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部非线性模型匹配:从线性到非线性。 (英语) Zbl 0717.93029号

概要:模型匹配问题包括为给定系统设计一个补偿器,称为工厂,其输入输出行为与预先指定的模型相匹配。
在模型可通过静态反馈解耦的情况下,给出了非线性模型匹配问题的局部解。主要定理表明,在一般条件下,该问题在平衡点附近是可解的,当且仅当它可用于对象和模型的线性化。确定了一般条件。它们自然会出现在电厂动态输入输出解耦问题的求解中。通过两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理论。

理学硕士:

93立方厘米 控制理论中的非线性系统
93亿B50 合成问题
93B18号机组 线性化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伯恩斯,C.I。;卡斯特罗,R。;Isidori,A.,《非线性系统与规定跟踪误差和内部稳定性匹配的线性模型》,(Bensoussan,A.;Lions,J.L.,《系统分析与优化》,控制与信息科学讲稿,第111卷(1988年),Springer:Springer Berlin),249-258·Zbl 0676.93018号
[2] 康茂特,C。;Descusse,J。;迪翁,J.M。;拉菲,J.F。;Malabre,M.,《关于新解耦不变量:基本阶》,《国际控制杂志》,44,689-700(1986)·Zbl 0611.93012号
[3] Cremer,M.,线性多变量系统解耦的最小阶预补偿器,《国际控制杂志》,第14期,第1089-1103页(1971年)·Zbl 0225.93012
[4] De Luca,A。;Ulivi,G.,压频控制感应电动机的动态解耦,(Bensoussan,A.;Lions,J.L.,《系统分析与优化》,控制与信息科学讲稿,第111卷(1988年),施普林格:施普林格-柏林),127-137·Zbl 0668.00022号
[5] Descusse,J。;Moog,C.,强可逆仿射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补偿解耦,国际控制杂志,421387-1398(1985)·Zbl 0587.93030号
[6] Descusse,J。;拉菲,J.F。;Malabre,M.,《关于摩根问题的调查》,(第25届决策与控制会议,第25届决定与控制会议会议,雅典(1986)),1289-1294·兹比尔0539.93051
[7] Di Benedetto,M.D.,非线性模型匹配问题可解性的一个条件,(《国际自动化非线性研讨会》,《国际自动化非线性研讨会》,法国南特(1988))·Zbl 0677.93016号
[8] Di Benedetto,M.D.,非线性模型匹配的新结果,IEEE Trans。Aut.Control(1988),发表于
[9] 医学博士Di Benedetto。;Isidori,A.,通过动态状态反馈匹配非线性模型,SIAM J.Control Optimiz。,24, 1063-1075 (1986) ·Zbl 0595.93010号
[10] Dion,J.M。;Commault,C.,《关于线性动态状态反馈解耦》,(《第24届决策与控制大会论文集》,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1985)),1031-1037
[11] 埃姆雷,E。;Hautus,M.L.J.,(A,B)不变子空间和可达子空间的多项式特征,SIAM J.控制优化。,18, 420-436 (1980) ·兹比尔0452.93011
[12] Falb,P.L。;Wolovich,W.A.,多变量控制系统设计和综合中的解耦,IEEE Trans。自动控制,AC-12,651-659(1967)
[13] Glumineau,A。;Moog,C.H.,本质阶和非线性解耦问题,国际控制杂志,501825-1834(1989)·Zbl 0686.93044号
[14] 格拉斯,L.C.J.M。;奈梅杰尔,H.,《非线性系统中的解耦:从线性到非线性》(IEE Proc.,136(1989)),53-62,第D部分。·Zbl 0731.93030号
[15] Isidori,A。;Grizzle,J.W.,《稳定的固定模式和非线性非交互控制》,IEEE Trans。《自动控制》,AC-33907-914(1988)·Zbl 0664.93035号
[16] Hirschorn,R.M.,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可逆性,SIAM J.control Optimiz。,17, 289-297 (1979) ·Zbl 0417.93036号
[17] Huijberts,H.J.C.,《非线性模型匹配及其在哈密顿系统中的应用》,(印前IFAC非线性控制系统设计交响曲,1989,Capri(1989))·Zbl 0743.93052号
[18] Huijberts,H.J.C.,《非线性模型匹配:一个解决方案和两个工作示例》(Proc.1990 ACC.Proc.1990 AC,San Diego(1989)),155-160·Zbl 0743.93052号
[19] Isidori,A.,非线性系统中规定线性输入输出行为的匹配,IEEE Trans。自动控制,AC-30,258-265(1985)·兹伯利0564.93032
[20] Isidori,A.,《非线性控制系统:导论》(控制与信息科学讲义,第72卷(1985年),施普林格:施普林格-柏林)·Zbl 0569.93034号
[21] Malabre,M.,Structureál'infini des triplets invarants,(Bensoussan,A.;Lions,J.l.,Applicationála poursuite parfaite de modèle,Applicationаla pourite parfaite der modéle,系统分析与优化,《控制与信息科学讲义》,第44卷(1982),施普林格:施普林格柏林),43-53·Zbl 0566.93009号
[22] 穆格,C.H。;佩登,A.M。;Conte,G.,《非线性系统的模型匹配和因子分解:结构方法》,SIAM J.Control Optimiz。(1989),出现在·Zbl 0733.93025号
[23] 摩尔,B.C。;Silverman,L.M.,通过状态反馈和动态补偿进行模型匹配,IEEE Trans。自动控制,AC-17491-497(1972)·Zbl 0263.93033号
[24] Morse,A.S.,线性模型跟踪系统的结构和设计,IEEE Trans。《自动控制》,AC-18,346-354(1973)·Zbl 0264.93005号
[25] Morse,A.S.,传递矩阵方程的最小解,IEEE Trans。自动控制,AC-2131-133(1976)·Zbl 0321.93012
[26] 奈梅耶,H。;Responder,W.,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动态输入输出解耦,IEEE Trans。自动控制,AC-33,1065-1070(1988)·Zbl 0661.93035号
[27] Silverman,L.M.,多变量线性系统的反演,IEEE Trans。自动控制,AC-14270-276(1969)
[28] Singh,S.N.,带状态反馈和预补偿的可逆非线性系统解耦,IEEE Trans。自动控制,AC-251237-1239(1980)·Zbl 0488.93025号
[29] Singh,S.N.,非线性系统可逆性的修正算法,IEEE Trans。自动控制,AC-26,595-598(1981)·Zbl 0488.93026号
[30] Tchoñ,K.,《关于控制系统的稳定和典型特性》,(弗罗茨瓦夫理工大学工程控制学研究所的科学论文(1986),《Wydawnictow Politiechniki Wroclawskiej:Wydawnictwo Politiechinki Wroclavskiej Wroclaw》),第71期·Zbl 0599.93002号
[31] Wang,S.H.,解耦问题的预补偿器设计,电子。莱特。,6, 739-741 (1970)
[32] 夏,X.-H。;Gao,W.-B.,非线性系统解耦的最小阶补偿器,预印本(1988)
[33] Xia,X.-H.,新不变量——非线性系统的本质秩,预印本(1989)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它的项目与zbMATH标识符启发式匹配,并且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