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伴随方法控制非线性振动。 (英语) Zbl 1380.74051号

总结: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非线性机械系统中抑制结构振动和衰减接触力的问题。本工作中开发的计算算法基于变分法的数学框架,并利用伴随法的数值实现。为此,本文回顾了最优控制理论的主要方面,并将其用于推导伴随方程,这些伴随方程形成了一个非线性微分代数两点边值问题,定义了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学解。在考虑前馈(开环)控制结构和反馈(闭环)控制方案的双重控制结构的情况下,获得了控制策略优化设计的伴随方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虽然前馈控制策略只能使用主动控制范式来实现,但反馈控制方法可以是采用主动和被动控制方法实现。为此,开发了两种对偶数值程序来数值计算一组最优控制策略,即基于伴随的前馈控制行为控制优化方法和基于伴随的反馈控制行为参数优化方法。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适用于控制非线性非自治动力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特别是,本文表明,通过设置适当的成本泛函数学形式,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同时解决一般类非线性机械系统的振动抑制和相互作用力衰减问题。文中描述的数值例子说明了伴随方法的关键特征,并证明了所提出的基于伴随的计算程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理学硕士:

74小时45 固体力学动力学问题中的振动
2005年第70季度 机械系统的控制
74M15型 固体力学中的接触
93B52号 反馈控制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Nayfeh AH,Mook DT(1995)非线性振荡。纽约威利·Zbl 0418.70001号 ·doi:10.1002/9783527617586
[2] Khalil HK(2001)非线性系统,第3版。上鞍河普伦蒂斯·霍尔
[3] Antman SS(2005)《非线性弹性问题》,第2版。纽约州施普林格·邮编1098.74001
[4] Meirovitch L(2010)《振动基础》。波士顿麦格劳希尔
[5] Hagedorn P,DasGupta A(2007),连续机械系统中的振动和波。奇切斯特·威利·Zbl 1156.74002号 ·doi:10.1002/9780470518434
[6] Preumont A(2011)《主动结构的振动控制:简介》,第3版。柏林施普林格·兹比尔1273.74002 ·doi:10.1007/978-94-007-233-6
[7] Bauchau OA,Craig JI(2009)《结构分析:航空航天结构的应用》。纽约州施普林格·doi:10.1007/978-90-481-2516-6
[8] Hodges DH,Pierce GA(2002)《结构动力学和气动弹性导论》。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0997.76001号 ·doi:10.1017/CBO9780511809170
[9] Genta G(2009)《振动动力学与控制》。施普林格,纽约·Zbl 1160.93002号 ·doi:10.1007/978-0-387-79580-5
[10] Inman DJ(2006)《带控制的振动》。奇切斯特·威利·doi:10.1002/0470010533
[11] Slotine JE,Li W(1991)应用非线性控制。英格伍德悬崖普伦蒂斯·霍尔·Zbl 0753.93036号
[12] Cheli F,Diana G(2015)《机械系统的高级动力学》。斯普林格,伦敦·Zbl 1349.70004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07/978-3-319-18200-1
[13] Gawronski WK(2004)《高级结构动力学和结构主动控制》。纽约州施普林格·Zbl 1064.93001号 ·doi:10.1007/978-0-387-72133-0
[14] Skelton RE,de Oliveira MC(2009)Tensegrity系统。纽约州施普林格·Zbl 1175.74052号
[15] Juang JN,Phan MQ(2004)《机械系统的识别和控制》。剑桥大学出版社
[16] Seifried R(2014)欠驱动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控制和优化设计。斯普林格,伦敦·Zbl 1283.70001号 ·doi:10.1007/978-3-319-01228-5
[17] 钟文新(2004)应用力学与最优控制中的二元系统。Kluwer学术出版社,纽约·Zbl 1078.70001号
[18] Inman DJ(2008)《工程振动》,第三版。Prentice Hall,上鞍河
[19] Al Majid A,Dufour R(2002),滞回恢复力模型的公式:在隔振中的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杂志》27:69-85·Zbl 1012.70016号 ·doi:10.1023/A:1017937328860
[20] Ashour ON,Nayfeh AH(2002)使用非线性减振器的柔性结构自适应控制。J非线性动力学28:309-322·Zbl 1051.70500号 ·doi:10.1023/A:1015622630382
[21] Siciliano B、Sciavicco L、Villani L、Oriolo G(2010)《机器人:建模、规划和控制》。斯普林格,伦敦
[22] Bryson AE,Ho YC(1975)应用最优控制:优化、估计和控制。泰勒和弗朗西斯,纽约
[23] Luchini P,Bottaro A(2014),伴随问题导论。流体力学年度收益46(1):493·Zbl 1297.76068号 ·doi:10.1146/annurev-fluid-010313-141253
[24] Luchini P,Bottaro A(2014)稳定性分析中的伴随方程。流体力学年度收益46:1-30·Zbl 1297.76068号 ·doi:10.1146/annurev-fluid-010313-141253
[25] Bewley TR(2015)《数值复兴:模拟、优化和控制》。文艺复兴出版社,待出版
[26] Bertsekas DP(2005)《动态规划与最优控制——第1卷》。雅典娜科技公司,贝尔蒙特·邮编1125.90056
[27] Bertsekas DP(2005)《动态规划与最优控制》第二卷。雅典娜科技公司,贝尔蒙特·邮编1125.90056
[28] Bellman RE,Dreyfus SE(1962)应用动态规划。牛津大学出版社,伦敦·Zbl 0106.34901号 ·doi:10.1515/9781400874651
[29] Bewley TR(2001)《流量控制:新环境的新挑战》。航空科学计划37:21-58·doi:10.1016/S0376-0421(00)00016-6
[30] Kim J,Bewley TR(2007)流量控制的线性系统方法。《流体力学年鉴》39:383-417·Zbl 1296.76074号 ·doi:10.1146/anurev.fluid.39.050905.110153
[31] Giles MB,Pierce NA(2000)《伴随设计方法导论》。J Flow Turbul Combust杂志65:393-415·Zbl 0996.76023号 ·doi:10.1023/A:1011430410075
[32] Giannetti F,Luchini P(2006)通过伴随方法的前沿感受性。流体力学杂志547:21-53·Zbl 1138.76347号 ·doi:10.1017/S002211200500649X
[33] Giannetti F,Camarri S,Luchini P(2010)圆柱尾迹二次不稳定性的结构敏感性。J流体力学651:319-337·Zbl 1189.76219号 ·doi:10.1017/S0022112009993946
[34] Luchini P,Bewley TR(2010)绕过开环模型简化的超大流量控制问题的解决方法。Bull Am Phys Soc美国物理学会55-16:42-42
[35] Schmidt-Wetekam C、Zhang D、Hughes R、Bewley TR(2007)新型可重构跳跃式月球车的设计、优化和控制。摘自:第46届IEEE新奥尔良决策与控制会议记录,12月12日至14日
[36] Summers S,Bewley TR(2007)MPDopt:平滑和切换非线性动态系统基于伴随的模型预测控制的通用工具箱。摘自:第46届IEEE新奥尔良决策与控制会议记录,12月12日至14日
[37] Bewley TR、Temam R、Zianed M(2000)流体力学鲁棒控制的一般框架。Phys D非线性现象138(3-4):360-392·Zbl 0981.76026号 ·doi:10.1016/S0167-2789(99)00206-7
[38] Raibert MH,Craig JJ(1981),机械手的混合位置力控制。动态系统测量控制杂志103(2):126-133·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5/1.3139652
[39] Gorinevsky D,Formalsky A,Schneider A(1997)机器人系统的力控制。博卡拉顿CRC出版社·兹比尔0897.70001
[40] Spong MW、Hutchinson S、Vidyasagar M(2005)《机器人建模与控制》。纽约威利
[41] Lewis FL、Dawson DM、Abdallah CT(2003)《机器人机械手控制:理论与实践》。博卡拉顿CRC出版社·doi:10.1201/9780203026953
[42] Guida D,Pappalardo CM(2015)具有滞后的四分之一模型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设计。振动工程技术杂志3(3):277-299
[43] Guida D,Pappalardo CM(2013)高速铁路受电弓闭链多体模型的开发,用于受电弓/接触网相互作用的混合运动/力控制。机械工程与工业设计杂志3(5):45-85
[44] Ogata K(2010)《现代控制工程》,第5版。波士顿普伦蒂斯·霍尔·Zbl 0756.93060号
[45] Guida D,Pappalardo CM(2013),带干摩擦的倒立摆的摆动和稳定。机械工程师工业设计杂志2(5):40-56
[46] Vincent TL,Grantham JW(1997)非线性和最优控制系统。纽约威利
[47] Betts JT(2010)《使用非线性规划进行最优控制和估计的实用方法》,第2版。费城暹罗·Zbl 1189.49001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37/1.9780898718577
[48] Clarke F(2013)功能分析、变分法和最优控制。斯普林格,伦敦·Zbl 1277.49001号 ·doi:10.1007/9781-4471-4820-3
[49] Stengel RF(1986)最优控制和估计。多佛,纽约·Zbl 0666.93126号
[50] Bement MT,Bewley TR(2008),使用基于迭代伴随优化的损伤检测激励设计——第1部分:方法开发。机械系统信号处理23:783-793·doi:10.1016/j.ymssp.2008.07.006
[51] Nise NS(2011)《控制系统工程》,第6版。纽约威利·Zbl 1355.93001号
[52] Trotman JL(1995)《变分法与最优控制:初等凸性优化》,第2版。纽约州施普林格·Zbl 0865.49001号
[53] Liberzon D(2012)《变分法与最优控制理论:简明介绍》。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Zbl 1239.49001号
[54] Lewis FL、Vrabie DL、Syrmos VL(2012)《最优控制》,第3版。纽约威利·Zbl 1284.49001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02/9781118122631
[55] Bement MT,Bewley TR(2008),使用基于迭代伴随优化的损伤检测激励设计——第2部分:实验演示。机械系统信号处理23:794-803·doi:10.1016/j.ymssp.2008.07.005
[56] Kirk DE(1970)最优控制理论:导论。米诺拉·多佛
[57] Guida D,Pappalardo CM(2013)带干摩擦的主动质量阻尼器的优化控制设计。机械工程与工业设计杂志2(4):27-39
[58] Press WH,Teukolsky SA,Vetterling WT,Flannery BP(2007)《数值配方:科学计算的艺术》,第三版。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1132.65001号
[59] Guida D,Pappalardo CM(2013)四分之一悬架系统控制律设计的新方法。机械工程与工业设计杂志1(5):37-58
[60] Snyman JA(2005)《实用数学优化:基本优化理论以及经典和新的基于梯度的算法介绍》。纽约州施普林格·Zbl 1104.90003号
[61] Shabana AA(2013)《多体系统动力学》,第四版。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1291.70002号 ·doi:10.1017/CBO9781107337213
[62] Meirovitch L(2010)《分析动力学方法》。米诺拉·多佛·Zbl 1115.70002号
[63] Lanczos C(1986)《力学的平衡原理》,第4版。米诺拉·多佛·Zbl 1198.70001号
[64] Goldstein H,Poole CP,Safko JL(2013)经典力学,第三版。Addison Wesley,旧金山·Zbl 1132.70001号
[65] Fantoni I,Lozano R(2001)欠驱动机械系统的非线性控制。斯普林格,伦敦·Zbl 1293.93330号
[66] Guida D,Pappalardo CM(2014)非完整力学系统的正向和反向动力学。麦加尼卡49(7):1547-1559·Zbl 1301.70010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07/s11012-014-9937-6
[67] Pappalardo CM(2015)刚性多体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自然绝对坐标公式。非线性动力学杂志81(4):1841-1869·邮编1348.7005 ·doi:10.1007/s11071-015-2111-4
[68] Pappalardo CM、Patel MD、Tinsley B、Shabana AA(2015)多体受电弓/接触网系统中的接触力控制。收录于: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刊,第K部分:多体动力学杂志,第1-22页
[69] Pappalardo CM,Yu Z,Zhang X,Shabana AA(2015)Rational ANCF薄板有限元。J计算非线性动力学11(5):1-15
[70] Kulkarni S、Pappalardo CM、Shabana AA(2017)受电弓/接触网接触公式。ASME J Vib Acust 139(1):1-12
[71] Pappalardo CM、Wallin M、Shabana AA(2017)一种新的ANCF/CRBF全参数化板有限元。ASME J计算非线性动力学12(3):1-13
[72] Guida D、Nilvetti F、Pappalardo CM(2012)三层建筑系统的建模、识别和控制。机械工程与工业设计杂志1(3):36-60
[73] Guida D,Pappalardo CM(2009),Sommerfeld和润滑滑动轴承的质量参数识别。WSEAS Trans Appl Theor Mech 4(4):205-214
[74] Guida D,Nilvetti F,Pappalardo CM(2009)二自由度机械系统的参数识别。国际力学杂志3(2):23-30
[75] Guida D、Nilvetti F、Pappalardo CM(2010)主动悬架设计的整车模型参数识别。《工程硕士》40(2):138-148
[76] Nilvetti F、Pappalardo CM、Guida D(2012)两层建筑模型的质量、刚度和阻尼识别。机械工程与工业设计杂志1(2):19-35
[77] Guida D,Nilvetti F,Pappalardo CM(2009),干摩擦引起的不稳定性。国际机械杂志3(3):44-51
[78] Guida D,Nilvetti F,Pappalardo CM(2009),大车摆动力学的干摩擦试验。国际力学杂志3(2):31-38
[79] Guida D、Nilvetti F、Pappalardo CM(2010),轴承的干摩擦与倒立摆的动力学和控制。J Achiev材料制造工程38(1):80-94
[80] Guida D,Pappalardo CM(2013)针对具有滞后特性的主动悬架系统的新控制算法。FME变送器41(4):285-290
[81] Marsden JE,Hughes TJR(1994)《弹性的数学基础》。纽约州多佛市·兹伯利0545.73031
[82] Meirovitch L(1980)结构动力学的计算方法。施普林格,荷兰·Zbl 0439.73074号
[83] Bathe JK(2007)有限元程序。新泽西州上鞍河普伦蒂斯·霍尔·Zbl 1326.65002号
[84] Hughes TJR(1987)有限元法:线性静态和动态有限元分析。英格伍德悬崖普伦蒂斯·霍尔·Zbl 0634.73056号
[85] Shabana AA(2012)计算连续体力学,第2版。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1242.74001号
[86] Shabana AA(2015)ANCF有限元的定义。ASME J计算非线性动力学10(5):1-5
[87] Belytschko T,Liu WK,Moran B,Elkhodary KI(2013)连续体和结构的非线性有限元,第2版。霍博肯·威利·Zbl 1279.74002号
[88] Wong JY(2009)《地形力学和越野车辆工程:地形行为、越野车辆性能和设计》,第2版。巴特沃斯·海尼曼,牛津
[89] Pacejka H(2012)《轮胎与车辆动力学》,第3版。巴特沃斯·海尼曼,牛津
[90] Blundell M,Harty D(2014)《车辆动力学的多体系统方法》,第2版。巴特沃斯·海尼曼,牛津
[91] Shabana AA、Zaazaa KE、Sugiyama H(2008)《铁路车辆动力学:计算方法》。CRC出版社-Taylor和Francis,Boca Raton·Zbl 1133.70001号
[92] Rajamani R(2012)《车辆动力学与控制》,第2版。纽约州施普林格·兹比尔1268.70002 ·doi:10.1007/978-1-4614-1433-9
[93] Crassidis JL,Junkins JL(2011)《动态系统的最优估计》,第2版。CRC出版社-Taylor和Francis,Boca Raton·Zbl 1072.93001号
[94] Manca F、Giordano S、Palla PL、Zucca R、Cleri F、Colombo L(2012),柔性和半柔性单聚合物链在外场下拉伸的理论和蒙特卡罗模拟。化学物理杂志136:1-11·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63/1.4704607
[95] Manca F、Giordano S、Palla PL、Zucca R、Cleri F、Colombo L(2012),柔性和半柔性单聚合物链在外场下拉伸的理论和蒙特卡罗模拟。化学物理杂志137:1-13·doi:10.1063/1.4772656
[96] Lewis FL,Xie L,Popa D(2008)最优和稳健估计:随机控制理论简介,第2版。CRC出版社-Taylor和Francis,Boca Raton·Zbl 1133.93040号
[97] Brown RG,Hwang PYC(2012)随机信号和应用卡尔曼滤波与MATLAB练习导论,第4版。霍博肯·威利·Zbl 0868.93002号
[98] Nikravesh PE(1988)机械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分析。英格伍德悬崖普伦蒂斯·霍尔
[99] Haug EJ(1989)机械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运动学和动力学。第一卷:基本方法。艾琳和培根、李约瑟
[100] Cheli F,Pennestri E(2006)《Cinematica E dinamica dei sistemi multibody》,第1卷。米兰,卡萨·伊迪特里斯·安布罗西亚纳
[101] Cheli F,Pennestri E(2006)《Cinematica E dinamica dei sistemi multibody》,第2卷。米兰,卡萨·伊迪特里斯·安布罗西亚纳
[102] Udwadia FE,Kalaba RE(2007)分析动力学:一种新方法。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1106.70322号
[103] Udwadia FE、Kalaba RE、De Falco D(2009)《分析性恐龙》。Un nuovo批准。伊迪斯,那不勒斯
[104] Udwadia FE(2016)哈密顿系统的约束运动。非线性动力学杂志84:11351145·Zbl 1354.70039号 ·doi:10.1007/s11071-015-2558-3
[105] Koganti PB,Udwadia FE(2016)刚性多体系统建模和控制的统一方法。制导控制动力学杂志39(12):2683-2698·文件编号:10.2514/1.G000272
[106] Udwadia FE(2016)经典阻尼线性多自由度系统的拉格朗日力学逆问题。ASME J应用机械83(10):1-4·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5/1.4034012
[107] Udwadia FE,Koganti PB(2015),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最优稳定控制:基于分析动力学的方法。非线性动力学杂志82(1-2):547-562·Zbl 1348.93143号 ·doi:10.1007/s11071-015-2175-1
[108] Udwadia FE,Wanichanon T(2015)不确定非线性多体机械系统的控制。ASME应用机械杂志81(4):1-11
[109] Pappalardo CM(2012)将扩展Udwadi-Kalaba控制算法与扩展卡尔曼滤波估计方法相结合。机械工程师工业设计杂志1(1):1-18
[110] Guida D,Pappalardo CM(2012)非线性欠驱动机械系统的新控制算法。机械工程与工业设计杂志1(4):61-82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