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叠“框架结构”四膜虫第一组介绍。 (英语) Zbl 1414.92205号

摘要:我们发布了动态扩展折叠(DEF)方法,这是一种RNA二级结构预测方法,用于模拟体内RNA共转录折叠过程。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我们选择了X射线测定四膜虫以第一组内含子为样本构建其折叠二级结构的框架。我们的预测与T.R.切赫预测的二级结构和Lehnert V测定的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吻合良好四膜虫组I内含子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反映了其功能位点,并且扩展了模拟的范围。

MSC公司:

92D20型 蛋白质序列,DNA序列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P.L。;Stahley,M.R。;吉尔,M.L。;Kosek,A.B。;Wang,J.M。;Strobel,S.A.,第一组内含子剪接中间体的晶体结构,RNA,101867-1887(2004)
[2] 曹,H。;谢海忠。;张伟。;王凯。;李伟(Li,W.)。;Liu,C.Q.,《动态扩展折叠:共转录折叠过程中RNA二级结构的建模》,《理论生物学杂志》,26193-99(2009)·Zbl 1403.92199号
[3] 凯特,J.H。;A.R.古丁。;Podell,E。;周,K。;格洛登,B.L。;昆德罗,C.E。;切赫·T·R。;Doudna,J.A.,第一组核酶结构域的晶体结构:RNA包装原理,《科学》,2731678-1685(1996)
[4] Cech,T.R.,《I组内含子的保守序列和结构:构建RNA催化活性位点——综述》,《基因》,73,259-271(1988)
[5] Cech,T.R.,第一组内含子的自剪接,《生物化学年鉴》,59543-568(1990)
[6] 切赫·T·R。;H.D.丹伯格。;Gutell,R.R.,第一组内含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的表示,《自然结构生物学》,1273-280(1994)
[7] 切赫,T.R。;Tanner,N.K。;蒂诺科,I。;比尔·R·威尔。;Zuker,M。;Perlman,P.S四膜虫核糖体RNA干预序列:与真菌线粒体干预序列的结构同源性,《国家科学院学报》,803903-3907(1983)
[8] Downs,W.D。;Cech,T.R.,Teterahymena内含子中的三级相互作用有助于5′剪接位点的选择,《基因发展》,81198-1211(1994)
[9] Golden,B.L。;A.R.古丁。;Podell,E.R。;Cech,T.R.,Teterahymena核酶晶体结构中的预组织活性位点,《科学》,282259-264(1998)
[10] Golden,B.L。;Kim,H。;Chase,E.,噬菌体Twort组I核酶产物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12,82-89(2005)
[11] Grosshans,C.A。;Cech,T.R.,序列特异性内核糖核酸酶活性的金属离子要求四膜虫核酶,生物化学,28,6888-6894(1989)
[12] 郭,F。;A.R.古丁。;Cech,T.R.,结构四膜虫核酶:碱基三重三明治和活性部位的金属离子,《分子细胞》,16,351-362(2004)
[13] Kim,P.S。;Baldwin,R.L.,小蛋白质折叠反应中的特定中间产物和蛋白质折叠机制,《生物化学年鉴》,51,459-489(1982)
[14] Kim,S.H。;Cech,T.R.,自剪接rRNA过体活性位点的三维模型四膜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84,8788-8792(1987)
[15] 北村,A。;穆托克,Y。;渡边,S。;Kim,I。;伊藤,T。;Nishiya,Y。;坂本,K。;Ohtsuki,T。;川井,G。;Watanabe,K.,带有P7/9.0区域和Teterahymena group I内含子3′末端鸟苷的RNA片段的溶液结构,RNA,8,440-451(2002)
[16] 针织,D.S。;纳利卡尔,G.J。;Herschlag,D.,第一组RNA自剪接中保守G.U对的作用剖析,生物化学,3313864-13879(1994)
[17] Kruger,K。;Grabowski,P.J。;扎格·A·J。;桑兹,J。;戈特施林,D.E。;Cech,T.R.,《自剪接RNA:Teterahymena核糖体RNA介导序列的自动切割和自动循环》,Cell,31147-157(1982)
[18] Lee,J.C。;Gutell,R.R.,《基板构象的多样性及其在rRNA结构和RNA结构基序中的出现》,《分子生物学杂志》,3441225-1249(2004)
[19] Lehnert,V。;Jaeger,L。;Michel,F。;Westhof,E.,子群IC和ID的自剪接内含子中的新环-三级相互作用:一个完整的三维模型四膜虫嗜热菌核酶,化学与生物学,1993-1009(1996)
[20] Lescoute,A。;Westhof,E.,折叠RNA中三向连接的拓扑,RNA,1283-93(2006)
[21] Liang,C.R。;刘春秋,计算隆起环诱导RNA螺旋变形的附加角度,分子结构杂志,61763-67(2002)
[22] 罗,L.F。;Li,X.Q.,蛋白质框架结构的识别和构建,蛋白质:结构、功能和遗传学,39,9-25(2000)
[23] Luty,学士。;Wasserman,Z.R。;Stouten,P.F.W。;霍奇,C.N。;Zacharias,M。;Mccammon,J.A.,评估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的分子力学/网格方法,计算化学杂志,16,454-464(1995)
[24] Michel,F。;Duion,B.,两个内含子家族中RNA二级结构的保护,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编码成员,EMBO杂志,233-38(1983)
[25] Michel,F。;Westhof,E.,基于比较序列分析的I组催化内含子三维结构建模,分子生物学杂志,216585-610(1990)
[26] 米歇尔,F。;汉娜,M。;绿色,R。;巴特尔,D.P。;Szostak,J.W.,Teterahymena核酶的鸟苷结合位点,Nature,342359-391(1989)
[27] Partons,S。;Lewin,A.S.,COB内含子5的拼接需要内部引导序列和两侧外显子之间的配对,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87,8192-8196(1990)
[28] Piccirilli,J.A。;Vyle,J.S。;Caruthers,M.H。;Cech,T.R.,金属离子催化四膜虫核酶反应,《自然》,361,85-88(1993)
[29] 派尔,A.M。;Cech,T.R.,通过与特定核糖2′-OH基团的三级相互作用对RNA的核酶识别,Nature,350628-631(1991)
[30] 施耐德,B。;莫拉维克,Z。;Berman,H.M.,RNA构象类,核酸研究,321666-1677(2004)
[31] 苏,E.R。;Waring,R.B.,《Teterahymena自剪接核糖体RNA内含子中3′-外显子和内部引导序列之间的碱基配对增加3′-剪接位点特异性》,分子与细胞生物学,102960-2965(1990)
[32] Waring,R.B。;斯卡佐奇奥,C。;Brown,T.A。;Davies,R.W.,某些核内含子和线粒体内含子之间的密切关系,《分子生物学杂志》,23664-71(1983)
[33] Ye,J.D。;Tereshko,V。;弗雷德里克森,J.K。;Koide,A。;费卢兹,F.A。;Sidhu,S.S。;科伊德,S。;Kossiakoff,A.A。;Piccirilli,J.A.,《结构RNA特异识别和结晶用合成抗体》,《国家科学院学报》,105,82-87(2008)
[34] 张,H。;Liu,C.Q.,RNAStudio,一个用于可视化RNA二级结构的全功能面向对象程序,《分子图形与建模杂志》,21,1-2(2002)
[35] Zhang,K.L。;罗,J.C。;Liu,C.Q.,通过随机抽样和折叠模拟探索共识mRNA二级(折叠)结构单位,分子结构杂志(THEOCHEM),715,15-20(2005)
[36] 张,H。;Liu,C.Q.,RNAStudio,一个用于可视化RNA二级结构的全功能面向对象程序,《分子图形与建模杂志》,21,1-2(2002)
[37] 周,W。;Chen,X.F。;Zhang,K.L。;刘春秋,共转录mRNA折叠动态过程中高稳定性“常见发夹”的识别与量化,《分子结构杂志:THEOCHEM》,722,41-50(2005)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