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可信度。 (英语) 兹比尔1499.28024

摘要:在本文中,我们引入了可信度的概念,并展示了它的一些基本性质。在这个框架中,我们给出了可信度映射的几个结果。我们的结果推广了Lee的可信度度量的概念。

MSC公司:

28E10型 模糊测度理论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D.Dubois,H.Prade,《信息融合过程中聚合操作的使用》,《模糊集与系统》142(2004)143-161·Zbl 1091.68107号
[2] M.Grabish,J-L.Marichal,R.Mesiar,E.Pap,《聚合函数》,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2009年·Zbl 1196.00002号
[3] 胡炳清,叶伟川,黄海文,可信度测度的模糊积分,模糊信息工程4(2010)389-397·Zbl 1255.28004号
[4] E.P.Klement、R.Mesiar、E.Pap,《三角规范》,Kluwer学术出版社,多德雷赫特,2000年·Zbl 0972.0302号
[5] G.J.Klir,B.Yuan,《模糊集与模糊逻辑,理论与应用》,新泽西州普伦蒂斯·霍尔,1995年·Zbl 0915.03001号
[6] B.Liu,Y.K.Liu,模糊变量的期望值和模糊期望值模型,IEEE模糊系统汇刊10(2002)445-450。
[7] X.Li,B.Liu,可信度测度的充要条件,《国际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基于知识的系统杂志》14(2006)527-535·Zbl 1113.28014号
[8] X.Li,B.Liu,混合逻辑和不确定逻辑,《不确定系统杂志》3(2009)83-94。
[9] 刘斌,《可信度理论综述》,《模糊优化与决策》5(2006)387-408·Zbl 1133.90426号
[10] B.Liu,《不确定性理论》,第二版,Springer-Verlag出版社,柏林,2007年·Zbl 1141.28001号
[11] B.Liu,模糊过程、混合过程和不确定过程,《不确定系统杂志》2(2008)3-16。
[12] R.R.Yager,A.Rybalov,《非范数聚合算子,模糊集与系统》(1996)111-120·兹比尔0871.04007
[13] Z.Wang,G.J.Klir,《模糊测度理论》,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LLC,纽约,1992年·Zbl 0812.28010号
[14] L.Zadeh,作为可能性理论基础的模糊集,模糊集与系统1(1978)3-28·Zbl 0377.04002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它的项目与zbMATH标识符启发式匹配,并且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