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直自然对流中沿棘轮表面的对流换热。 (英语) Zbl 1419.76288号

总结:我们报道了垂直自然对流(VC)中棘轮表面对流换热的联合实验和数值研究。由于非对称棘轮状壁面粗糙度引起的对流系统的非对称性,存在两种不同的状态,大型循环辊(LSCR)的方向明显不同,热传递效率也不同。统计分析表明,传热效率取决于LSCR的强度。当大规模风沿着棘轮较小坡度方向流动时,与大规模风朝向棘轮较陡坡度一侧的情况相比,对流滚动更强,热传输更大。对时间平均温度分布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前一种情况下,更强的LSCR会触发粗糙腔内形成二次涡,从而促进流体混合,并导致更高的热传输效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结果不同于具有非对称棘轮的经典Rayleigh-Bénard对流(RBC)[H.C.江等人,“使用棘轮表面控制热湍流中的热传输和流动结构”,Phys。修订稿。120,第4号,文章ID 044501,5 p.(2018;doi:10.1003/物理通讯.120.044501)]其中,当大规模风面对棘轮更陡峭的一侧时,传热更强。我们揭示了VC与RBC相比出现相反趋势的原因是VC中的流动在相同的Ra下湍流较小。因此,在VC中,热量传输主要由相干LSCR驱动,而在RBC中,由重力辅助的喷射热羽流是热量的基本载体。目前的工作为控制工程和地球物理流中的热传输提供了机会。

MSC公司:

76F35型 对流湍流
76兰特 自由对流
76层65 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和大涡模拟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链接

参考文献:

[1] Ahlers,G.,Grossmann,S.&Lohse,D.2009湍流Rayleigh-Bénard对流中的传热和大尺度动力学。修订版Mod。《物理学》81、503-537。
[2] Batchelor,G.K.1954在不同温度下,通过垂直边界之间的封闭空腔的自由对流传热。问:申请。数学12(3),209-233·Zbl 0057.41701号
[3] Belloud,P.,Saury,D.&Lemonnier,D.2018在Ra=1的充气差热腔中的耦合速度和温度测量。2 × 10^11. 国际热学杂志。科学123,151-161。
[4] Belmonte,A.、Tilgner,A.和Libchaber,A.1994湍流对流中的温度和速度边界层。物理学。版本E50,269-279。
[5] Chillá,F.&Schumacher,J.2012湍流Rayleigh-Bénard对流的新观点。欧洲物理学会。《期刊》E35,58。
[6] Ciliberto,S.,Cioni,S.&Laroche,C.1996湍流热对流的大尺度流动特性。物理学。版本E54,R5901-R5904。
[7] Corcione,M.2010矩形外壳内浮力驱动纳米流体的传热特性,在侧壁处进行不同加热。国际热学杂志。科学49(9),1536-1546。
[8] Dol,H.&Hanjalic,K.2001高瑞利数下近立方侧加热封闭室内湍流自然对流的计算研究。国际热质传递杂志44,2323-2344·Zbl 0969.76547号
[9] Dou,H.-S.&Jiang,G.2016差热腔内自然对流流动不稳定性和传热的数值模拟。国际热质传递杂志103,370-381。
[10] Du,Y.B.&Tong,P.1998粗糙表面上湍流对流中的强化传热。物理学。修订版Lett.81,987-990。
[11] Du,Y.B.&Tong,P.2000具有有序粗糙边界的单元中的湍流热对流。《流体力学杂志》407、57-84·Zbl 0945.76512号
[12] Fadlun,E.A.,Verzicco,R.,Orlandi,P.&Mohd-Yusof,J.2000三维复杂流动模拟的浸没边界有限差分组合方法。J.计算。物理161,35-60·Zbl 0972.76073号
[13] Feynman,R.P.,Leighton,R.B.&Sands,M.1963《费曼物理学讲座》,第1卷。艾迪森·韦斯利·Zbl 1322.70001号
[14] Goluskin,D.&Doering,C.R.2016粗糙边界之间的对流边界。《流体力学杂志》804,370-386·Zbl 1454.76088号
[15] Grossmann,S.&Lohse,D.2001大普朗特数的热对流。物理学。修订稿86,3316-3319。
[16] Gvozdić,B.,Almras,E.,Mathai,V.,Zhu,X.-J,van Gils,D.P.M.,Verzicco,R.,Huisman,S.G.,Sun,C.&Lohse,D.2018均匀泡状流中热传输的实验研究。《流体力学杂志》845,226-244。
[17] Gvozdić,B.,Dung,O.-Y.,Almras,E.,van Gils,D.P.M.,Lohse,D.,Huisman,S.G.&Sun,C.2019非均匀泡状流热传输的实验研究。化学。工程科学.198,260-267。
[18] Hänggi,P.&Marchesoni,F.2009人工布朗马达:控制纳米尺度上的传输。修订版Mod。物理学81,387-442。
[19] Huang,S.-D.,Wang,F.,Xi,H.-D.和Xia,K.-Q.2015湍流热对流中固定温度和固定热流边界条件的对比实验研究。物理学。修订稿115154502。
[20] Jiang,H.-C.,Zhu,X.-J.,Mathai,V.,Verzicco,R.,Lohse,D.&Sun,C.2018使用棘轮表面控制热湍流中的热传输和流动结构。物理学。修订稿120044501。
[21] Johnston,H.和Doering,C.R.2009恒定温度和恒定流量条件下湍流热对流的比较。物理学。修订稿102064501。
[22] Keating,A.、Piomelli,U.、Bremhorst,K.和Nesic,S.2004后向台阶下游传热的大涡模拟。J.涡轮机5,N20。
[23] Lagubeau,G.,Merrer,M.L.,Clanet,C.&Quéré,D.2011《棘轮上的莱登弗罗斯特》。《自然物理学》第7卷,第395-398页。
[24] Lavenuta,G.1997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Sens.J.应用。传感器技术.14(5),46-55。
[25] Linke,H.,Alemán,B.J.,Melling,L.D.,Taormina,M.J.,Francis,M.J,Dow-Hygelund,C.C.,Narayanan,V.,Taylor,R.P.&Stout,A.2006自驱动Leidenfrost液滴。物理学。修订稿96,154502。
[26] Lohse,D.和Xia,K.-Q.2010湍流Rayleigh-Bénard对流的小尺度特性。流体力学年鉴42,335-364·兹比尔1345.76038
[27] Narezo Guzman,D.,Xie,Y.-B.,Chen,S.-Y.,Fernandez Rivas,D.,Sun,C.,Lohse,D.&Ahlers,G.2016雷利格·贝纳德湍流中汽泡形核的热流增强。《流体力学杂志》787,331-366·Zbl 1359.76137号
[28] Ng,C.S.,Ooi,A.,Lohse,D.&Chung,D.2015垂直自然对流:热对流统一理论的应用。《流体力学杂志》764、349-361。
[29] Ng,C.S.,Ooi,A.,Lohse,D.&Chung,D.2017垂直自然对流最终状态边缘边界层结构的变化。《流体力学杂志》825,550-572·Zbl 1374.76095号
[30] Ng,C.S.,Ooi,A.,Lohse,D.&Chung,D.2018壁面均匀垂直自然对流中的体标度。《流体力学杂志》841、825-850·Zbl 1419.76289号
[31] Paolucci,S.&Chenoweth,D.R.1989在差热垂直空腔中向混沌过渡。《流体力学杂志》201、379-410。
[32] Patterson,J.和Imberger,J.1980矩形空腔中的非稳态自然对流。《流体力学杂志》100(1),65-86·Zbl 0433.76071号
[33] van der Poel,E.P.,Ostilla-Mónico,R.,Donners,J.&Verzicco,R.2015强湍流壁面流动的铅笔分布有限差分代码。计算。液体116、10-16·Zbl 1390.76250号
[34] Prakash,M.、Quéré,D.和Bush,J.W.M.2008年捕食海鸟的猎物表面张力运输:毛细棘轮。科学320、931-934。
[35] 邱晓乐,夏克强,童平,2005湍流自然对流中粗糙导电表面附近速度边界层的实验研究。J.Turbul.第6卷,第1-13页。
[36] Roche,P.E.,Castaing,B.,Chabaud,B.&Hebral,B.2001 Rayleigh-Bénard对流中1/2幂律的观察。物理学。版本E63,045303·Zbl 1184.76096号
[37] Salort,J.,Liot,O.,Rusaouen,E.,Seychelles,F.,Tisserand,J.-C.,Creyssels,M.,Castaing,B.&Chilla,F.2014湍流Rayleigh-Bénard对流粗糙度附近的热边界层:流动结构和多稳性。物理学。液体26015112·Zbl 1382.76128号
[38] Shakerin,S.、Bohn,M.和Loehrke,R.I.1988垂直加热壁上带有离散粗糙元素的封闭室内的自然对流。《国际热质传递杂志》31(7),1423-1430。
[39] Shen,Y.,Tong,P.&Xia,K.-Q.1996粗糙表面上的湍流对流。物理学。修订稿76908-911。
[40] Shishkina,O.2016层流垂直对流中的动量和热量传输标度。物理学。版本E93,051102。
[41] Shishkina,O.&Wagner,C.2011《模拟壁面粗糙度对热对流传热的影响》。《流体力学杂志》686、568-582·兹比尔1241.76271
[42] Smoluchowski,M.v.1912实验证明的分子现象与对流热力学相矛盾。物理学。字.131069-1080。
[43] Stevens,R.J.A.M.,Lohse,D.&Verzicco,R.2011Prandtl和Rayleigh数对高瑞利数热对流中热传输的依赖性。《流体力学杂志》688,31-43·Zbl 1241.76357号
[44] Stringano,G.、Pascazio,G.&Verzicco,R.2006槽板上的湍流热对流。《流体力学杂志》557、307-336·Zbl 1094.76026号
[45] Tisserand,J.C.、Creyssels,M.、Gasteuil,Y.、Pabiou,H.、Gibert,M.和Castaing,B.&Chilla,F.2011同一Rayleigh-Bénard单元内粗糙板和光滑板之间的比较。物理学。流体23(1),015105。
[46] Tiwari,R.K.和Das,M.K.2007利用纳米流体在双侧盖驱动差热方形腔中进行传热强化。国际热质传递杂志50(9),2002-2018·Zbl 1124.80371号
[47] Toppaladdi,S.、Succi,S.和Wettlaufer,J.S.2017粗糙度是达到热对流最终状态的途径。物理学。修订版Lett.10874503·Zbl 1375.82090号
[48] Van Oudenaarden,A.和Boxer,S.G.1999Brownian棘轮:图案阵列支撑的脂质双层中的分子分离。《科学》285(5430),1046-1048。
[49] Verzicco,R.&Orlandi,P.1996A柱坐标下三维不可压缩流动的有限差分格式。J.计算。物理123,402-413·Zbl 0849.76055号
[50] Villermaux,E.1998粗剪切界面处的转移。物理学。修订稿81,4859-4862。
[51] Wagner,S.&Shishkina,O.2015湍流热对流中规则表面粗糙度导致的热通量增强。《流体力学杂志》763、109-135。
[52] Xie,Y.-C&Xia,K.-Q.2017具有不同粗糙度几何形状的粗糙板上的湍流热对流。《流体力学杂志》825,573-599。
[53] Xin,S.-h&Le Qur,P.1995长宽比为4的差热腔中二维混沌自然对流的直接数值模拟。《流体力学杂志》304,87-118·Zbl 0850.76664号
[54] Xu,F.,Patterson,J.C.和Lei,C.W.2009差热腔侧壁上薄翅片周围的瞬态自然对流。《流体力学杂志》639261-290·Zbl 1183.76875号
[55] Yousaf,M.&Usman,S.2015带有正弦粗糙度元件的方形腔体中的自然对流传热。国际热质传递杂志90,180-190。
[56] Zhang,Y.-Z.,Sun,C.,Bao,Y.&Zhou,Q.2018表面粗糙度如何降低湍流Rayleigh-Bénard对流中小粗糙度高度的热传递。《流体力学杂志》836,R2·Zbl 1419.76293号
[57] Zhou,Q.&Xia,K.-Q.2013矩形单元中湍流Rayleigh-Bénard对流中的热边界层结构。《流体力学杂志》721199-224·Zbl 1287.76132号
[58] Zhu,X.,Ostilla-Monico,R.,Verzicco,R.&Lohse,D.2016带沟槽壁Taylor-Couette流动的直接数值模拟:转矩缩放和流动结构。《流体力学杂志》794、746-774。
[59] Zhu,X.-J.,Phillips,E.,Spandan,V.,Donners,J.,Ruetsch,G.,Romero,J.、Ostilla-Mónico,R.、Yang,Y.、Lohse,D.、Verzicco,R..、Fatica,M.&Stevens,R.A.J.M.2018AFiD-GPU集群上壁面湍流的通用Navier-Stokes解算器。计算。物理学。委员会229,199-210。
[60] Zhu,X.-J.,Stevens,R.J.A.M.,Verzicco,R.&Lohse,D.2017粗糙度促进的局部1/2标度并不意味着热对流最终状态的开始。物理学。修订稿119154501。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