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闭人群中的广义线性模型和捕获再捕获方法:优点和缺点。 (英语) Zbl 1453.62601号

摘要:流行病学家使用捕获-再捕获方法,通过不完整和重叠的病例列表估计隐藏人群的规模。这些模型既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离散的,我们想要获得定量评估的特定人群可以假设是封闭的或开放的。这里我们特别考虑封闭种群的离散时间模型。由于广义线性模型允许同时处理源之间的两种形式的依赖性,而不是由于协变量效应而观察到的异质性,因此使用广义线性模型来处理该问题。具体来说,我们分析了多项式条件Logistic模型的优缺点,并与相应的贝叶斯方法进行了比较。根据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得出的估计似乎足够可靠。

MSC公司:

62J12型 广义线性模型(逻辑模型)
92天30分 流行病学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D.D.ABENI,G.BRANCATO,C.A.PERUCCI(1994),《捕获-再捕获以估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感染人群的规模》,“流行病学”,5,第410-414页。
[2] J.M.ALHO(1990),捕获-再捕获模型中的Logistic回归,“生物计量学”,46,第623-635页·Zbl 0709.62100号
[3] G.BAKER STUART(1994),多项式-泊松变换,“统计学家”,第43页,第495-504页。
[4] F.BARTOLUCCI,A.FORCINA(2006年)。具有连续协变量的捕获-再捕获数据的一类潜在边际模型,《美国统计协会杂志》,第101期,第786-794页·Zbl 1119.62372号
[5] D.BOHNING,B.SUPPAWATTANABODEE,W.KUSOLVISITKUL,C.VIWATWONGKASEM(2004),《2001年曼谷吸毒人数估算:使用列表中重复条目的捕获-捕获方法》,《欧洲流行病学杂志》,第19期,第1075-1083页。
[6] M.T.BRUGAL、A.DOMINGO-SALVANY、A.MAGUIRE、J.A.CAYLA、J.R.VILLALBI、R.HARTNOLL(1999年),估计巴塞罗那阿片类药物成瘾流行率的小范围分析,《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杂志》,53,488-494。
[7] K.P.BURNHAM,D.R.ANDERSON(2004),多模型推理。在模型选择中理解AIC e BIC,“社会学方法和研究”,第33页,第261-304页。
[8] M.C.BUSTER、G.H.VAN BRUSSEL、W.VAN DEN BRINK(2001年),《通过捕获再捕获估算阿姆斯特丹阿片剂使用者数量:病例定义的重要性》,《欧洲流行病学杂志》,第17期,第935-942页。
[9] A.CHAO(2001),《封闭捕获-捕获模型概述》,《农业、生物和环境统计杂志》,第6期,第158-175页。
[10] 陈振林,郭立群(2001),关于随机效应多项式Logit模型估计的注记,《美国统计学家》,第55期,第89-95页。
[11] R.M.CORMACK(1989),捕获-捕获的对数线性模型,“生物统计学”,第45页,第395-413页·Zbl 0707.62244号
[12] A.DAVIES、R.CORMACK和A.RICHARDSON(1999)。苏格兰爱丁堡市注射毒品使用者的估计以及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人数,《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第28期,第117-121页。
[13] S.FIENBERG(1972),封闭人口和不完整2k列联表的多重再捕获普查,“生物特征”,59,第591-603页·Zbl 0255.62048号
[14] M.FRISCHER,M.BLOOR,A.FINLAY,D.GOLDBERG,S.GREEN,S.HAW,N.MCKEGANEY,S.PLATT(1991),估算城市人口注射毒品流行率的新方法:来自苏格兰城市的结果,《国际流行病学杂志》,20,第997-1000页。
[15] M.FRISCHER、M.HICKMAN、L.KRAUS、F.MARIANI、L.WIESSING(2001年),《评估英国问题药物滥用流行率的不同方法比较》,《成瘾》,96,第1465-1476页。
[16] A.E.GELFAND和S.K.GHOSH(1998),模型选择:最小后验预测损失方法,“生物统计学”,85,第1-11页·Zbl 0904.62036号
[17] I.GEMMELL,T.MILLAR,G.HAY(2004),分层分析中问题药物使用的捕获-再捕获估计和基于模拟的置信区间的使用,《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杂志》,58,第758-765页。
[18] S.K.GHOSH,J.L.NORRIS(2004),贝叶斯捕获-捕获分析和考虑异质性和行为效应的模型选择,NCSU统计研究所,Mimeo系列2562,第1-27页。
[19] G.HAY,N.MCKEGANEY(1996),《估算苏格兰邓迪的药物滥用流行率:捕获-再捕获方法的应用》,《流行病学与社区健康杂志》,第50期,第469-472页。
[20] G.HAY(2000年),《苏格兰东北部城市和非城市环境中药物滥用的捕获-再捕获估计》,“吸毒”,第95页,第1795-1803页。
[21] W.D.HALL、J.E.ROSS、M.T.LYNSKEY、M.G.LAW、L.J.DEGENHARDT(2000年),澳大利亚有多少依赖性海洛因使用者?《澳大利亚医学杂志》,173,第528-531页。
[22] M.HICKMAN,S.COX,J HARVEY,S.HOWES,M.FARRELL,M.FRISCHER,G.STIMSON,C.TAYLOR,K.TILLING(1999),《估算伦敦市中心问题药物使用的流行率:三项捕获-再捕获研究的讨论》,《成瘾》,94,pp.1653-1662。
[23] M.HICKMAN、V.HIGGINS、V.HOPE、M.BELLIS、K.TILLING、A.WALKER(2004),《布赖顿、利物浦和伦敦注射毒品使用:公共卫生指标流行率和覆盖率的最佳估计》,《流行病学与社区卫生杂志》,58,第766-771页。
[24] V.D.HOPE、M.HICKMAN、K.TILLING(2005年)。捕获快克可卡因的使用:使用捕获-再捕获协变量估计伦敦快克可卡因使用的流行率。“上瘾”,第11页,第1701-1708页。
[25] R.M.HUGGINS(1989),《关于捕获实验的统计分析》,“Biometrika”,76,第133-140页·Zbl 0664.62115号
[26] W.H.HWANG和R.M.HUGGINS(2005),《异质性对使用捕获再捕获数据估计种群规模的影响的检验》,“生物特征”,92,第229-233页·兹比尔1068.62111
[27] 国际疾病监测和预测工作组(1995a),捕获再捕获和多记录系统估计1:历史和理论发展。《美国流行病学杂志》,第142页,第1047-1058页。
[28] 国际疾病监测和预测工作组(1995b),捕获再捕获和多记录系统估计2:应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142,第1059-1068页。
[29] J.NORRIS和K.POLLOCK(1996),《包括多重捕获研究中估算方差的模型不确定性》,《环境与生态统计》,第3期,第235-244页。
[30] L.PLAT、M.HICKMAN、T.RHODES、L.MIKHAILOVA、V.KARAVASHKIN、A.VLASOV、K.TILLING、V.HOPE、,
[31] M.KHUTORKSOY,A.RENTON(2004),《俄罗斯城市注射毒品使用的流行率:对减少伤害和覆盖的影响》,“吸毒”,第99页,第1430-1438页。
[32] S.PLEDGER(2000),使用混合物的封闭捕获-再捕获模型的统一最大似然估计,“生物计量学”,56,443-450·Zbl 1060.62652号
[33] K.H.POLLOCK、J.E.HINES和J.D.NICHOLS(1984),捕获-再捕获和移除实验中辅助变量的使用,“生物计量学”,第40页,第329-340页·Zbl 0556.62084号
[34] K.H.POLLOCK(2002),《捕获-再捕获建模中辅助变量的使用:概述》,《应用统计学杂志》,第29期,第85-102页·Zbl 1346.62152号
[35] J.RAZZAK和S.LUBY(1998年),《通过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巴基斯坦卡拉奇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伤亡》,《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第27期,第866-870页。
[36] M.JOHN ROBERTS JR,DEVON D.BREWER(2006),用简单的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温哥华妓女男性嫖客的流行率,《皇家统计学会杂志:a辑》,169,第745-756页。
[37] C.SCHWARZ和G.SEBER(1999),《动物丰度估算综述III》,《统计科学》,第14期,第427-456页。
[38] D.SPIEGELHALTER、A.THOMAS、N.BEST和D.LUNN(2001),《WinBUGS用户手册》1.4版,英国剑桥市MRC生物统计学部门。http://www.mrc-bsu.cam.ac.uk/bugs
[39] K.TILLING,J.STERNE(1999),包括协变量效应的捕获-再捕获模型,《美国流行病学杂志》,49,第392-400页。
[40] K.TILLING,J.STERNE(2001),使用捕获-再捕获模型(包括协变量)估计中风发病率,《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第30期,第1351-1359页。
[41] E.ZWANE,P.VAN DER HEIJDEN(2003),在具有连续协变量的捕获-再捕获模型中实现参数引导,《统计与概率快报》,第65期,第121-125页·Zbl 1048.62034号
[42] E.ZWANE,P.VAN DER HEIJDEN(2005),在存在连续协变量的情况下使用多系统估计器进行人口估计,“统计建模”,第5期,第39-52页·Zbl 1070.62113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