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化器培养中的化学计量有机物分解模型。 (英语) Zbl 1383.34072号

小结:在本文中,我们制定并研究了一个基于化学计量学的有机物分解模型,该模型在恒化器培养中包含了食草动物的动力学。我们确定了物种和化学品一致持续和灭绝的标准。我们的结果表明:(1)如果在唯一的内部稳态下,细菌的人均增长率大于细菌的死亡率和稀释率之和,那么细菌将均匀地存在;(2) 除此之外,如果(a)食草动物的人均生长率大于稀释率和食草动物死亡率之和,以及(b)细菌的死亡率低于某个阈值,那么食草动物将均匀地生存。如果饲料瓶中有足够的资源,这些条件可以同时实现。与微观分解模型的结果相反,在恒化器培养中,化学物质始终存在。除了微观模型中观察到的跨临界分岔外,我们的恒化器模型还表现出霍普夫分岔和罗森茨威格的富集现象悖论。我们的敏感性分析表明,促进降解的最有效方法是降低稀释率。

MSC公司:

34C60个 常微分方程模型的定性研究与仿真
34C23型 常微分方程的分岔理论
34D05型 常微分方程解的渐近性质
34D20型 常微分方程解的稳定性
92D25型 人口动态(一般)
92D40型 生态学
34立方厘米05 积分曲线、奇点、常微分方程极限环的拓扑结构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Barsdate R、Prentki R、Fenchel T(1974),模型生态系统的磷循环:分解者食物链的重要性和细菌食草动物的影响。奥伊科斯25:239-251·doi:10.2307/3543942
[2] Bratbak G(1985)《细菌生物量和生物量估算》。应用环境微生物49(6):1488-1493
[3] Caron DA,Goldman JC,Andersen OK,Dennett MR(1985)微蜂窝食物链中的营养循环:II。人口动态和碳循环。Mar Ecol程序序列24:243-254·doi:10.3354/meps024243
[4] Chitnis N,Hyman JM,Cushing JM(2008)通过数学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确定疟疾传播的重要参数。《公牛数学生物学》70(5):1272-1296·Zbl 1142.92025号 ·doi:10.1007/s11538-008-9299-0
[5] Cross WF、Benstead JP、Frost PC、Thomas SA(2005)《淡水底栖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最新进展和展望》。《新鲜生物》50(11):1895-1912·doi:10.1111/j.1365-2427.2005.01458.x
[6] Del Giorgio PA,Cole JJ(1998)天然水生系统中的细菌生长效率。经济系统年度收益29(1):503-541·doi:10.1146/annurev.ecolsys.29.1.503
[7] Der Yang R,Humphrey AE(1975),苯酚在纯培养基和混合培养基中生物降解的动态和稳态研究。生物技术生物工程17(8):1211-1235·doi:10.1002/bit.260170809
[8] Dhooge A、Govaerts W、Kuznetsov YA、Mestrom W、Riet A、Sautois B(2006)MATCONT和CL MATCONT:matlab中的延续工具箱。比利时根特大学和荷兰乌得勒支大学
[9] Ekelund F,Rönn R(1994)《农业土壤原生动物注释》,重点介绍异养鞭毛虫和裸阿米巴及其生态学。FEMS微生物版本15(4):321-353·doi:10.1111/j.1574-6976.1994.tb00144.x
[10] Fenchel T(1975)北极苔原池塘底栖微型动物的数量重要性。水生生物46(4):445-464·doi:10.1007/BF00028286
[11] Fenchel T,Harrison P(1976)细菌放牧和矿物循环对颗粒碎屑分解的重要性。摘自:英国生态学会研讨会,第285-299页
[12] Goldman JC、Caron DA、Andersen OK、Dennett MR(1985),微生物食物链中的营养循环:I.氮动力学。Mar Ecol程序序列24:231-242·doi:10.3354/meps024231
[13] Habte M,Alexander M(1975)原生动物是导致土壤中黄单胞菌减少的原因。应用微生物29(2):159-164
[14] Herbert D、Elsworth R、Telling R(1956)《细菌的连续培养:理论和实验研究》。微生物学14(3):601-622
[15] Hessen DO、Elser JJ、Sterner RW、Urabe J(2013)《生态化学计量:使用基本原理的基本方法》。Limnol Oceanogr利蒙诺·奥塞诺格58(6):2219-2236·doi:10.4319/lo.2013.58.6.2219
[16] Hunt H,Cole C,Klein DA,Coleman DC(1977)连续培养中捕食对细菌影响的模拟模型。微生物生态学3(4):259-278·doi:10.1007/BF02010735
[17] Jiang L(2007)负选择效应抑制了细菌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生态学88(5):1075-1085·doi:10.1890/06-1556
[18] Kooi B,Boer M,Kooijman S(1997)自主微生物食物链的复杂动态行为。数学生物学杂志36(1):24-40·Zbl 0887.92030号 ·doi:10.1007/s002850050088
[19] 《海洋I》(1986),微生物食物链中的营养循环:111。磷动力学。Mar Ecol Prog系列31:47-55·doi:10.3354/meps031047
[20] Marinescu M、Dumitru M、Lécétušu AR(2009)《人工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生物降解》。农业科学研究杂志41(2):157-162
[21] Monod J(1949)《细菌培养物的生长》。微生物年鉴3(1):371-394·doi:10.1146/annurev.mi.03.100149.02103
[22] Nisbet B(1984)原生动物的营养和喂养策略。克罗姆赫尔姆,伦敦
[23] Novick A,Szilard L(1950)《恒化器的描述》。科学112(2920):715-716·doi:10.1126/science.112.2920.715
[24] Rönn R,McCag AE,Griffiths BS,Prosser JI(2002)原生动物放牧对土壤微观结构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应用环境微生物68(12):6094-6105·doi:10.1128/AEM.68.12.6094-6105.2002
[25] Salceanu PL(2011)使用lyapunov指数在离散和连续动力系统中的鲁棒一致持久性。数学生物科学工程MBE 8(3):807-825·Zbl 1259.37061号 ·doi:10.3934/mbe.2011.8.807
[26] Sherr BF,Sherr EB,Hopkinson CS(1988),中上层微生物群落内的营养相互作用:碳流量反馈调节的指示。水生生物159(1):19-26·doi:10.1007/BF00007364
[27] Singleton P,Sainsbury D等人(1981)《细菌导论》,威利,奇切斯特
[28] Smith HL,Waltman P(1995)《恒化器理论:微生物竞争动力学》,第13卷。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0860.92031号 ·doi:10.1017/CBO9780511530043
[29] Sterner RW,Elser JJ(2002)《生态化学计量:从分子到生物圈的元素生物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30] Stout JD(1980)原生动物在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内容:微生物生态学进展。纽约州施普林格,第1-50页·Zbl 1133.92031号
[31] Wang H,Jiang L,Weitz JS(2009),食菌性食草动物促进有机物分解:一种化学计量建模方法。FEMS微生物生态69(2):170-179·文件编号:10.1111/j.1574-6941.2009.00699.x
[32] Wang H,Smith HL,Kuang Y,Elser JJ(2007),表层细菌与藻类化学计量相互作用动力学。SIAM应用数学杂志68(2):503-522·Zbl 1133.92031号 ·电话:10.1137/060665919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