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SD编码遗传算法的鲁棒稳定无乘法器IIR滤波器设计。 (英语) Zbl 1264.94064号

摘要:提出了一种经典有符号数字编码遗传算法(GA),用于求解鲁棒稳定的无限冲激响应数字滤波器(IIR)的优化设计。根据CSD结构的特点,可以简化滤波器的电路,提高计算速度,提高硬件效率。然而,CSD的设计有一个很大的挑战:系统参数的CSD结构将被优化设计过程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CSD编码遗传算法,以保持CSD结构。此外,本文还研究了鲁棒稳定IIR滤波器的设计问题。IIR滤波器的鲁棒性是通过确保滤波器的所有极点都位于单位圆中包含的圆盘\(D(\alpha,r)\内来实现的,其中\(\alfa\)是圆心,\(r\)是圆盘的半径,\(|\alpha|+r<1)。因此,本文将推导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D(alpha,r)-稳定性准则,并将其嵌入到遗传算法中,用于鲁棒IIR滤波器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要同时设计具有CSD结构参数和鲁棒稳定性的IIR滤波器是很困难的,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探索。将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所提出的IIR滤波器设计策略的效率。

MSC公司:

94甲12 信号理论(表征、重建、滤波等)
93E11号机组 随机控制理论中的滤波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W.-S.Lu和T.Hinamoto,“使用二次曲线编程更新实现具有鲁棒稳定性的IIR数字滤波器的优化设计”,IEEE信号处理学报,第51卷,第6期,第1581-1592页,2003年·Zbl 1369.94217号 ·doi:10.1109/TSP.2003.811229
[2] S.-T.Pan,“使用嵌入稳定性标准的遗传算法设计鲁棒D稳定IIR滤波器”,IEEE信号处理学报,第57卷,第8期,第3008-3016页,2009年·Zbl 1391.94358号 ·doi:10.1109/TSP.2009.2017003
[3] S.-T.Pan,“可编程鲁棒IIR滤波器极点配置设计的进化计算”,《IEEE仪器与测量学报》,第60卷,第4期,第1469-1479页,2011年·doi:10.1109/TIM.2010.2086850
[4] M.D.Lutovac、J.D.Ćertić和L.D.Milić,“使用计算机代数系统的数字滤波器设计”,《电路、系统和信号处理》,第29卷,第1期,第51-64页,2010年·Zbl 1191.94045号 ·doi:10.1007/s00034-009-9119-2
[5] G.Li、J.Hua和G.Bi,“线性离散时间系统的高效稳健正交结构”,《电路、系统和信号处理》,第29卷,第4期,第727-743页,2010年·兹比尔1196.94025 ·doi:10.1007/s00034-010-9167-7
[6] S.Fiori,“状态空间形式稳定离散时间IIR滤波器的盲自适应”,《IEEE信号处理汇刊》,第54卷,第7期,第2596-2605页,2006年·Zbl 1373.94587号 ·doi:10.1109/TSP.2006.874807
[7] J.Konopacki,“矩阵运算的频率变换及其在IIR滤波器设计中的应用”,《IEEE信号处理快报》,第12卷,第1期,第5-8页,2005年·doi:10.1109/LSP.2004.839694
[8] W.S.Lu,“带等波纹通带和峰约束最小二乘阻带的稳定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IEEE电路与系统学报II,第46卷,第11期,第1421-1426页,1999年·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82.803482
[9] L.Rosenbaum、P.Löwenborg和H.Johansson,“两类余弦调制IIR/IIR和IIR/FIR NPR滤波器组”,《电路、系统和信号处理》,第29卷,第1期,第103-133页,2010年·Zbl 1191.94068号 ·doi:10.1007/s00034-009-9115-6
[10] S.Fiori,“盲式本质稳定2极IIR滤波”,《电子快报》,第38卷,第23期,第1482-1483页,2002年·doi:10.1049/el:20021002
[11] P.Hao、W.Zanji和C.Jianye,“基于希尔伯特滤波的单相交流频率、相位和无功功率的测量方法”,IEEE仪器和测量汇刊,第56卷,第3期,第918-923页,2007年·doi:10.1109/TIM.2007.894885
[12] C.-C.Tseng,“具有规定幅度和相位响应的稳定IIR数字滤波器的Minimax设计”,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I,第49卷,第547-5512002页。
[13] K.Uesaka和M.Kawamata,“使用具有自动定义函数的遗传编程合成低灵敏度二阶数字滤波器”,IEEE信号处理快报,第7卷,第4期,第83-85页,2000年·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97.833004
[14] K.Uesaka和M.Kawamata,“使用遗传编程进行数字滤波器结构的进化合成”,IEEE电路与系统学报II,第50卷,第12期,第977-983页,2003年·doi:10.1109/TCSII.2003.820240
[15] Y.Yang和X.Yu,“数字IIR滤波器设计的协同进化遗传算法”,IEEE工业电子学报,第54卷,第3期,第1311-1318页,2007年·doi:10.1109/TIE.2007.893063
[16] J.Zhou、G.Li和M.Sun,“自适应IIR滤波器稳定性的结构观点”,《IEEE信号处理汇刊》,第54卷,第12期,第4828-4835页,2006年·Zbl 1374.94644号 ·doi:10.1109/TSP.2006.881230
[17] Y.Cao,K.Wang,W.Pei,Y.Liu,和Y.Zhang,“带符号二次幂系数的高阶外推脉冲响应FIR滤波器的设计”,《电路、系统和信号处理》,第30卷,第5期,第963-985页,2011年·doi:10.1007/s00034-010-9259-4
[18] E.Cabal-Yepez、T.D.Carozzi、R.D.J.Romero-Troncoso、M.P.Gough和N.Huber,“基于FPGA的时间序列信息中主要周期分量频率检测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第18卷,第6期,第1029-1044页,2008年·doi:10.1016/j.dsp.2008.04.002
[19] Z.Tang、J.Zhang和H.Min,“一种高速、可编程的CSD系数FIR滤波器”,《IEEE消费电子学报》,第48卷,第4期,第834-837页,2002年·doi:10.1109/TCE.2003.1196409
[20] W.Gass,“高性能ASIC的自动生成”,《数字信号处理》,第1卷,第1期,第15-16页,1991年·doi:10.1016/1051-2004(91)90088-3
[21] A.T.G.Fuller、B.Nowrouzian和F.Ashrafzadeh,“在正则有符号数字空间上进行离散优化的一种新的修正分枝定界技术”,载于《IEEE电路与系统国际研讨会论文集》(ISCAS’98),第5卷,第391-394页,1998年6月。
[22] R.L.Haupt和S.E.Haupt,实用遗传算法,John Wiley&Sons,美国纽约州纽约市,1998年·Zbl 0940.68107号
[23] F.H.F.Leung、H.K.Lam、S.H.Ling和P.K.S.Tam,“使用改进的遗传算法调整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参数”,IEEE神经网络学报,第14卷,第1期,第79-88页,2003年·doi:10.10109/TNN.2002.804317
[24] M.Gulek和I.H.Toroslu,“最大加权树匹配问题的遗传算法”,《应用软计算杂志》,第10卷,第4期,第1127-1131页,2010年·Zbl 1195.90076号 ·doi:10.1016/j.asoc.2009.09.013
[25] S.Grzegorz Zurek,“用于拟合EPR粉末光谱的峰值自适应目标函数的遗传算法”,《应用软计算杂志》,第11卷,第1期,第1000-1007页,2011年·doi:10.1016/j.asoc.2010.01.021
[26] 蔡振堂、周振华、刘振康,“利用混合田口遗传算法优化设计数字IIR滤波器”,《IEEE工业电子学报》,第53卷,第3期,第867-879页,2006年·doi:10.1109/TIE.2006.874280
[27] K.S.Tang、K.F.Man、S.Kwong和Z.F.Liu,“使用分层遗传算法设计和优化IIR滤波器结构”,IEEE工业电子学报,第45卷,第3期,第481-487页,1998年·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41.679006
[28] P.D.Karamalis、A.G.Kanatas和P.Constantinou,“用于优化移动无线信道特征化设备中使用的天线阵列的遗传算法”,IEEE仪器与测量学报,第58卷,第8期,第2475-2487页,2009年·doi:10.10109/TIM.2009.2014615
[29] S.-T.Pan和C.C.Lai,“使用混合学习算法通过神经网络识别混沌系统”,《混沌、孤子和分形》,第37卷,第1期,第233-244页,2008年·doi:10.1016/j.chaos.2006.08.037
[30] M.Haseyama和D.Matsuura,“带遗传算法的滤波系数量化方法,包括模拟退火”,《IEEE信号处理快报》,第13卷,第4期,第189-192页,2006年·doi:10.1109/LSP.2005.863695
[31] Q.Zhao和Y.Tadokoro,“二次幂系数FIR滤波器的简单设计”,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第35卷,第5期,第566-570页,1988年·doi:10.1109/31.1785
[32] K.Y.Khoo、A.Kwentus和A.N.Willson,“使用CSD系数的可编程FIR数字滤波器”,IEEE固态电路杂志,第31卷,第6期,第869-8741996页·doi:10.1109/4.509877
[33] H.R.Lee、C.W.Jen和C.M.Liu,“可编程FIR滤波器的新型硬件高效架构”,IEEE电路与系统学报II,第43卷,第9期,第637-6441996页·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82.536760
[34] I.C.Park和H.J.Kang,“基于生成所有最小有符号数字表示的算法的数字滤波器合成”,《IEEE集成电路和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汇刊》,第21卷,第12期,第1525-1529页,2002年·doi:10.1109/TCAD.2002.804374
[35] W.D.John,《应用复变量》,麦克米伦出版社,美国纽约州纽约市,1967年。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