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伸手抓握过程中手势协调的神经网络模型。 (英语) Zbl 1092.68652号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抓握过程中手势时空协调的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包括一个简化的控制策略,用于在抓握任务中塑造整个手,从而提供手指之间的逼真协调。这一策略使用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来支持在抓握过程中对整个手指进行协同控制的观点。在该控制方案中,只需要两个参数来定义任务执行过程中手形的演变。该提案涉及设计和开发一个手势库,其中包含用于拟人灵巧手手指预成形的运动原语。通过计算机仿真,我们展示了该模型的神经动力学如何导致具有仿人运动特征的模拟抓取运动。该模型可以为行为和神经水平的实验评估以及灵巧机器人手的神经控制系统提供清晰的预测。

MSC公司:

68T05型 人工智能中的学习和自适应系统
68T40型 机器人人工智能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阿杰米安(Ajemian,R.)。;布洛克,D。;Grossberg,S.,运动皮层运动坐标模型:单细胞调谐曲线增益和方向的姿势依赖性变化,大脑皮层,11124-1135(2001)
[2] 亚历山大·G·E。;Crutcher,M.D.,猴子三个运动区域视觉引导手臂运动目标(目标)的神经表征,《神经生理学杂志》,64,1,164-178(1990)
[3] Arbib,M.A.,《行为的时间控制模式》,人类神经生物学,463-72(1985)
[4] 布赫霍尔茨,B。;阿姆斯特朗·T·J。;Goldstein,S.A.,描述人手运动学的人体测量数据,人类工效学,35,3,261-273(1992)
[5] 布洛克,D。;Cisek,P。;Grossberg,S.,《在可变力条件下控制手臂自愿运动的皮层网络》,《大脑皮层》,第8期,第48-62页(1998年)
[6] 布洛克,D。;Grossberg,S.,计划手臂运动的神经动力学:轨迹形成过程中的紧急不变量和速度精度特性,《心理学评论》,95,49-90(1988)
[7] 布洛克,D。;Grossberg,S。;Guenther,F.H.,多关节臂运动等效伸手和工具使用的自组织神经模型,认知神经科学杂志,5,4,408-435(1993)
[8] 卡明蒂尼,R。;约翰逊,P。;Urbano,A.,《在空间的不同部分进行手臂运动:灵长类动物运动皮层的动力学方面》,《神经科学杂志》,1020039-2058(1990)
[9] Chieffi,S。;Gentilucci,M.,抓握运动中运输和抓握成分之间的协调,实验脑研究,94,3,471-477(1993)
[10] Contreras Vidal,J.L.,运动控制中基底神经节的门控功能,脑研究进展,121,261-276(1999)
[11] 康特拉斯·维达尔,J.L。;Stelmach,G.E.,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关系和帕金森运动的神经模型,生物控制论,73467-476(1995)·Zbl 0850.92010号
[12] 康特拉斯·维德,J.L。;Ulloa-Pérez,A。;López-Conarado,J.,抓握过程中手部预成形的神经动力学,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会议论文集,亚利桑那州图森,53019-3024(2001)
[13] 科尔多,P。;希帕蒂,M。;Bevan,L。;卡尔顿,L.G。;Carlton,M.J.,运动序列中的中枢和外周协调,《心理学研究》,55,124-130(1993)
[14] Cutkosky,M.R.,《关于抓握选择、抓握模型和制造任务手的设计》,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报,5,3,269-279(1989)
[15] Cutkosky,M.R。;Howe,R.D.,《人类抓取选择和机器人抓取分析》(Venkataraman,S.T.;Iberall,T.,《灵巧的机器人手》(1990),Springer:Springer New York),5-31
[16] 多诺霍,J.P。;Leibovic,S。;Sanes,J.N.,松鼠猴运动皮层前肢区域的组织:手指、手腕和肘部肌肉的表示,实验脑研究,89,1-19(1992)
[17] Fagg,A.H。;Arbib,M.A.,《灵长类抓握控制中的parietal-premotor相互作用建模》,神经网络,11,7-8,1277-1303(1998)
[18] Fiala,J.C.(1995年)。电机调速与协调的神经网络模型; Fiala,J.C.(1995年)。电机调速与协调的神经网络模型
[19] Fogassi,L。;加莱斯,V。;布奇诺,G。;克拉吉埃罗,L。;法迪加,L。;Rizzolatti,G.,《猴子抓手动作视觉引导的皮层机制:可逆失活研究》,《大脑》,124571-586(2001)
[20] 加莱斯,V。;法迪加,L。;Fogassi,L。;卢皮诺,G。;Murata,A.,猴子抓手动作的顶叶-额叶回路:可逆失活实验的证据,(Thier,P.;Karnath,H.O.,顶叶对3D空间定向的贡献(1997),施普林格:施普林格-柏林),255-270
[21] 高迪亚诺,P。;Grossberg,S.,向量关联映射:运动轨迹的无监督实时错误学习和控制,神经网络,4411-434(1991)
[22] Gentilucci,M。;美国卡斯蒂略。;Corradini,M.L。;斯卡帕,M。;乌米尔塔,C。;Rizzolatti,G.,不同类型抓握对抓握运动传递成分的影响,《神经心理学》,29361-378(1991)
[23] Georgeopoulos,A.P。;卡拉斯卡,J.F。;医学博士克鲁彻。;卡明蒂尼,R。;Massey,J.T.,《运动皮层运动方向的表征:单细胞和群体》(Edelman,G.M.;Gall,W.E.;Cowan,W.M.,《皮层功能的动态方面》(1984),Wiley:Wiley New York),501-524
[24] Georgeopoulos,A.P。;施瓦茨,A.B。;Ketter,R.E.,运动方向的神经元群体编码,《科学》,2331416-1419(1986)
[25] 戈尔斯,P。;Fontaine,J.G.,《柔性夹持器的设计方法》,《智能与机器人系统杂志》,15,3,307-328(1996)
[26] Guenther,F.H。;Micci Barreca,D.,冗余系统柔性控制的神经模型,(Morasso,P.G.;Sanguineti,V.,《自组织、计算地图和电机控制》(1997),Elsevier/北荷兰:Elsevier/北荷兰纽约州,美国),383-421
[27] 哈格德,P。;Wing,A.M.,抓握过程中手臂机械扰动后的协调反应,实验脑研究,102483-494(1995)
[28] 霍夫,B。;Arbib,M.A.,《轨迹形成模型和伸手与抓握的时间相互作用》,《运动行为杂志》,25,3,175-192(1993)
[29] Horak,F.B。;Anderson,M.E.,苍白球对猴子手臂运动的影响I.红藻氨酸诱导损伤的影响,神经生理学杂志,52990-304(1984)
[30] Horak,F.B。;Anderson,M.E.,苍白球对猴子手臂运动的影响II。刺激的影响,《神经生理学杂志》,52,305-322(1984)
[31] Iberall,T.,《掌握人类抓取规划》,第十届人工智能国际会议论文集,意大利米兰,1153-1156(1987)
[32] Iberall,T.,《人类抓握和灵巧的机器人手》,《国际机器人研究杂志》,第16、3、285-299页(1997年)
[33] Iberall,T。;Fagg,A.,选择手形的神经网络,(Wing,A.M.;Haggard,P.;Flanagan,J.R.,手和大脑:手运动的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1996),学术出版社:加州圣地亚哥学术出版社),243-264
[34] Iberall,T。;J·杰克逊。;拉布,L。;Zamprano,R.,《基于知识的抓握:捕捉人类的灵活性》,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论文集,宾夕法尼亚州费城,82-87(1988)
[35] Jeannerod,M.,《触及自然视觉物体时的段间协调》,(Long,J.;Baddeley,A.,注意力与表现IX(1981),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ilsdale,NJ),153-169
[36] Jeannerod,M.,自然抓握运动的时间安排,《运动行为杂志》,16,3,235-254(1984)
[37] Jeannerod,M。;Arbib,医学硕士。;Rizzolatti,G。;Sakata,H.,《抓取物体:视觉运动转换的皮层机制》,《神经科学趋势》,第18、7、314-320页(1995年)
[38] Jordan,M.I.,《运动学习与自由度问题》(Jeannerod,M.,《注意力与表现XIII:运动表征与控制》(1990),Erlbaum:Erlbaum Hillsdale,NJ),796-836
[39] M.I.乔丹。;Rumelhart,D.E.,《正向模型:与远程教师一起监督学习》,《认知科学》,第16期,第307-354页(1992年)
[40] 卡拉斯卡,J.F。;科恩,D.A。;海德,M.L。;Prud’homme,M.,使用二维到达任务比较灵长类运动皮层中运动方向相关与负荷方向相关的活动,《神经科学杂志》,9,6,2080-2102(1989)
[41] Kang,S.B。;Ikeuchi,K.,《从感知走向自动机器人指令:将人类抓握映射到机械手抓握》,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报,13,1,81-95(1997)
[42] 科尔,J。;Roth,R.,《多指手的分析》,《国际机器人研究杂志》,4,3-17(1986)
[43] Ketter,R.E。;施瓦茨,A.B。;Georgeopoulos,A.P.,《灵长类运动皮层和自由臂在三维空间中对视觉目标的运动III.不同运动来源运动方向的位置梯度和人群编码》,《神经科学杂志》,8,8,2938-2947(1988)
[44] Kuperstein,M.,自适应传感器-运动协调的婴儿神经控制器,神经网络,4,2,131-146(1991)
[45] Kwan,H.C。;麦凯,W.A。;Murphy,J.T。;Wong,Y.C.,清醒灵长类中央前皮质的空间组织。二、。运动输出,神经生理学杂志,411120-1131(1978)
[46] Lopez Coronado,J。;Guerrero Gonzalez,A.,DIRECT模型在机器人手臂视觉控制中的新应用,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国际会议论文集,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美国,167-171(2000)
[47] 卢皮诺,G。;Murata,A。;戈沃尼,P。;Matelli,M.,连接头端顶叶内皮层(AIP和VIP区)和腹侧运动前皮层(F5和F4区)的大面积分离的顶叶-额叶连接,实验脑研究,128,181-187(1999)
[48] Marteniuk,R.G。;莱维特,J.L。;MacKenzie,C.L。;Athenes,S.,抓取任务中抓取和运输组件之间的功能关系,《人体运动科学》,第9期,第149-176页(1990年)
[49] 梅森,C.R。;戈麦斯,J.E。;Ebner,T.J.,抓握过程中的手协同作用,《神经生理学杂志》,86,6,2896-2910(2001)
[50] Molina Vilaplana,J。;Feliu,J。;López Coronado,J.,抓握中时空协调的神经模型,《计算机科学讲义》,2415,9-14(2002)·兹比尔1013.68635
[51] 穆萨,医学硕士。;Kamel,M.S.,《使用连接主义架构和通用抓取功能的机器人抓取实验方法》,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汇刊,C部分:应用与评论,28,2,239-253(1998)
[52] Murata,A。;法迪加,L。;Fogassi,L。;加莱斯,V。;拉奥斯,V。;Rizzolatti,G.,猴子腹侧运动前皮质的物体表征,《神经生理学杂志》,782226-2230(1997)
[53] Murata,A。;加莱斯,V。;Kaseda,K。;Sakata,H.,与记忆引导的手操作相关的顶叶神经元,《神经生理学杂志》,752180-2186(1996)
[54] Murata,A。;加莱斯,V。;卢皮诺,G。;Kaseda,K。;Sakata,H.,猴顶叶区AIP神经元抓取物体形状、大小和方向的选择性,神经生理学杂志,83,339-365(2000)
[55] Napier,J.R.,《人类手的抓握运动》,《骨与关节外科杂志》,38B,902-913(1956)
[56] Passingham,R.,《额叶和自愿行动》(1993),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57] Paulignan,Y。;MacKenzie,C.L。;马特纽克,R.G。;Jeannerod,M.,《抓握过程中手臂和手指运动的耦合》,《实验大脑研究》,79431-435(1990)
[58] Poggio,T.和Girosi,F.(1989年)。近似和学习的网络理论。AI备忘录编号1140; Poggio,T.和Girosi,F.(1989年)。一种用于近似和学习的网络理论。AI备忘录编号1140
[59] Pons,J.L。;Ceres,R。;Pfeiffer,F.,《多指灵巧机器人手的设计与控制:综述》,Robotica,17,6,661-674(1999)
[60] Rezzoug,N。;Gorce,P.,学习手势定义的神经网络架构,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会议论文集,亚利桑那州图森,53013-3018(2001)
[61] Rizzolatti,G。;卡玛达,R。;Fogassi,L。;Gentilucci,M。;卢皮诺,G。;Matelli,M.,《猕猴下6区的功能组织》。二、。F5区和远端运动的控制,实验性脑研究,71491-507(1988)
[62] 坂田,H。;泰拉,M。;Murata,A。;Mine,S.,猴顶叶皮层中手部动作视觉引导的神经机制,大脑皮层,5429-438(1995)
[63] 萨林,M。;Mescheriakov,S。;Molokanova,E。;Stelmach,G.E。;Berger,M.,《腕部运输过程中的握力重组:改变孔径的影响》,《实验大脑研究》,108493-500(1995)
[64] 桑特罗,M。;佛兰德斯,M。;Soechting,J.F.,工具使用的姿势协同作用,神经科学杂志,18,10105-10115(1998)
[65] 桑特罗,M。;佛兰德斯,M。;Soechting,J.F.,抓握过程中的手运动模式和感官指导的影响,《神经科学杂志》,22,1426-1435(2002)
[66] 桑特罗,M。;Soechting,J.F.,通过控制手指跨度和手形来匹配物体大小,体感和运动研究,第14期,203-212页(1997年)
[67] 桑特罗,M。;Soechting,J.F.,手到物体轮廓的渐进成型,《神经生理学杂志》,79,1307-1320(1998)
[68] 佐藤,K.C。;Tanji,J.,从猴子中央前运动皮层的多个皮质内病灶诱发的数字肌肉反应,神经生理学杂志,62959-970(1989)
[69] Schaal,S.,《手臂和手部运动控制》(Arbib,M.,《大脑理论和神经网络手册》(2003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麻省理学院出版社,马萨诸塞州剑桥),110-113·Zbl 1106.92011号
[70] Schieber,M.,人类初级运动皮层手部区域分布组织中的体视梯度:来自小梗死的证据,实验脑研究,128,139-148(1999)
[71] 希伯,M。;Hibbard,L.S.,手部运动皮层区域的躯体主题是什么?,《科学》,261489-492(1993)
[72] 希伯,M。;Poliakov,A.V.,手部初级运动皮层部分失活:个体手指运动的影响,《神经科学杂志》,18,9038-9054(1998)
[73] 斯特里克,P.L。;Preston,J.B.,灵长类运动皮层的多重表征,大脑研究,54,366-370(1978)
[74] 塔哈,Z。;布朗,R。;Wright,D.,用神经网络建模和模拟手抓,医学工程和物理学,19,6,536-538(1997)
[75] 泰拉,M。;Mine,S.公司。;Georgopoulos,A.P。;Murata,A。;Sakata,H.,与手部运动视觉引导相关的猴顶叶皮层神经元,实验脑研究,83,29-36(1990)
[76] Ulloa,A.公司。;Bullock,D.,通过连续更新矢量定位命令来模拟人类抓握协调的神经网络,神经网络,1611141-1160(2003)
[77] Ulloa,A。;布洛克,D。;Rhodes,B.,通过小脑频谱定时模型产生精确起跳的自适应力,神经网络,16521-528(2003)
[78] 尤诺,Y。;福村,N。;铃木,R。;Kawato,M.,抓握动作中的动作和规划手形的计算模型,神经网络,8,6,839-851(1995)
[79] Wallace,S.A。;周,D.L。;Kelso,J.A.S.,《伸手和抓握行为的时间约束》,《人类运动科学》,第9期,第69-93页(1990年)
[80] 怀斯,S.P。;Murray,E.A.,前因和动作之间的任意关联,《神经科学趋势》,23,271-276(2000)
[81] Woelfl,K。;Pfeiffer,F.,《掌握灵巧机器人手的策略》(Graefe,V.,《智能机器人和系统》(1995),爱思唯尔:爱思唯尔阿姆斯特丹),259-277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