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辐射热力学的最新进展——辐射(火用)、光子有效温度和光子熵常数。 (英语) Zbl 1144.80308号

综述了光谱辐射能热力学性质在辐射热力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表征光子能量质量的光子有效温度(T_{lambda})。(T_{lambda})和波长(lambda\)之间的关系为(λT_{lampda}=c{3}=5.33016乘以10^{-3}m\cdot K)。光子的熵常数为(s{lambda}=3.72680乘以10^{-23}J/K)。利用(T_{lambda})和(s{lambda)讨论了光谱黑体辐射、平衡腔辐射、开放系统辐射通量的火用、熵和焓,以及光子气体状态转换过程中的熵变化。通过对光谱辐射的火用分析,证明了光合作用可用光谱辐射能的火用效率高于光能。还讨论了辐射能转换器中不可逆损失火用的计算方法。

MSC公司:

80A20型 传热传质、热流(MSC2010)
78A40型 光学和电磁理论中的波和辐射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普朗克M.热辐射理论。费城:布莱克斯顿,1914年
[2] 王川。辐射能热力学性质的研究。中国社会工程热力学,1994。94–101
[3] 未稀释热辐射的Petela R.(火用)。Sol Energy,2003,74(6):469–488·doi:10.1016/S0038-092X(03)00226-3
[4] 完美灰体的辐射(火用)。Zesz Nauk Pol Sl,1961年,5:33–45
[5] Petera R.热辐射的火用。《传热杂志》,1964年,2:187–192
[6] 扳手D C.热力学简介。伦敦:学术出版社,1964年
[7] Jeter S M.利用直接太阳辐射的最大转换效率。Sol Energ,1981,26(3):231–236·doi:10.1016/0038-092X(81)90207-3
[8] Brittin W,Gamow G.负熵与光合作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1961年,47:724–727·doi:10.1073/pnas.47.5.724
[9] 薛定谔E。什么是生命?活细胞的物理方面。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
[10] Jennings R C、Engelmann E、Garlaschi F等,《光合作用与负熵产生》。BBA-生物能源学,2005,1709(3):251–255·doi:10.1016/j.bbabio.2005.08.004
[11] Bejan A.高级工程热力学。纽约:J Wiley&Sons出版社,1988年
[12] Duysens L N M。光合作用中光的路径。布鲁克海文交响乐团,1958年11月18日至25日
[13] Knox R S.光合作用效率和激发传递与捕获。In:光合作用的主要过程。阿姆斯特丹:爱思唯尔出版社,1977年。55–97
[14] 梅塞纳·G,韦斯特霍夫·H·V。光吸收的非平衡热力学。《物理学报A:数学遗传学》,1999年,32:301–311·兹比尔0955.82026 ·doi:10.1088/0305-4470/32/2/006
[15] 梅塞纳·G、韦斯特霍夫·H·V、索姆森·O。关于“光吸收的非平衡热力学”评论的回复。《物理学报A:数学遗传学》,2000年,33:1301–1303·doi:10.1088/0305-4470/33/6/402
[16] Juretic D,Zupanovic P.不可逆电荷转移步骤中最大熵产生的光合作用模型。计算机生物化学,2003,27:541–553·Zbl 1035.92014年 ·doi:10.1016/j.compbiochem.2003.09.001
[17] 张建中,张晓霞,蒋素海。光合作用的简单热力学分析。In:第11届年度工程温差和能源利用程序:中国社会工程温差,北京,2005年。39–42
[18] Andrews D L.评论“光吸收的非平衡热力学”。《物理学报A:数学遗传学》,2000年,33:1297–1299·doi:10.1088/0305-4470/33/6/401
[19] Engelmann E C M,Zuccheli G,Garlaschi F M等。外部天线复合物对大麦类囊体光系统中光化学捕获速率的影响II。《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学报》,2005年,1706:276–286·doi:10.1016/j.babio.2004.11.009
[20] Vassiliev S,Lee C I,Brudvig G W等。基于结构的聚囊藻组氨酸标记的光系统II核心复合物中激发态转移和捕获的动力学建模。生物化学,2002,41:12236–12243·doi:10.1021/bi0262597
[21] Chen Z S,Mo S P。单色黑体辐射的有效温度和火用。自然科学进展,2007,17(10):1250–1254
[22] Kirwan J A D.本征光子熵?光明的黑暗面。国际工程科学杂志,2004,42:725–734·doi:10.1016/j.ijengsci.2003.09.005
[23] 关于普朗克辐射的热力学。《美国物理学杂志》,1986年,54:754–755·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9/1.14475
[24] Zimmermann H W.粒子熵和熵量子II。光子气体。Zeitschrift fur physicalische Chemie,2000,214(3):347–358·doi:10.1524/zpch.2000.214.3.347
[25] Shockley W,Queisser H J.p-n结太阳能电池效率的详细平衡极限。应用物理学杂志,1961,32(3):510–519·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63/1.1736034
[26] Hill R,Rich P R。自然光合过程的物理解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983,80:978–982·doi:10.1073/pnas.80.4.978
[27] Chen Z S,Mo S P。辐射热力学中光子和光子气体的熵。《工程热力学杂志》,2007,28(2):193-195
[28] Vigier J P.由相关线性Klein-Gordon和Schrödinger方程的相应解“引导”(控制)的三维(波和电磁)孤子描述的相对论非线性德布罗意波的显式数学构造。Found Phys,1991,21:125–148·doi:10.1007/BF01889529
[29] 基德·R、阿迪尼·J、安东·A。现代光子的进化。《美国物理学杂志》,1989年,57:27–35·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9/115862
[30] Williams P E.机械熵及其含义。熵,2001,3:76–115·doi:10.3390/e3030076
[31] 伊藤E,小松T,铃木H。视觉色素系统中光吸收产生的熵。生物化学,1998,74:59–70·doi:10.1016/S0301-4622(98)00165-3
[32] 苏春生,谭丽珠,刘国英,高级工程热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3] Shanks D.黑体辐射的单色近似。《美国物理学杂志》,1956年,24:244–246·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9/1.1934200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