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非次采样轮廓波变换的多聚焦图像融合。 (英文) Zbl 1178.94035号

摘要:针对多焦点图像的融合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次采样轮廓变换(NSCT)的图像融合算法。详细讨论了通过NSCT分解获得的不同子带系数的选择原则。基于方向向量法线,提出了一种结合“平均”方案的低通子带系数“选择”方案。基于方向带限对比度和方向矢量标准差,提出了带通方向子带系数的选择原则。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从源图像中提取出更重要的视觉信息,而且有效地避免了人工信息的引入。它在视觉质量和客观评价方面都显著优于传统的基于离散小波变换和基于离散小波框架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尤其是在源图像未完全配准的情况下。

MSC公司:

94A08型 信息与通信理论中的图像处理(压缩、重建等)
65T50型 离散快速傅立叶变换的数值方法

软件:

NSCT工具箱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DOI程序

参考文献:

[1] Pajares,G。;De La Cruz,J.M.:基于小波的图像融合教程,模式识别37,第9期,1855-1872(2004)
[2] 李S.T。;郭敬通(Kwok,J.T.)。;Wang,Y.N.: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多焦点图像融合,模式识别字母23,第8期,985-997(2002)·Zbl 1032.68722号 ·doi:10.1016/S0167-8655(02)00029-6
[3] 李振华,李振林,刘国良,孙胜英,梁海良,基于像素可见性的多焦点图像融合,收录于:IEEE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国际会议,中国南京,2003年12月14日至17日,第1050–1053页。
[4] Eltoukhy,H.A。;Kavusi,S.:一种计算效率高的多焦点图像重建算法,SPIE电子成像学报,332-341(2003年6月)
[5] 张,Z。;Blum,R.S.:基于多尺度分解的图像融合方案分类及数码相机应用性能研究,IEEE 87,第8期,1315-1326(1999)
[6] 伯特·P·J。;Adelson,E.H.:拉普拉斯金字塔作为紧凑图像代码,IEEE通信事务31,第4期,532-540(1983)
[7] Toet,A.:低通金字塔比率图像融合,模式识别字母9,第4期,245-253(1989)·Zbl 0800.68746号 ·doi:10.1016/0167-8655(89)90003-2
[8] 彼得罗维奇(^{prime}),V.S。;Xydeas,C.S.:基于梯度的多分辨率图像融合,IEEE图像处理事务13,第2期,228-237(2004)
[9] 李,H。;Manjunath,B.S。;Mitra,S.K.:使用小波变换的多传感器图像融合,图形模型和图像处理57,第3期,235-245(1995)
[10] De,I。;Chanda,B.:使用形态小波进行多焦点图像融合的简单高效算法,《信号处理》86,第5期,924-936(2006)·Zbl 1163.94325号 ·doi:10.1016/j.sigpro.2005.06.015
[11] 李,M。;蔡,W。;Tan,Z.:使用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基于区域的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方案,模式识别字母27,第16号,1948-1956(2006)
[12] Do,M.N。;Vetterli,M.:contourlet变换:一种高效的定向多分辨率图像表示,IEEE图像处理事务14,第12期,2091-2106(2005)
[13] Do,M.N。;Vetterli,M.:框架金字塔,IEEE信号处理事务51,第9期,2329-2342(2003)·Zbl 1369.94023号
[14] Bamberger,R.H。;Smith,M.J.T.:图像定向分解滤波器组:理论与设计,IEEE信号处理事务40,第4期,882-893(1992)
[15] Da Cunha,A.L。;周J.P。;Do,M.N.:非子采样轮廓变换:理论、设计和应用,IEEE图像处理事务15,第10期,3089-3101(2006)
[16] A.L.da Cunha,J.P.Zhou,M.N.Do,非次采样轮廓波变换:滤波器设计和在去噪中的应用,摘自:IEEE图像处理国际会议,意大利热那亚,2005年9月11-14日,第749-752页。
[17] J.P.Zhou,A.L.da Cunha,M.N.Do,非次采样轮廓波变换:增强中的构造和应用,摘自:IEEE图像处理国际会议,意大利热那亚,2005年9月11-14日,第469-476页。
[18] Shensa,M.J.:《离散小波变换:结合a trous和mallat算法》,IEEE信号处理事务40,第10期,2464-2482(1992)·Zbl 0825.94053号 ·doi:10.1109/78.157290
[19] Tay,D.B.H。;金斯伯里,N.G.:使用变量变换的多维完美重构FIR 2带滤波器的灵活设计,IEEE图像处理事务2,第4期,466-480(1993)
[20] Sweldens,W.:提升方案:双正交小波的定制设计构造,应用与计算谐波分析3,第2期,186-200(1996)·Zbl 0874.65104号 ·doi:10.1006/acha.1996.015
[21] M.I.Sezan,G.Pavlovic(^{\prime}),A.M.Tekalp,A.T.Erdem,《图像复原中焦点模糊建模》,收录于:IEEE声学、语音和信号处理国际会议,加拿大多伦多,1991年4月14日至17日,第2485–2488页。
[22] 托特,A。;Van Ruyven,L.J。;Valeton,J.M.:通过对比金字塔合并热图像和视觉图像,《光学工程》28,第7期,789-792(1989)
[23] De Valois,R.L。;Yund,E.W。;Hepler,N.:猕猴视皮层细胞的定向和方向选择性,《视觉研究》22,第5期,531-544(1982)
[24] 王,Z。;波维克,A.C。;谢赫,H.R。;Simoncelli,E.P.:图像质量评估:从错误可见性到结构相似性,IEEE图像处理事务13,第4期,600-612(2004)
[25] V.Petrović,C.Xydeas,客观图像融合性能表征,载于: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会议,中国北京,2005年10月17日至21日,第1866–1871页。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