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滞线性系统的(mathcal H}{infty})控制设计:基于有理传递函数的方法。 (英语) Zbl 1292.93055号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给出时滞线性系统({mathcal H}_infty)控制综合的新结果。我们将有限阶LTI系统(称为比较系统)的使用扩展到分析和设计。与迄今为止文献中可用的其他控制设计方法的共同特征不同,本文提出的方法使用基于理论产生的Riccati方程的经典数值例程处理时滞系统控制设计。
该算法简单、高效、易于实现。解决并讨论了一些说明状态和输出反馈设计的示例,以证明理论结果的最相关特征。此外,还介绍了一个三自由度网络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

MSC公司:

93B36型 \(H^\infty\)-控制
93二氧化碳 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系统
93B52号 反馈控制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Boukas,E.-K。;Liu,Z.-K.,确定性和随机时滞系统,控制工程,(2002),Birkhäuser:Birkháuser Boston·Zbl 1056.93001号
[2] 伯德·R·H。;Schnabel,R.B.,零空间基的连续性和约束优化,数学程序,35,1,32-41(1986)·兹比尔0598.90072
[3] Choi,H.H。;Chungs,M.J.,状态时滞线性系统基于观测器的控制器设计,Automatica,32,7,1073-1075(1995)·Zbl 0850.93215号
[4] 科拉内里,P。;Geromel,J.C。;Locatelli,A.,控制理论与设计:右侧2 −\(R_∞)观点(1997),学术出版社:英国伦敦学术出版社
[5] de Oliveira,M.C。;Geromel,J.C.,线性时滞系统非有理控制器的综合,Automatica,40,2,171-188(2004)·Zbl 1034.93035号
[6] de Oliveira,M.C。;Souza,F.O。;Palhares,R.M.,《使用有理系统评估时滞系统的稳定性》,(第47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论文集,坎昆。第47届EEE决策与控制大会论文集,墨西哥坎昆(2008年12月9日至11日)),4012-4017
[7] 弗里德曼,E。;Shaked,U.,时滞系统的新有界实引理表示及其应用,IEEE Trans-Autom Control,46,12,1973-1979(2001)·兹比尔1006.93055
[8] 弗里德曼,E。;Shaked,U.,线性时滞系统(_∞)控制的广义系统方法,IEEE Trans-Autom control,47,2,253-270(2002)·Zbl 1364.93209号
[9] Ge,J.-H。;P.M.弗兰克。;Lin,C.-F.,状态时滞系统的输出反馈(_∞)控制,国际J控制,64,1,1-7(1996)·Zbl 0853.93043号
[10] 顾克。;Kharitonov,V.L。;Chen,J.,《时滞系统的稳定性》,控制工程(2003),Birkhäuser:Birkháuser Boston·Zbl 1039.34067号
[11] 赫斯帕尼亚,J.P。;Naghshtabrizi,P。;Xu,Y.,网络控制系统最新结果调查,Proc IEEE,95,1,138-162(2007)
[12] Korogui,R.H。;Fioravanti,A.R。;Geromel,J.C.,《基于有理传递函数的时滞线性系统(_∞)滤波器设计方法》,IEEE Trans-Signal Process,59,3,979-988(2011)·Zbl 1391.93084号
[13] Lee,J.H。;Kim,W。;Kwon,W.H.,状态延迟系统的无记忆控制器,IEEE Trans Autom Control,39,1,159-162(1994)·Zbl 0796.93026号
[14] Niculescu,S.I.,时滞系统具有(α)-稳定性约束的(_∞)无记忆控制:LMI方法,IEEE Trans-Autom control,43,5,739-748(1998)·Zbl 0911.93031号
[15] 尼古列斯库,S.I。;Gu,K.,时间延迟系统的进展,Springer(2004)·Zbl 1051.34002号
[16] Olgac,N。;Sipahi,R.,时滞线性时不变(LTI)系统稳定性分析的精确方法,IEEE Trans-Autom Control,47,5,793-797(2002)·Zbl 1364.93576号
[17] 夸瑟。三自由度悬停系统。www.quanser.com;Quanser公司。三自由度悬停系统。网址:www.quanser.com
[18] Rekasius,Z.V.,《时滞系统的稳定性测试》,(联合自动控制会议(1980年)会议记录),论文编号:TP9-A·Zbl 0584.93053号
[19] Richard,J.-P.,《时滞系统:一些最新进展和开放问题的综述》,Automatica,39,10,1667-1694(2003)·Zbl 1145.93302号
[20] O.Roesch。;Roth,H。;Niculescu,S.-I.,《通信网络上机电系统的远程控制》。程序。IEEE Inter,(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会议,尼亚加拉瀑布城。机电一体化与自动化会议,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城(2005年7月)),1648-1653
[21] 沈巨川。;Chen,B.-S。;Kung,F.-C.,不确定动态时滞系统的无记忆镇定:Riccati方程方法,IEEE Trans-Autom Control,36,5,638-640(1991)
[22] Sipahi,R。;Olgac,N.,《LTI时滞系统虚拟特征根的求解方法比较》,(IFAC世界大会论文集。IFAC世界会议论文集,捷克共和国布拉格(2005))
[23] 张杰。;Knospe,C.R。;Tsiotras,P.,具有时不变时滞的线性系统分析的新结果,国际鲁棒非线性控制杂志,13,12,1149-1175(2003)·Zbl 1033.93032号
[24] 张,L。;史,Y。;陈,T。;Huang,B.,一种稳定随机延迟网络控制系统的新方法,IEEE Trans-Autom control,50,8,1177-1181(2005)·Zbl 1365.93421号
[25] 张伟;Branicky,M.S。;Phillips,S.M.,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IEEE控制系统杂志,84-99(2001)
[26] 周,K。;Doyle,J.C.,《鲁棒控制要点》(1998),普伦蒂斯·霍尔:新泽西州普伦蒂斯霍尔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