点法的步长。理论上,Rule(G)确保了全局收敛,而Rule(P)作为Rule(G\)的特例,确保了迭代多项式时间的计算复杂性。这两个规则都只取决于从原始空间和对偶空间中的当前迭代到原始可行区域和对偶可行区域各自边界的步长。它们既不依赖中心轨迹的邻域,也不依赖潜在功能。这些规则允许在不执行任何行搜索的情况下执行较大步骤。规则(G)特别灵活,足以在实际高效的原始-对偶内点算法中实现。

MSC公司:

90C05(二氧化碳) 线性规划
90-08 运筹学和数学规划相关问题的计算方法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DOI程序

参考文献:

[1] I.Adler、M.G.C.Resende、G.Veiga和N.Karmarkar,“线性规划中Karmarker算法的实现”,《数学规划》44(1989)297–335·Zbl 0682.90061号 ·doi:10.1007/BF01587095
[2] E.R.Barnes,“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Karmarkar算法的变体”,《数学规划》36(1986)174-182·Zbl 0626.90052号 ·doi:10.1007/BF02592024
[3] I.I.Dikin,“线性和二次规划问题的迭代解法”,苏联数学Doklady 8(1967)674-675·Zbl 0189.19504号
[4] J.Ding和T.Y.Li,“线性互补问题的多项式时间预测-校正算法”,SIAM优化杂志1(1991)83–92·Zbl 0752.90079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37/0801007
[5] P.D.Domich、P.T.Boggs、J.R.Donaldson和C.Witzgall,“线性规划的最优三维方法”,NISTIR89-4225,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马里兰州盖瑟斯堡,1989)·Zbl 0753.90040号
[6] R.M.Freund,“基于原始尺度和势函数投影梯度的线性规划多项式时间算法”,《数学规划》51(1991)203-222·Zbl 0743.90073号 ·doi:10.1007/BF01586933
[7] A.V.Fiacco和G.P.McCormick,《非线性规划:顺序无约束最小化技术》(Wiley,纽约,1968)·Zbl 0193.18805号
[8] M.Kojima、N.Megiddo和T.Noma,“非线性互补问题的同伦延拓方法”,《运筹学》16(1991)754-774·Zbl 0744.90087号 ·doi:10.1287/门16.4.754
[9] M.Kojima、N.Megiddo、T.Noma和A.Yoshise,线性互补问题内点算法的统一方法,计算讲义。科学。第538号(施普林格,纽约,1991年)·Zbl 0745.90069号
[10] M.Kojima、N.Megiddo和Y.Ye,“线性互补问题的内点势约简算法”,《数学规划》54(1992)267-279·Zbl 0764.90083号 ·doi:10.1007/BF01586054
[11] M.Kojima、S.Mizuno和A.Yoshise,“线性规划的原对偶内点算法”,载于:N.Megiddo,ed.,《数学规划进展:内点和相关方法》(Springer,New York,1989),第29-47页·Zbl 0708.90049号
[12] M.Kojima、S.Mizuno和A.Yoshise,“一类线性互补问题的多项式时间算法”,《数学规划》44(1989)1-26·Zbl 0676.90087号 ·doi:10.1007/BF01587074
[13] M.Kojima、S.Mizuno和A.Yoshise,“线性互补问题的O((sqrt n)L)迭代势约简算法”,《数学规划》50(1991)331-342·Zbl 0738.90077号 ·doi:10.1007/BF01594942
[14] I.J.Lustig,“通用原始-对偶内点算法”,技术报告SOR 88-3,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与运筹学系统计与运筹研究项目(新泽西州普林斯顿,1988年)。
[15] I.J.Lustig,《私人通信》(1989年)。
[16] R.Marsten、R.Subramanian、M.Saltzman、I.J.Lustig和D.F.Shanno,“线性规划的内点方法:只需调用牛顿、拉格朗日、菲亚科和麦考密克!”接口20(1990)105–116·doi:10.1287/inte.204.105
[17] K.A.McShane,C.L.Monma和D.F.Shanno,“线性规划的原对偶内点方法的实现”,ORSA计算期刊1(1989)70-83·Zbl 0752.90047号
[18] N.Megiddo,“线性规划中最优集的路径”,载于:N.Mekiddo,ed.,《数学规划进展:内部点和相关方法》(Springer,纽约,1989),第131-158页·Zbl 0687.90056号
[19] S.Mehrotra,“关于(原始-双重)内点方法的实施”,《技术报告90-03》,西北大学工业工程和管理科学系(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1990年)·Zbl 0773.90047号
[20] S.Mizuno,“使用序列求解线性互补问题的O(n3L)算法”,《日本运筹学会杂志》33(1990)66-75·兹比尔0715.90091
[21] S.Mizuno、M.J.Todd和Y.Ye,“线性规划的自适应步长原始-对偶内点算法”,康奈尔大学运营研究与工业工程学院第944号技术报告(纽约州伊萨卡,1989年)·Zbl 0810.90091号
[22] S.Mizuno、A.Yoshise和T.Kikuchi,“线性互补问题的实用多项式时间算法”,日本运筹学会杂志32(1989)75-92·Zbl 0708.90050号
[23] R.D.C.Monteiro和I.Adler,“遵循原对偶算法的内部路径,第一部分:线性规划”,《数学规划》44(1989)27-41·Zbl 0676.90038号 ·doi:10.1007/BF01587075
[24] R.D.C.Monteiro和I.Adler,“遵循原对偶算法的内部路径,第二部分:凸二次规划”,《数学规划》44(1989)43–66·Zbl 0676.90039号 ·doi:10.1007/BF01580776文件
[25] R.D.C.Monteiro、I.Adler和M.G.C.Resende,“线性和凸二次规划的多项式时间原始-对偶仿射缩放算法及其幂级数扩展”,《运筹学数学研究》15(1990)191-214·Zbl 0714.90060号 ·doi:10.1287/门15.2.191
[26] G.Sonnevend和J.Stoer,“求解凸分析程序的全局椭球近似和同伦方法”,第40号报告,德国瓦茨堡大学数学与统计研究所(Würzburg,1988)·Zbl 0691.90071号
[27] K.Tanabe,“数学规划的互补强化中心牛顿法”,收录于:K.Tone,ed.,《线性规划的新方法》(东京统计数学研究所,1987年),第118-144页。
[28] K.Tanabe,“数学规划的中心牛顿法”,载于:M.Iri和K.Yajima,eds.,《系统建模与优化》(Springer,纽约,1988),第197-206页·Zbl 0656.90085号
[29] M.J.Todd和Y.Ye,“线性规划的中心投影算法”,《运筹学数学》15(1990)508-529·Zbl 0722.90044号 ·doi:10.1287/门15.3.508
[30] R.J.Vanderbei、M.S.Meketon和B.A.Freedman,“Karmarkar线性规划算法的修改”,《算法1》(1986)395-407·Zbl 0626.90056号 ·doi:10.1007/BF01840454
[31] Y.Ye,“线性规划的O(n 3 L)势约简算法”,《数学规划》50(1991)239-258·Zbl 0734.90057号 ·doi:10.1007/BF01594937
[32] Y.Ye,“线性规划潜在约简算法中的线搜索”,技术报告,爱荷华大学管理科学系(爱荷华州爱荷华市,1989年)。
[33] Y.Ye,K.O.Kortanek,J.A.Kaliski和S.Huang,“线性规划的原对偶势约简算法的近边界行为”,工作论文系列90-9,爱荷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爱荷华州爱荷华市,1990年)·Zbl 0780.90066号
[34] Y.Zhang,R.A.Tapia和J.E.Dennis,“关于原始-对偶内点线性规划算法的超线性和二次收敛性”,莱斯大学数学科学系技术报告(德克萨斯州休斯顿,1990)·Zbl 0763.90066号
[35] Y.Zhang,R.A.Tapia和F.Potra,“关于一般问题的内点算法的超线性收敛性”,TR90-9,莱斯大学数学科学系(德克萨斯州休斯顿,1990)·Zbl 0781.90074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