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NA干扰介导植物与病毒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 (英语) Zbl 1343.92506号

摘要:交叉保护是指用温和菌株人工接种植物以保护其免受更具攻击性的病毒分离物侵染的过程,被认为是植物疾病控制的有效工具。本文推导并分析了两种竞争病毒之间相互作用的新数学模型,特别考虑了RNA干扰。我们的结果表明,宿主的共同感染可以增加或减少个体感染的效力,这取决于不同病毒之间的交叉保护或交叉增强水平。采用分析和数值分歧分析来研究模型所有稳态的稳定性,以确定系统在病毒株之间表现出协同或拮抗行为的参数区域,以及不同类型的宿主恢复。我们表明,不仅病毒属性,而且植物中RNA干扰的传播成分在决定动力学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MSC公司:

92天30分 流行病学
92C80型 植物生物学

软件:

GenStat公司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参考文献:

[1] 艾伦,L.J.S。;Langlais先生。;Phillips,C.J.,应用于汉坦病毒的单个宿主群体中两种病毒感染的动力学,数学。生物科学。,186, 191-217 (2003) ·Zbl 1033.92029号
[2] 安德烈森,V。;林,J。;Levin,S.A.,《赋予部分交叉免疫的共循环流感菌株的动力学》,J.Math。《生物学》,35,825-842(1997)·Zbl 0874.92023号
[3] Beachy,R.N.,涂层蛋白介导的烟草花叶病毒抗性:发现机制和开发,Phil.Trans。罗伊。Soc.伦敦。B、 354659-664(1999)
[4] 本达赫曼,M。;Fitchen,J.H。;张,G。;Beachy,R.N.,外壳蛋白介导的烟草花叶病毒抗性研究:突变外壳蛋白组装与抗性的相关性,J.Virol。,71, 7942-7950 (1997)
[5] M.Bergua。;Zwart,M.P。;El-Mohtar,C。;先令,T。;埃琳娜,S.F。;Folimonova,S.Y.,一种病毒蛋白在全生物体水平上介导重叠感染排除,但在细胞水平上排除并不需要,J.Virol。,88, 11327-11338 (2014)
[6] 伯恩斯坦,E。;考迪,A.A。;哈蒙德,S.M。;Hannon,G.J.,双齿核糖核酸酶在RNA干扰起始步骤中的作用,《自然》,409363-66(2001)
[7] 范登博世,F。;de Roos,A.M.,《果园传染病的动态,以放养和再植作为控制策略》,J.Math。《生物学》,35,129-157(1996)·Zbl 0865.92017
[8] 巴基,首席执行官。;Gupta,S.,《传染病信息学》(Sintchenko,V.,《理解病原体种群结构的网络方法》(2010),Springer:Springer New York),167-185
[9] 巴基,首席执行官。;科勒,K。;芥末,M.J。;Gupta,S.,《宿主接触网络结构对病原体多样性和菌株结构的影响》,Proc。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10110839-10844(2004)
[10] Burdon,J.J。;Thrall,P.H.,《植物抵抗病原体的适应成本》,《基因组生物学》。,4, 227 (2003)
[11] Caplen,N.J.,基因治疗进展和前景。下调基因表达:RNA干扰的影响,gene Ther。,11, 1241-1248 (2004)
[12] 卡斯蒂略-查韦斯,C。;黄,W。;Li,J.,淋病模型和其他性传播疾病中的竞争性排斥,SIAM J.Appl。数学。,56, 494-508 (1996) ·Zbl 0845.92021号
[13] Chan,M.S。;Jeger,M.J.,《植物病毒病动态分析模型与放牧和再植》,J.Appl。经济。,31, 413-427 (1994)
[14] 乔达·雷迪,R.V。;Dong,W。;Njock,T。;Rey,M.E.C。;Fondong,V.N.,两种表现出交叉保护的木薯双生病毒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病毒研究》,163,169-177(2012)
[15] 西斯特纳斯,J。;齿轮,C.W。;莱文,S。;Kevrekidis,I.G.,《进化疾病的无方程建模:基于个体模型的粗粒度计算》,Proc。R.Soc.A,460,2761-2779(2004)·Zbl 1063.92046号
[16] Ciupe,S.M。;里贝罗,R.M。;Nelson,P.W。;Perelson,A.S.,《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制建模》,J.Theor。生物学,247,23-35(2007)·Zbl 1455.92022年
[18] Dietz,K.,《传染病基本生殖数的估算》,《统计方法医学研究》,第2期,第23-41页(1993年)
[19] van den Driessche,P。;Watmough,J.,《数学流行病学》(Brauer,F.;van den Driessche,P.;Wu,J.《关于基本繁殖数的进一步说明》(2008),施普林格:施普林格-柏林)·Zbl 1159.92034号
[20] Escobar,医学硕士。;Dandekar,A.M.,《非编码RNA: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医学》,(Barciszewski,J.;Erdmann,V.A.,《植物中转录后基因沉默》(2003),Kluwer学术:Kluwer-Academic Dordrecht),129-140
[21] 新墨西哥州弗格森。;伽伐尼,A.P。;Bush,R.M.,流感进化的生态和免疫学决定因素,《自然》,422428-433(2003)
[22] 费雷拉,M.U。;达席尔瓦·努内斯,M。;Wunderlich,G.,疟疾寄生虫的抗原多样性和免疫逃避,临床。诊断。免疫学实验室。,11, 987-995 (2004)
[23] Frank,S.A.,《免疫学与传染病进化》(2002),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
[24] Frazer,B.D.,植物病毒流行病学和蚜虫种群的计算机模拟,(Harris,K.F.;Maramorosch,K.,蚜虫作为病毒载体(1977),学术出版社:纽约学术出版社),413-431
[26] Gal-On,A。;Shiboleth,Y.,《植物对病毒的自然抗性机制》(Loebenstein,G.;Carr,J.P.,《交叉保护》(2006),Kluwer:Kluwer-Dordrecht),261-288
[27] Gog,J.R。;Grenfell,B.T.,《多菌株病原体的动力学和选择》,Proc。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99,17209-17214(2002)
[28] 戈麦斯,M.G.M。;混合泳,G.F。;Nokes,D.J.,《关于抗原多样性病原体中种群结构的决定因素》,Proc。罗伊。Soc.B,269227-233(2002年)
[29] 古普塔,S。;Anderson,R.M.,《病原体的种群结构:免疫选择的作用》,寄生虫醇。今天,15497-501(1999)
[30] 古普塔,S。;特伦霍姆,K。;安德森,R.M。;Day,K.P.,《恶性疟原虫的抗原多样性和传播动力学》,《科学》,263961-963(1994)
[31] 古普塔,S。;Maiden,M.C.J。;Feavers,I.M。;Nee,S。;五月,R.M。;Anderson,R.M.,《重组传染源种群中菌株结构的维持》,《国家医学》,2437-442(1996)
[32] 古铁雷斯,A.P。;哈文斯坦,D.E。;尼克斯·H·A。;Moore,P.A.,《澳大利亚东南部蚜虫和地下三叶草特技病毒的生态学》。II温带牧场豇豆蚜虫种群模型,J.Appl。经济。,11, 1-20 (1974)
[33] 哈蒙德,S.M。;伯恩斯坦,E。;比奇,D。;Hannon,G.J.,《一种RNA-定向核酸酶在果蝇细胞中介导转录后基因沉默》,《自然》,404293-296(2000)
[34] Heesterbeek,J.A.P。;Dietz,K.,流行病理论中的\(R_0\)概念,Stat.Neerl。,50, 89-110 (1996) ·Zbl 0854.92018号
[35] Heinen,M.,《分析生长方程及其Genstat 5等效物》,荷兰。《农业杂志》。科学。,47, 67-89 (1999)
[36] Hethcote,H.W.,传染病数学,SIAM Rev.,42,599-653(2000)·Zbl 0993.92033号
[37] Himber,C。;Dunoyer,P.,细胞间小RNA运动的追踪,分子生物学方法。,1217, 275-281 (2015)
[38] 海因里希斯,J。;Berger,S。;Shaw,J.G.,一种超敏反应样机制涉及携带Ry(sto)基因的马铃薯植株对马铃薯Y病毒和烟草蚀斑病毒的抗性,J.Gen.Virol。,79, 167-176 (1998)
[39] 欧文,M.E。;Ruesink,W.G。;Isard,S.A。;Kampmeier,G.E.,《缓解由非持续传播的蚜虫传播病毒引起的流行病:柔顺环境的作用》,《病毒研究》,71,185-211(2000)
[40] Jeger,M.J。;范登博世,F。;Madden,L.V.,《植物病媒介流行中病毒和宿主模拟》,《病毒研究》,159,215-222(2011)
[41] 川崎,S。;渡边,Y。;Beachy,R.N.,烟草花叶病毒感染以完整复制复合体的形式在细胞间传播,Proc。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101,6291-6296(2004)
[42] Kirtani,K。;Sasaba,T.,预测水稻矮缩病毒感染的系统模型的实验验证,Appl。昆虫学。动物园。,13, 209-214 (1978)
[43] Kryazhimskiy,S。;Dieckmann,美国。;莱文,S.A。;Dushoff,J.,《关于多菌种病原体模型中的状态空间减少及其在甲型流感抗原漂移中的应用》,《公共科学图书馆·计算》。生物,3,e159(2007)
[44] Kuntz,M.,《植物生物技术》(Ricroch,A.;Chopra,S.;Fleischer,S.J.),《有可能克服转基因争议吗?哲学视角的一些要素》(2014),施普林格:施普林格柏林),107-111
[45] 拉隆德,S。;维普夫·D。;Frommer,W.B.,有机形式碳和氮在源和汇之间的传输机制,《植物生物学年鉴》。,55, 341-372 (2004)
[46] Lee,Y。;Tscherne,D。;Yun,S.,进入时排除疫情重叠感染和RNA复制的双重机制,J.Virol。,79, 3231-3242 (2005)
[47] 莱文,S.A。;Dushoff,J。;Plotkin,J.B.,甲型流感和其他疾病的演变和持续性,数学。生物科学。,188, 17-28 (2004) ·Zbl 1036.92017号
[48] Liang,D。;怀特,R.G。;Waterhouse,P.M.,拟南芥中的基因沉默通过模板依赖性、非血管性、细胞对细胞的运动,通过门控屏障从根传播到茎。,159, 984-1000 (2012)
[49] Lipsitch,M。;O'Hagan,J.J.,《抗原多样性模式及其维持机制》,J.Roy。Soc.接口,4,787-802(2007)
[50] 马登,L.V。;Jeger,M.J。;van den Bosch,F.,向量病毒传播机制对植物病毒病流行影响的理论评估,植物病理学,90,576-594(2000)
[51] Malapi-Nelson,M。;温·R·H。;Ownley,B.H。;Hajimorad,M.R.,大豆与大豆花叶病毒和紫花苜蓿花叶病病毒共感染,导致两种病毒(Plant Dis。,93, 1259-1264 (2009)
[52] Mauck,K.E。;De Moraes,C.M。;Mescher,M.C.,植物病毒诱导的敏感化学信号将昆虫载体吸引到劣等宿主,Proc。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1073600-3605(2010)
[53] Melnyk,C.W。;Molnar,A。;Baulcombe,D.C.,RNA沉默信号的细胞间和系统运动,EMBO J.,30,3553-3563(2011)
[54] Moreno-Delafuente,A。;Garzo,E。;莫雷诺,A。;Fereres,A.,《一种植物病毒操纵其白蛉载体的行为以提高其传播效率和传播》,《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8,e61543(2013)
[55] Neofytou,G。;Kyrychko,Y.N。;Blyuss,K.B.,植物免疫反应的时间延迟模型,J.Theor。生物学,389,28-39(2016)·Zbl 1343.92294号
[56] Opalka,N。;布鲁吉杜,C。;Bonneau,C。;Nicole,M。;比奇,R.N。;耶格尔,M。;Fauquet,C.,《水稻黄斑驳病毒通过纹孔膜在木质部细胞之间的运动》,Proc。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953323-3328(1998)
[57] 佩恩,C.E.T。;马修斯,T.R。;Vogt,D.R。;Purves,D。;里斯,M。;赫克托耳,A。;Turnbull,L.A.,《如何拟合非线性植物生长模型并计算生长速率:生态学家更新》,Meth。经济。演变。,3, 245-256 (2012)
[58] 宾夕法尼亚州。;罗杰罗,P。;Conti,M.,《植物病毒学史》。交叉保护,新微生物。,24, 99-114 (2001)
[59] Perelson,A.S.,《病毒和免疫系统动力学建模》,《自然评论》。,2, 28-36 (2002)
[60] Perelson,A.S。;Nelson,P.W.,HIV-1体内动力学的数学分析,SIAM Rev.,41,3-44(1999)·Zbl 1078.92502号
[61] 普鲁斯,G。;Ge,X。;施小明。;卡林顿,J.C。;Vance,V.B.,《植物病毒协同作用:马铃薯Y病毒基因组编码一种广谱的致病性增强因子,可激活异源病毒的复制,植物细胞》。,9, 859-868 (1997)
[62] Pumplin,N。;Voinnet,O.,《植物病原体对RNA沉默的抑制:防御、反防御和反防御》,《国家微生物学评论》。,11, 745-760 (2013)
[63] Purcell,A.H。;Almeida,R.P.P.,《植物和作物科学百科全书》(Dekker,M.,昆虫作为疾病媒介(2005),泰勒和弗朗西斯:泰勒和弗朗西斯·伦敦)
[64] Raja,P。;卑诗省桑维尔。;R.C.布赫曼。;Bisaro,D.M.,《病毒基因组甲基化作为对抗双生病毒的表观遗传防御》,J.Virol。,82, 8997-9007 (2008)
[65] Ratcliff,F.G。;美国麦克法兰。;Baulcombe,D.C.,《无DNA的基因沉默:RNA介导的病毒间交叉保护》,植物细胞。,11, 1207-1215 (1999)
[66] 雷克,M。;Blyuss,K.B。;西蒙斯,C.P。;Hien,T.T。;Wills,B。;Farrar,J。;Gupta,S.,免疫学血清型相互作用及其对登革热流行病学模式的影响,Proc。罗伊。Soc.B,2762541-2548(2009年)
[67] Roossinck,M.J.,《共生与植物病毒进化中的竞争》,《自然微生物评论》。,3, 917-924 (2005)
[68] 萨瓦里,S。;Ficke,A。;Aubertot,J.-N。;Hollier,C.,《疾病导致的作物损失及其对全球粮食生产损失和粮食安全的影响》,《粮食安全》。,4, 519-537 (2012)
[69] Sijen,T。;Kooter,J.M.,《转录后基因筛选:RNA在攻击中还是在防御中?》?,生物论文,22,520-531(2000)
[70] 席尔瓦,J.M。;哈蒙德,S.M。;Hannon,G.J.,RNA干扰:抗病毒治疗的一种有希望的方法?,《摩尔医学趋势》,8505-508(2002)
[71] Soifer,H.S。;罗西,J.J。;Saetrom,P.,《疾病中的微RNA及其潜在治疗应用》,《分子治疗学》。,15, 2070-2079 (2007)
[72] Takeshita,M.,《黄瓜花叶病毒寄主特异性和交叉保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Gen.Plant Path,71,459(2005)
[73] 竹下,M。;Shigemune,N。;Kikuhara,K。;福鲁亚,N。;Takanami,Y.,豇豆中黄瓜花叶病毒第一亚群和第二亚群之间专属相互作用的空间分析,病毒学,328,45-51(2004)
[74] 田,D。;特拉,M.B。;Chen,J.Q。;克里特曼,M。;Bergelson,J.,拟南芥R基因介导抗性的适应度成本,自然,423,74-77(2003)
[75] Tridane,A。;Kuang,Y.,《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与流感病毒感染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建模》,Math。Biosci公司。工程师,7195-189(2010)·Zbl 1192.92026号
[76] Wan,J。;Cabanillas,D.G。;郑浩。;Laliberté,J.-F.,《萝卜花叶病毒作为膜相关复合物通过韧皮部和木质部进行系统性传播》,《植物生理学》。,167, 1374-1388 (2015)
[77] Wassenegger,M.,RNA导向DNA甲基化,植物分子生物学。,43, 203-220 (2000)
[78] Waterhouse,P.M。;N.A.史密斯。;Wang,M.B.,《病毒抗性和基因沉默:杀死信使》,《植物科学趋势》。,4, 452-457 (1999)
[79] Wege,C。;Siegmund,D.,DNA和RNA病毒的协同作用:由黄瓜花叶病毒(CMV)介导的双生病毒AbMV的组织浸润增强,病毒学,357,10-28(2007)
[80] Wodarz,D。;Christensen,J.P。;Thomsen,A.R.,《国际趋势》。,23, 194-200 (2002)
[81] 张,C。;Ruvkun,G.,《siRNA扩增和RNAi的新见解》,RNA生物学。,9, 1045-1049 (2012)
[82] 张,T。;X孟。;Song,Y。;李振华,具有连续或脉冲文化控制策略的延迟植物病害模型的动力学分析,文章摘要。申请。分析。,2012, 1-25 (2012) ·Zbl 1237.93134号
[83] Zhang,X.S。;霍尔特,J。;Colvin,J.,通过辅助病毒复合物感染寄主植物的数学模型:为什么辅助病毒总是无毒的?,植物病理学,90,85-93(2000)
[84] 张,X.-S。;Holt,J.,《植物病毒病流行病学中交叉保护的数学模型》,《植物学》,91,924-934(2001)
[85] 周,C。;周,Y.,《植物病毒交叉保护策略》,Meth。分子生物学。,894, 69-81 (2012)
[86] Zvereva,A.S。;Pooggin,M.M.,《植物防御病毒和非病毒病原体的沉默和先天免疫》,《病毒》,42578-2597(2012)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