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监控过程分散的新EWMA控制图。 (英语) Zbl 1284.62050号

小结:文献中有两种EWMA型弥散图用于监测弥散增加。只要EWMA统计值低于零,就会将其重置为零。另一种方法将EWMA统计中的负归一化观测值截断为零。本文提出了两个单侧EWMA图,分别用于检测色散的增加和减少,以及一个双侧EWMA图,用于同时监测色散的增加或减少。仿真研究表明,所提出的上方EWMA图在检测色散增加方面优于现有的两个对应图,提出的低边EWMA图在检测离散度减少方面明显优于两个低边EWMA图,这两个低侧EWMA图与它们现有的两个高边EWMA图表类似。此外,提出的双面EWMA图比从两个现有的上侧EWMA图中推广的两个双面EWMA图表提供了更好的灵敏度,以检测色散的总体变化。

MSC公司:

62-07 数据分析(统计)(MSC2010)
62A09号 统计学中的图形方法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costa-Mejia,C.A。;Pignatiello,J.J.,《在不分组的情况下监测过程分散性》,《质量技术杂志》,32,89-102(2000)
[2] Acosta-Mejia,C.A。;Pignatiello,J.J。;Rao,B.V.,监控过程分散的控制图表程序的比较,IIE Transactions,31569-579(1999)
[3] 巴尔,D.R。;谢里尔,E.T.,截断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方差,《美国统计学家》,53,357-361(1999)
[4] Box,G.E.P.,《方差问题分析中应用的二次型的一些定理:单向分类中方差不等式的影响》,《数理统计年鉴》,25,290-302(1954)·Zbl 0055.37305号
[5] 盒子,G.E.P。;Hunter,W。;Hunter,J.,《实验统计》(1978),John Wiley&Sons:John Willey&Sons纽约,NY·Zbl 0394.62003号
[6] Castagliola,P.,《监控过程偏差的新(S^2)-EWMA控制图》,国际质量与可靠性工程,21781-794(2005)
[7] 卡斯塔吉奥拉,P。;塞拉诺,G。;菲切拉,S。;Giuffrida,F.,《可变采样间隔(S^2)-监测过程方差的EWMA控制图》,《国际技术管理杂志》,37,125-146(2007)
[8] Chang,T.C。;Gan,F.F.,监测过程方差的累积和控制图,《质量技术杂志》,27109-119(1995)
[9] 陈,A。;Chen,Y.K.,《随机班次大小和质量影响下的EWMA和CUSUM控制图设计》,IIE Transactions,39,1127-1141(2007)
[10] 陈国美。;程,S.W。;Xie,H.S.,用一张EWMA图监测过程平均值和变异性,质量技术杂志,33223-233(2001)
[11] 克劳德,S.V。;Hamilton,M.,用于监控过程标准偏差的EWMA控制的平均运行长度,《质量技术期刊》,24,44-50(1992)
[12] 克劳德,S.V。;Hamilton,M.,《监控过程标准偏差的EWMA》,《质量技术杂志》,24,12-21(1992)
[13] Hawkins,D.M.,《尺度参数的CUSUM》,《质量技术杂志》,第13期,第228-231页(1981年)
[14] 人类,S.W。;Chakraborti,S。;Smit,C.F.,第一阶段数据分析中变化的休哈特型控制图,计算统计与数据分析,54863-874(2010)·Zbl 1464.62093号
[15] Jandhyala,V.K。;Fotopoulos,S.B。;Hawkins,D.M.,《过程可变性突变的检测和估计》,计算统计与数据分析,40,1-19(2002)·Zbl 0990.62095号
[16] Knoth,S.,CUSUM-(S^2)方案的ARL计算,计算统计和数据分析,51499-512(2006)·Zbl 1157.62562号
[17] Lawless,J.F.,《终身数据的统计模型和方法》(2003),John Wiley&Sons:John Willey&Sons纽约,NY·Zbl 1015.62093号
[18] Liu,J.Y。;谢,M。;Goh,T.N。;Chan,L.Y.,利用转换指数数据对EWMA图表的研究,《国际生产研究杂志》,45743-763(2007)
[19] Lowry,C.A。;Champ,C.W。;Woodall,W.H.,《监控过程变化的控制图性能》,《统计学中的通信》,21409-437(1993)·Zbl 0850.62731号
[20] Lucas,J.M。;Saccucci,M.S.,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方案:特性和增强,技术计量学,32,1-12(1990)
[21] 马查多,M.A.G。;Costa,A.F.B.,基于样本方差的双重抽样和EWMA图表,《国际生产经济学杂志》,114134-148(2008)
[22] 马拉维拉基斯,体育。;Castagliola,P.,《参数估计时监测过程标准偏差的EWMA图表》,计算统计与数据分析,532653-2664(2009)·兹比尔1453.62150
[23] Montgomery,D.C.,《统计质量控制导论》(2008),John Wiley:新泽西州John Wiley Hoboken
[24] Ng,C.H。;Case,K.E.,使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值开发和评估控制图,《质量技术杂志》,21242-250(1989)
[25] Page,E.S.,《连续检查计划》,Biometrika,42,243-254(1954)·Zbl 0056.38002号
[26] Page,E.S.,《通过CUSUM和警戒线控制标准偏差》,《技术计量学》,5307-315(1963)
[27] Quesenberry,C.P.,《关于变量Q图的特性》,《质量技术杂志》,27184-203(1995)
[28] 雷诺兹,M.R。;Stoumbos,Z.G.,监测过程均值和方差的一些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的比较,技术计量学,48,550-567(2006)
[29] Riaz,M.,《分散控制图》,《统计中的通信:模拟与计算》,第37期,第1239-1261页(2008年)·Zbl 1145.62408号
[30] Roberts,S.W.,基于几何移动平均值的控制图测试,技术计量学,1239-250(1959)
[31] 舒立杰。;江,W。;Wu,S.J.,监测过程手段的单侧EWMA控制图,《统计中的通信:模拟与计算》,36,901-920(2007)·Zbl 1126.62126号
[32] 舒立杰。;江伟,《监控过程离散度的新EWMA图》,质量技术杂志,40319-331(2008)
[33] Sparks,R.,《过程方差增加的监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统计杂志》,45,383-394(2003)·Zbl 1064.62123号
[34] Sweet,A.L.,使用耦合指数加权移动平均值的控制图,IIE Transactions,18,26-33(1986)
[35] Tuprah,K。;Ncube,M.,《分散质量控制图的比较》,顺序分析,6,2,155-163(1987)
[36] 马萨诸塞州弗马特。;Does,R.J.M.M。;Bisgaard,S.,一阶和二阶自回归过程的EWMA控制图极限,国际质量与可靠性工程,24573-584(2008)
[37] 沃特姆,A.W。;林格,L.J.,《通过指数平滑控制》,《运输与物流评论》,第7期,第33-39页(1971年)
[38] 张杰。;邹,C。;Wang,Z.,基于似然比检验的监控过程平均值和可变性的控制图,国际质量与可靠性工程,26,63-73(2010)
[39] 周,Q。;罗,Y。;Wang,Z.,基于似然比检验的检测模式均值和方差偏移的控制图,计算统计与数据分析,541634-1645(2010)·Zbl 1284.62073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