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变时滞切换随机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鲁棒H_(infty)控制。 (英语) Zbl 1243.93030号

摘要:本文研究了具有时变时滞的切换随机系统的均方指数稳定性和鲁棒H_∞控制问题。基于平均驻留时间方法和Gronwall-Bellman不等式,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导出了该系统的均方指数稳定性新判据。然后,研究了(H_infty)性能,设计了鲁棒(H_infty)控制器。最后,通过一个数值例子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MSC公司:

93B36型 \(H^\infty)-控制
93D20型 控制理论中的渐近稳定性
93E20型 最优随机控制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S.Engell、S.Kowalewski、C.Schulz和O.Stursberg,“化学加工厂中的连续离散相互作用”,《IEEE学报》,第88卷,第7期,第1050-1068页,2000年。
[2] T.C.Lee和Z.P.Jiang,“移动机器人应用非线性切换系统的一致渐近稳定性”,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3卷,第5期,第1235-12522008页·Zbl 1367.93399号 ·doi:10.1109/TAC.2008.923688
[3] P.Varaiya,“智能道路上的智能汽车:控制问题”,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38卷,第2期,第195-207页,1993年·doi:10.1109/9.250509
[4] D.Xie和Y.Wu,“带约束开关信号的时滞切换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在网络控制系统中的应用”,IET控制理论与应用,第4卷,第10期,第2120-2128页,2010年·doi:10.1049/iet-cta.2009.0016
[5] M.C.F.Donkers、W.P.M.H.Heemels、N.van de Wouw和L.Hetel,“使用切换线性系统方法对网络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IEEE自动控制学报》,第56卷,第9期,第2101-2115页,2011年·Zbl 1237.93136号 ·doi:10.1109/TAC.2011.2107631
[6] D.Liberzon和A.S.Morse,“交换系统稳定性和设计的基本问题”,IEEE控制系统,第19卷,第5期,第59-70页,1999年·Zbl 1384.93064号
[7] K.S.Narendra和J.Balakrishnan,“具有交换A矩阵的稳定LTI系统的通用Lyapunov函数”,IEEE自动控制学报,第39卷,第12期,第2469-2471页,1994年·Zbl 0825.93668号 ·电话:10.1109/9362846
[8] M.S.Branicky,“开关和混合系统的多Lyapunov函数和其他分析工具”,《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3卷,第4期,第475-482页,1998年·Zbl 0904.93036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9.664150
[9] J.P.Hespanha和A.S.Morse,“具有平均驻留时间的切换系统的稳定性”,载于《第38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论文集》,第3卷,第2655-2660页,1999年。
[10] A.A.Agrachev和D.Liberzon,“切换系统的李代数稳定性准则”,SIAM控制与优化杂志,第40卷,第1期,第253-269页,2001年·Zbl 0995.93064号 ·doi:10.1137/S0363012999365704
[11] Z.Sun和S.S.Ge,“切换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自动化》,第41卷,第2期,第181-195页,2005年·Zbl 1074.93025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4.09.015
[12] 谢国明(G.M.Xie)和王立群(L.Wang),“具有状态时滞的切换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和镇定:连续时间情况”,载于《第16届网络与系统数学理论会议论文集》,2004年。
[13] X.-M.Sun、J.Zhao和D.J.Hill,“切换延迟系统的稳定性和L2-增益分析:一种依赖延迟的方法”,Automatica,第42卷,第10期,第1769-1774页,2006年·Zbl 1114.93086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6.05.007
[14] P.Balasubramaniam、V.Vembarasan和R.Rakkiyappan,“泄漏项中具有时滞的不确定切换Hopfield神经网络的全局鲁棒渐近稳定性分析”,神经计算与应用。新闻界·Zbl 1221.93254号 ·doi:10.1007/s00521-011-0639-x
[15] Z.Xiang,R.Wang,Q.Chen,“一类时滞切换非线性系统的鲁棒H∞可靠控制”,《国际创新计算、信息与控制杂志》,第6卷,第8期,第3329-3338页,2010年。
[16] C.-H.Lien,K.-W.Yu,Y.-J.Chung,H.-C.Chang,L.-Y.Chung和J.-D.Chen,“具有区间时变时滞的不确定离散切换系统的指数稳定性和鲁棒H系数控制”,IMA数学控制与信息杂志,第28卷,第1期,第121-141页,2011年·Zbl 1216.93041号 ·doi:10.1093/imamci/dnq035
[17] D.Chatterjee和D.Liberzon,“随机切换系统的稳定性”,《第43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论文集》,第4卷,第4125-4127页,2004年。
[18] J.Samuels,“关于随机线性系统的均方稳定性”,IRE电路理论汇刊,第6卷,第5期,第248-259页,1959年·兹比尔0203.20003
[19] W.-H.Chen、Z.-H.Guan和X.Lu,“具有多重时滞的不确定随机系统的时滞依赖指数稳定性:LMI方法”,《系统与控制快报》,第54卷,第6期,第547-555页,2005年·Zbl 1129.93547号 ·doi:10.1016/j.sysconle.2004.10.005
[20] S.Xu和T.Chen,“具有状态时滞的不确定随机系统的鲁棒H∞控制”,《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7卷,第12期,第2089-294页,2002年·Zbl 1364.93755号 ·doi:10.1109/TAC.2002.805670
[21] D.Yue和Q.-L.Han,“具有时变时滞、非线性和马尔可夫切换的随机系统的时滞依赖指数稳定性”,《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0卷,第2期,第217-222页,2005年·Zbl 1365.93377号 ·doi:10.1109/TAC.2004.841935
[22] T.Senthilkumar和P.Balasubramaniam,“具有马尔可夫跳变参数和区间时变时滞的非线性随机系统的时滞相关鲁棒镇定和H∞控制”,《优化理论与应用杂志》,第151卷,第1期,第100-120页,2011年·Zbl 1245.93120号 ·doi:10.1007/s10957-011-9858-7
[23] W.Feng和J.-F.Zhang,“多变量切换随机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稳定控制”,《自动化》,第42卷,第1期,第169-176页,2006年·Zbl 1121.93370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5.08.016
[24] W.Feng、J.Tian和P.Zhao,“切换随机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自动机》,第47卷,第1期,第148-157页,2011年·Zbl 1209.93157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10.1023
[25] Z.Xiang、R.Wang和Q.Chen,“异步切换下随机切换非线性系统的鲁棒可靠镇定”,《应用数学与计算》,第217卷,第19期,第7725-7736页,2011年·兹比尔1232.93093 ·doi:10.1016/j.amc.2011.02.076
[26] Z.Xiang,C.Qiao,and R.Wang,“不确定随机切换非线性系统的鲁棒H∞可靠控制”,《高级机电系统国际期刊》,第3卷,第2期,第98-108页,2011年。
[27] J.Liu、X.Liu和W.-C.Xie,“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的切换随机时滞系统的指数稳定性”,《国际系统科学杂志》,第40卷,第6期,第637-648页,2009年·Zbl 1291.93317号 ·doi:10.1080/00207720902755770
[28] Y.Chen和W.X.Zheng,“非线性随机扰动下切换时滞系统的稳定性”,《第49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论文集》,第2644-2649页,2010年。
[29] J.Hale,《泛函微分方程理论》,斯普林格出版社,美国纽约州纽约市,1977年第2版·Zbl 0352.34001号
[30] L.Xie,“具有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输出反馈H输入控制”,《国际控制杂志》,第63卷,第4期,第741-750页,1996年·Zbl 0841.93014号 ·doi:10.1080/00207179608921866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