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扰动系统的抗扰动逆最优控制。 (英语) Zbl 1531.93272号

摘要:逆最优控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用于解决受控系统中出现的各种最优问题。然而,当系统存在扰动时,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最优问题。在本文中,我们针对一类具有任何干扰、匹配或不匹配的高维链式结构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抗干扰逆最优控制器设计。首先,利用扰动观测器对系统中的扰动进行估计。然后,利用反推方法,将扰动估计纳入虚拟控制律中,从而得到控制Lyapunov函数(CLF)。最后,通过使用获得的CLF函数开发逆最优控制方法,设计了复合控制器。我们用严格的证明对抗干扰控制器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在输出收敛的同时使最优指标最小化。此外,对DC-DC降压变换器的实际应用进行了仿真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复合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性能,能够在有干扰的情况下稳定系统。
{©2021 John Wiley&Sons有限公司}

MSC公司:

93C73号 控制/观测系统中的扰动
93天30分 李亚普诺夫函数和存储函数
93B53号 观察员
49号45 最优控制中的逆问题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穆尔JB安德森B。线性最优控制。普伦蒂斯·霍尔;1971. ·Zbl 0321.49001号
[2] 张赫、魏强、罗毅。通过贪婪HDP迭代算法,针对一类离散非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无限时间最优跟踪控制方案。IEEE Trans-Syst Man,Cybern B.2008;38(4):937‐942.
[3] 贝恩克。确定性流行病的最优控制。Optim Control应用方法。2010;21(6):269‐285. ·Zbl 1069.92518号
[4] 安德烈VS,IanRP。线性系统的分散输出反馈最优镇定。IEEE Trans Autom控制。1998;43(2):292‐294. ·Zbl 0905.93002号
[5] WuHN、LiMM、GuoL。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有限时域近似最优保性能控制及其在火星进入制导中的应用。IEEE Trans Neural Netw学习系统。2015;26(7):1456‐1467.
[6] PangB、JiangZP。线性周期系统的自适应最优控制:一种非策略值迭代方法。IEEE Trans Autom控制。2021;66(2):888‐894. ·Zbl 07320212号
[7] XueW、KolaricP、FanJ、LianB、ChaiT、LewisFL。基于逆最优控制的跟踪控制中的逆强化学习。IEEE Trans Cybern公司。2021;1‐12. https://doi.org/10.109/tcyb.2021.3062856 ·doi:10.1109/tcyb.2021.3062856
[8] WeiQ、LiuD、YangX。非仿射离散非线性系统的无限时域自学习最优控制。IEEE Trans Neural Netw学习系统。2015;26(4):866‐879.
[9] 杜克德。进化系统的逆最优增益分配控制及其在海洋立管边界控制中的应用。自动化。2019;106:242‐256. ·Zbl 1429.93161号
[10] KrsticM,DengH。非线性不确定系统的镇定。施普林格;1998. ·Zbl 0906.93001号
[11] 帕纳吉奥蒂斯特·克里斯蒂姆。刚性航天器的逆最优镇定。IEEE Trans Autom控制。1999;44(5):1042‐1049. ·Zbl 1136.93424号
[12] KrsticM,LiZ‐H。输入-状态稳定非线性控制器的逆优化设计。IEEE Trans Autom控制。1998;43(3):336‐350. ·Zbl 0910.93064号
[13] MaH、ChenM、WuQ。带干扰的无人机逆最优控制。Optim Control应用方法。2019;40(1):152‐171. ·Zbl 1411.49019号
[14] LiY、MinX、TongS。不确定非线性系统基于观测器的模糊自适应逆最优输出反馈控制。IEEE Trans Fuzzy系统。2021;29(6):1484‐1495.
[15] Elvira‐CejaSSanchezE。N.随机非线性系统轨迹跟踪的离散时间逆最优控制。第52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记录;2013:2483‐2487.
[16] Zhang H、Feng T、Yang G、Liang H。有向图上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协同最优控制:一种逆最优方法。IEEE Trans Cybern公司。2015;45(7):1315‐1326.
[17] 卡奇德。由Lévy过程驱动的随机系统的逆最优控制。自动化。2019;107:39‐550. ·Zbl 1429.93417号
[18] LiS、YangJ、ChenW‐H、ChenX。基于扰动观测器的控制:方法和应用。CRC出版社。;2014
[19] YangJ、LiS、YuX。通过扰动观测器实现不匹配不确定性系统的滑模控制。IEEE Trans Ind Electron公司。2013;60(1):160‐169.
[20] UtkinV公司。具有滑动模态的变结构系统。IEEE Trans Autom控制。1977;22(2):212‐222. ·Zbl 0382.93036号
[21] YuX、Zhihong M。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快速终端滑模控制设计。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2009;49(2):261‐264. ·Zbl 1368.93213号
[22] 莫拉里姆·加西亚。内部模型控制:统一审查和一些新结果。工业工程化学工艺设计开发1982;21:308‐323.
[23] YinC、XuJ‐X、HouZ。一种基于高阶内模的迭代学习控制方案,用于具有时变参数的非线性系统。IEEE Trans Autom控制。2010;55(11):2665‐2670. ·Zbl 1368.93634号
[24] 周Z、林斯、张刚、张伟。非平方多变量时滞系统的内模结构块反向解耦控制。IFAC‐2017年在线论文;50(1):3617‐3622.
[25] 高波、洪杰、昆士兰、于斯、陈赫。具有时变干扰抑制功能的输出调节器:离合器打滑控制的实验验证。IEEE变速器控制系统技术。2020;28(3):1158‐1167.
[26] 汉江。从PID到自抗扰控制。IEEE Trans Ind Electron公司。2009;56(3):900‐906.
[27] OhishiK、NakaoM、OhnishiK、MiyachiK。用于负载不敏感位置伺服系统的微处理器控制直流电机。IEEE Trans Ind Electron公司。1987;即34(1):44‐49。
[28] 刘菲、李毅、曹毅、谢杰、吴明。互联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的双层自抗扰控制器设计。IEEE输电系统。2016;31(4):3320‐3321.
[29] LiJ、QiX、XiaY、GaoZ。基于非线性自抗扰控制器的控制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及其在球梁问题中的应用。美国控制会议记录;2016:4725‐4730.
[30] XiaY、PuF、LiS、GaoY。基于自抗扰控制器和微分平坦度的自主陆地车辆横向路径跟踪控制。IEEE Trans Ind Electron公司。2016;63(5):3091‐3099.
[31] YangJ、WuB、LiS、YuX。具有非匹配电路参数扰动的DC-DC降压变换器DOBC方法的设计和定性鲁棒性分析。IEEE Trans Circuit Syst I.2017;63:551‐560.
[32] ChenW‐H、YangJ、GuoL、LiS。基于扰动观测器的控制和相关方法概述。IEEE Trans Ind Electron公司。2016;63(2):1083‐1095.
[33] 张C、YanY、WenC、YangJ、YuH。具有不匹配扰动的非线性系统的非光滑复合控制设计框架:算法和实验测试。IEEE Trans Ind Electron公司。2018;65(11):8828‐8839.
[34] MaJ、ParkJH、XuS、CuiG、YangZ。具有未知输入量化和失配扰动的非线性系统的基于指令滤波器的自适应跟踪控制。应用数学计算。2020;377:125161. ·Zbl 1508.93173号
[35] LiuY,Yang G‐H。具有不匹配干扰的多智能体系统的固定时间容错一致性控制。神经计算。2019;366:154‐160.
[36] SunH、LiS、YangJ、ZhengW‐X。具有不匹配非均匀扰动的严格反馈非线性系统的全局输出调节。国际J鲁棒非线性控制。2015;25(1):2631‐2645. ·Zbl 1328.93120号
[37] SepulchreR,JankovićM,KokotovićPV。构造非线性控制。Springer‐Verlag;1997. ·Zbl 1067.93500号
[38] 安德森·莫伊兰。非线性调节器理论和逆最优控制问题。IEEE Trans Autom控制。1973;18(5):460‐465. ·Zbl 0283.49007号
[39] 孙海滨、郭雷。具有非匹配干扰的MIMO非线性系统的输出调节控制及其在BTT导弹中的应用。第十一届世界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综述;2014:1130‐1136.
[40] WangZ,LiS,WangJ,LiQ.基于两个GPI观测器的扰动降压变换器鲁棒控制。控制工程实践。2017;66:13‐22.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