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端神经递质转运模型的数值模拟。 (英语) Zbl 1266.92015号

小结:突触前神经元末端的神经递质储存在小泡中,小泡扩散到细胞质中,在接收到刺激信号后,与膜融合并将其内容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通常认为,小泡属于三个池,其含量在刺激期间逐渐被利用。本文提出了一个模型,该模型基于释放能力与囊泡在囊泡中的位置相关的假设。作为建模工具,我们选择了偏微分方程,因为它们可以表达未知囊泡浓度对时间和空间变量的连续依赖性。该模型代表了小泡的合成、浓度-颗粒驱动扩散、积累以及神经活性物质向裂隙的释放。利用有限元法对一个初边值问题进行了数值求解,并给出了仿真结果。对控制合成和扩散过程的参数的各种假设进行了模拟。所获得的结果与基于常微分方程的隔室模型所获得的结果一致。这些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包括生理病理学在内的突触过程的理解。此外,此类数学模型可用于估计模型中包含的、难以或不可能直接测量的生物参数。

MSC公司:

92C20美元 神经生物学
92-08 生物问题的计算方法
92年第35季度 与生物、化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相关的PDE
65M60毫米 涉及偏微分方程初值和初边值问题的有限元、Rayleigh-Ritz和Galerkin方法
35K57型 反应扩散方程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ristizal F,Glavinovic MI(2004),突触抑制动力学的模拟和参数估计。生物网络90:3-18·Zbl 1075.92010年 ·doi:10.1007/s00422-003-0432-8
[2] Bielecki A,Kalita P(2008)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端神经递质快速转运模型。数学生物学杂志56:559–576·Zbl 1141.92009年 ·doi:10.1007/s00285-007-0131-5
[3] Chang S,Popov SV(1999)由神经营养因子-3介导的生长轴突内的长程信号传导。神经生物学96:4095–4100
[4] Ciarlet PG(2002)椭圆问题的有限元方法。费城SIAM
[5] Edwards RH(1992)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小泡的转运。Curr Opin神经生理学2:586–594·doi:10.1016/0959-4388(92)90023-E
[6] Fall CP、Marland ES、Wagner JM、Tyson JJ(2002)《计算细胞生物学》。施普林格,柏林,海德堡,纽约
[7] Heuser JE(1977)用4-氨基吡啶处理过的快速冷冻蛙神经肌肉接头并给予单次电击,发现突触小泡胞吐。收录:Cowan WM,Ferrendelli JA(编辑)神经科学专题讨论会,第2卷。贝塞斯达神经科学学会,第215-239页
[8] Keener J,Sneyd J(1998)《数学生理学》。施普林格,柏林,海德堡,纽约·Zbl 0913.92009号
[9] McGuiness TL、Brady ST、Gruner JA、Sugimori M、Llinas R、Greengard P(1989)突触素I对鱿鱼轴浆细胞器运动的磷酸化依赖性抑制。神经科学杂志9:4138–4149
[10] Morris SA,Schmid SL(1995)突触囊泡循环:内吞作用的法拉利?。当前生物5:113-115·doi:10.1016/S0960-9822(95)00028-5
[11] Murthy VN,Stevens CF(1998)突触小泡在内吞周期中保持其特性。自然392:497–501·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38/33152
[12] Oheim M,Loerke D,Stuhmer W,Chow RH(1999)多重刺激依赖性过程调节可释放囊泡池的大小。《欧洲生物学杂志》28:91–101·数字标识代码:10.1007/s002490050188
[13] Okuda T,Haga T,Kanai Y,Endou H,Ishihara T,Katsura I(2000)高亲和力胆碱转运体的鉴定和表征。《自然神经科学》3:120–125·doi:10.1038/72059
[14] Parsons TD,Coorsen JR,Horstmann H,Almers W(1995),对接颗粒,外泌细胞爆发,以及内泌细胞中ATP水解的需要。神经元15:1085–1096·doi:10.1016/0896-6273(95)90097-7
[15] Rizo J,Rosenmund C(2008)突触囊泡融合。自然结构分子生物学15:665–674·doi:10.1038/nsmb.1450
[16] Rizzoli SO,Betz WJ(2005),突触囊泡池。《国家神经科学评论》6:57–69·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38/nrn1583
[17] Salin Pascual RJ,Jimenez Anguiano A(1995)Vesamicol,一种突触前囊泡中的乙酰胆碱摄取阻断剂,抑制大鼠的快速眼动(REM)睡眠。精神药理学121:485–487·doi:10.1007/BF02246498
[18] Squire LR、Bloom FE、Spitzer NC、duLac S、Ghosh A、Berg D(2008)《基础神经科学》。纽约学术出版社
[19] Steyer JA、Horstmann H和Almers W(1997),活嗜铬细胞中单个颗粒的运输、对接和胞吐。自然388:474–478·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38/41329
[20] Sudhof TC(2004)突触小泡周期。《神经科学年鉴》27:509–547·doi:10.1146/annurev.neuro.26.041002.131412
[21] 三角形库:http://www.cs.cmu.edu/\(\sim\)地震/triangle.html。上次访问时间:2010年3月11日
[22] Vitale ML、Seward EP、TrifaróJM(1995)嗜铬细胞皮层肌动蛋白网络动力学控制释放-成熟囊泡池的大小和初始胞吐率。神经元14:353–363·doi:10.1016/0896-6273(95)90291-0
[23] von Gersdorff H,Matthews G(1994)通过突触末端内钙升高抑制内吞作用。自然370:652-655·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38/370652a0
[24] Whittaker副总裁(1988)《胆碱能系统模型:概述》。摘自:Whittaker VP(eds)系列:实验药理学手册,第86卷。柏林施普林格,第3-22页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