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糊控制在50年后开始。 (英语) Zbl 1368.93320号

小结:2015年,我们庆祝模糊集50周年,十年前,FSS回顾了其在模糊控制中应用的主要里程碑[A.萨拉等人,同上,156,第33432-444号(2005年;Zbl 1082.93030号)]. 十年是同时进行长时间和短时间思考的内在动力研究。本文为这50年来提出的模糊集考虑了这两种思想。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模糊控制的历史:从基于人类推理的无模型设计到通过一些里程碑的准LPV(线性参数变化)基于模型的控制设计,以及关键应用。第二部分展示了我们的成就,以及自第一个40年里程碑以来取得的进步。最后一部分是讨论和未来可能的研究课题。

MSC公司:

93立方厘米 模糊控制/观测系统
93-03 系统和控制理论的历史
01A60型 20世纪数学史
01A61号 21世纪数学史

软件:

塞杜米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链接

参考文献:

[1] 萨拉,A。;Guerra,T。;Babuška,R.,《模糊系统和控制的观点》,模糊集系统。,156, 3, 432-444 (2005) ·Zbl 1082.93030号
[2] Zadeh,L.,《我的生活和工作——回顾》,Appl。计算。数学。,4-9 (2011) ·Zbl 1208.01040号
[3] Kosko,B.,《模糊思维:模糊逻辑的新科学》(1993),Hyperion:Hyperion纽约
[4] 阿布拉莫维奇,D.Y。;Bushnell,L.G.,《模糊与传统控制辩论报告》,IEEE控制系统。Mag.,19,3,88-91(1999)
[5] 洛杉矶扎德,是否需要模糊逻辑?,信息科学。,178, 13, 2751-2779 (2008) ·Zbl 1148.68047号
[6] Mamdani,E.H。;《用模糊逻辑控制器进行语言综合的实验》,国际期刊Man-Mach。螺柱,7,1,1-13(1975)·Zbl 0301.68076号
[7] 普罗西克,T.J。;Mamdani,E.H.,语言自组织过程控制器,Automatica,15,1,15-30(1979)·Zbl 0393.68082号
[8] 奥斯特罗姆,K.J。;安东·J·J。;奥泽恩,K.-E.,专家控制,自动化,22,3,277-286(1986)·Zbl 0589.93037号
[9] Holmblad,L。;Ostergaard,J.,《通过模糊逻辑控制水泥窑》(Gupta,M.;Sanchez,E.,《模糊信息和决策过程》(1982),北荷兰:北荷兰阿姆斯特丹),389-399
[10] Yasonbou,S。;Miyamoto,S.,预测模糊控制的自动列车运行系统,(模糊控制的工业应用,第1卷(1985)),1-18
[11] Munakata,T。;Jani,Y.,《模糊系统:概述》,Commun。ACM,37,3,68-76(1994)
[12] Sugeno,M。;平野,I。;Nakamura,S。;Kotsu,S.,《智能无人直升机的开发》,模糊系统,1995年。第四届IEEE模糊系统国际会议和第二届国际模糊工程研讨会的国际联席会议。模糊系统,1995年。第四届IEEE模糊系统国际会议和第二届国际模糊工程研讨会国际联席会议,IEEE Int.,vol.5,33-34(1995),IEEE
[13] Precup,R.-E.公司。;Hellendorn,H.,模糊控制工业应用调查,计算。印度,62,3,213-226(2011)
[14] 多伊尔,J.C。;格洛弗,K。;Khargonekar,P.P。;Francis,B.A.,标准h2和h控制问题的状态空间解决方案,IEEE Trans。自动。控制,34,8,831-847(1989)·Zbl 0698.93031号
[15] Babuska,R.,《控制的模糊建模》(1998),Kluwer学术出版社
[16] Abonyi,J。;巴布斯卡,R。;Szeifert,F.,用于识别Takagi-Sugeno模糊模型的改进Gath-Geva模糊聚类,IEEE Trans。系统。人类网络。,B部分,网络。,32, 5, 612-621 (2002)
[17] Takagi,T。;Sugeno,M.,系统的模糊识别及其在建模和控制中的应用,IEEE Trans。系统。人类网络。,15, 1, 116-132 (1985) ·兹比尔0576.93021
[18] Scherer,C.W.,Lpv控制和全块乘法器,Automatica,37,3,361-375(2001)·Zbl 0982.93060号
[19] Shamma,J。;Athans,M.,《增益调度:潜在危险和可能的补救措施》,IEEE控制系统。,12, 3, 101-107 (1992)
[20] 田中,K。;Sugeno,M.,使用Lyapunov直接方法进行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北美模糊信息社会年会论文集,北美模糊信息协会年会论文集中,NAFIPS'90,多伦多(1990)),133-136
[21] 田中,K。;Sugeno,M.,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模糊集系统。,45135-156(1992年)·Zbl 0758.93042号
[22] 田中,K。;Wang,H.O.,《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2001),John Wiley&Sons:美国纽约John Willey&Sons出版社
[23] Kosko,B.,作为通用逼近器的模糊系统,IEEE Trans。计算。,43, 11, 1329-1333 (1994) ·Zbl 1057.68664号
[24] 卡斯特罗,J.L。;Delgado,M.,带去模糊化的模糊系统是通用逼近器,IEEE Trans。系统。人类网络。,B部分,网络。,26, 1, 149-152 (1996)
[25] 哈斯蒂,T。;Tibshirani,R。;Friedman,J.,《统计学习的要素》(2009),施普林格出版社·Zbl 1273.62005年
[26] 斯科格斯塔德,S。;Postlethwaite,I.,《多变量反馈控制:分析与设计》(1996),威利出版社,威利纽约·Zbl 0842.93024号
[27] Tuan,H.D。;Apkarian,P。;Narikiyo,T。;Kanota,M.,《新模糊控制模型和动态输出反馈并行分布式补偿》,IEEE Trans。模糊系统。,12, 1, 13-21 (2004) ·Zbl 1331.93138号
[28] 斯隆·J·J·E。;Li,W.,应用非线性控制(1991),普伦蒂斯·霍尔:普伦蒂斯霍尔·恩格尔伍德克利夫斯,新泽西州·Zbl 0753.93036号
[29] Ray,K.S。;Majumder,D.D.,圆准则在与模糊逻辑控制器相关的线性SISO和MIMO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IEEE Trans。系统。人类网络。,14, 2, 345-349 (1984)
[30] Ray,K.S。;Ghosh,A.M。;Majumder,D.D.,L2-稳定性和与模糊逻辑控制器相关的SISO线性系统的相关设计概念,IEEE Trans。系统。人类网络。,14, 6, 932-939 (1984) ·Zbl 0559.93033号
[31] Ollero,A。;Aracil,J。;Garcia-Cerezo,A.,基于规则的模糊控制器的稳健设计,模糊集系统。,70249-273(1995年)
[32] 库斯塔,F。;Gordillo,F。;Aracil,J。;Ollero,A.,非线性多变量Takagi-Sugeno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IEEE Trans。模糊系统。,7, 5, 508-520 (1999)
[33] 博伊德,S。;El Ghaoui,L。;Feron,E。;Balakrishnan,V.,《系统和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矩阵不等式》(1994),SIAM:美国费城SIAM·Zbl 0816.93004号
[34] 王浩。;田中,K。;Griffin,M.,《非线性系统模糊建模和控制的分析框架:稳定性和设计问题》(《美国控制会议论文集》,第3卷(1995),IEEE),2272-2276
[35] 王,H.O。;田中,K。;Griffin,M.F.,《非线性系统的模糊控制方法:稳定性和设计问题》,IEEE Trans。模糊系统。,4, 1, 14-23 (1996)
[36] Sturm,J.F.,使用SeDuMi 1.02,一个用于对称锥优化的Matlab工具箱,Optim。方法软件。,11, 1-4, 625-653 (1999) ·Zbl 0973.90526号
[37] Johansson,M.,模糊系统的分段二次稳定性,IEEE Trans。模糊系统。,7, 713-722 (1999)
[38] Lam,H。;Leung,F。;Tam,P.,基于多点方法的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稳定和鲁棒模糊控制器,(第23届工业电子、控制和仪表国际会议,IECON 97,第1卷(1997),IEEE),354-359
[39] 盖拉,T.-M。;Perruquetti,W.,离散Takagi-Sugeno模糊模型的非二次镇定,(第十届IEEE模糊系统国际会议,2001年,第3卷(2001)),1271-1274
[40] 田中,K。;Hori,T.等人。;Wang,H.,模糊控制系统镇定的多重Lyapunov函数方法,IEEE Trans。模糊系统。,11, 4, 582-589 (2003)
[41] Guerra,T。;Vermeiren,L.,基于LMI的Takagi-Surgeon形式非线性系统的松弛非二次镇定条件,Automatica,10823-829(2004)·Zbl 1050.93048号
[42] Kruszewski,A。;Guerra,T.,离散Takagi-Sugeno模糊模型稳定化的新方法,(IEEE CDC/ECC.Proc.IEEE CDC/ECC,西班牙塞维利亚(2005))
[43] Tuan,H。;Apkarian,P。;Narikiyo,T.等人。;Yamamoto,Y.,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参数化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IEEE Trans。模糊系统。,9, 2, 324-332 (2001)
[44] 刘,X。;Zhang,Q.,基于模糊观测器的T-S模糊系统(H_∞)控制器设计的新方法(基于LMI),Automatica,39,9,1571-1582(2003)·Zbl 1029.93042号
[45] 曹义勇。;Frank,P.M.,通过模糊控制方法分析和综合非线性时滞系统,IEEE Trans。模糊系统。,8, 2, 200-211 (2000)
[46] Lee,K.R。;Kim,J.H.(金,J.H.)。;Jeung,F.T。;Park,H.B.,时变时滞不确定模糊动态系统的输出反馈鲁棒H控制,IEEE Trans。模糊系统。,8, 6, 657-664 (2000)
[47] 关,X.-P。;Chen,C.-L.,具有时间延迟的TS模糊系统的延迟相关保成本控制,IEEE Trans。模糊系统。,12, 2, 236-249 (2004) ·Zbl 1142.93363号
[48] 陈,B。;Liu,X.,时滞T-S模糊系统的时滞相关鲁棒控制,IEEE Trans。模糊系统。,13, 4, 544-556 (2005)
[49] Jeung,E.T。;Park,H.B.,《使用描述符表示的时滞TS模糊系统的时滞相关控制》,《国际控制杂志》。自动。系统。,2, 2, 182-188 (2004)
[50] Wang,L.-X.,《自适应模糊系统和控制:设计和稳定性分析》(1994年),普伦蒂斯·霍尔公司:普伦蒂斯霍尔公司,新泽西州恩格尔伍德克利夫斯
[51] Ordónez,R。;Passno,K.M.,稳定多输入多输出自适应模糊/神经控制,IEEE Trans。模糊系统。,7, 3, 345-353 (1999)
[52] Wang,L.-X.,非线性系统的稳定自适应模糊控制,IEEE Trans。模糊系统。,1, 2, 146-155 (1993)
[53] 李海霞。;Tong,S.,一类非线性MIMO系统的混合自适应模糊控制,IEEE Trans。模糊系统。,11, 1, 24-34 (2003)
[54] Farrell,J.A。;Polycarpou,M.M.,《基于自适应逼近的控制:统一神经、模糊和传统自适应逼近方法》,第48卷(2006),John Wiley&Sons
[55] 拉比奥德,S。;Boucherit,M.S。;Guerra,T.M.,一类MIMO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模糊集系统。,151, 1, 59-77 (2005) ·Zbl 1142.93365号
[56] 唐,S。;陈,B。;王毅,MIMO非线性系统的模糊自适应输出反馈控制,模糊集系统。,156,2285-299(2005年)·Zbl 1082.93032号
[57] Boulkroune,A。;Tadjine,M。;马萨诸塞州马萨诸塞州立大学。;Farza,M.,《如何为不确定仿射非线性系统设计基于观测器的模糊自适应控制器》,模糊集系统。,159, 8, 926-948 (2008) ·Zbl 1170.93335号
[58] 丁,B。;Sun,H。;Yang,P.,基于LMI的高木-圣野形式非线性系统松弛镇定条件的进一步研究,Automatica,42,3,503-508(2006)·Zbl 1123.93061号
[59] Ding,B.,离散Takagi-Sugeno系统通过非平行分布补偿律的齐次多项式非二次镇定,IEEE Trans。模糊系统。,18, 5, 994-1000 (2010)
[60] Lee博士。;Park,J.B。;Joo,Y.H.,离散时间Takagi-Sugeno模糊系统的扩展非二次稳定性和镇定条件的方法,Automatica,47,3,534-538(2011)·Zbl 1216.93071号
[61] Megretski,A.,从差分包含的集合理论分析中导出的积分二次约束,(第35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论文集,1996年,第3卷(1996)),2389-2394
[62] Kruszewski,A。;Guerra,T.,离散Takagi-Sugeno模糊模型稳定化的新方法,(第44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和2005年欧洲控制会议(2005)),3255-3260
[63] Kruszewski,A。;Wang,R。;Guerra,T.-M.,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离散时间ts模糊模型的非二次镇定条件:一种新方法,IEEE Trans。自动。控制,53,2,606-611(2008)·Zbl 1367.93333号
[64] 盖拉,T.-M。;科尔科尼,H。;Lauber,J。;Vermeiren,L.,离散T-S模型的有效Lyapunov函数:观测器设计,IEEE Trans。模糊系统。,187-192年1月20日(2012年)
[65] 伦德克,Z。;盖拉,T.-M。;Lauber,J.,使用延迟非二次Lyapunov函数的TS模型控制器设计,IEEE Trans。赛博。,45, 3, 453-464 (2015)
[66] 洛杉矶莫泽利。;Palhares,R.M。;Souza,F。;Mendes,E.M.,降低TS模糊系统最近稳定性条件的保守性,Automatica,45,6,1580-1583(2009)·Zbl 1166.93344号
[67] 潘,J.-T。;Guerra,T.M。;Fei,S.-M。;Jaadari,A.,连续T-S模糊模型的非二次镇定:局部方法的LMI解,IEEE Trans。模糊系统。,20, 3, 594-602 (2012)
[68] Wu,F。;Dong,K.,使用参数相关Lyapunov函数对LFT系统进行增益调度控制,Automatica,42,1,39-50(2006)·Zbl 1121.93067号
[69] Rhee,B.-J。;Won,S.,用于Takagi-Sugeno模糊控制系统设计的新模糊Lyapunov函数方法,模糊集系统。,157, 9, 1211-1228 (2006) ·Zbl 1090.93025号
[70] 洛杉矶莫泽利。;帕哈尔斯,R.M。;Avellar,G.S.,《改善模糊系统多重Lyapunov函数稳定性和稳定条件的系统方法》,《信息科学》。,179, 8, 1149-1162 (2009) ·Zbl 1156.93355号
[71] 盖拉,T.-M。;Bernal,M.,《摆脱二次框架的方法》,(IEEE模糊系统国际会议,IEEE国际模糊系统会议,FUZZ-IEEE 2009(2009),IEEE),784-789
[72] 伯纳尔,M。;Guerra,T.M.,连续时间Takagi-Sugeno模型的广义非二次稳定性,IEEE Trans。模糊系统。,18, 4, 815-822 (2010)
[73] Lee,D.H。;Kim,D.W.,连续时间Takagi-Sugeno模糊系统局部稳定和局部稳定的松弛LMI条件,IEEE Trans。赛博。,44, 3, 394-405 (2014)
[74] 田,E。;Peng,C.,时变时滞不确定T-S模糊系统的时滞相关稳定性分析与综合,模糊集系统。,157, 4, 544-559 (2006) ·兹比尔1082.93031
[75] Kwon,O。;帕克,M.-J。;李,S.-M。;Park,J.H.,具有时变时滞的不确定Takagi-Sugeno模糊系统鲁棒稳定性准则的增强Lyapunov-Krasovskii函数方法,模糊集系统。,201, 1-19 (2012) ·Zbl 1251.93072号
[76] 彭,C。;Fei,M.-R.,关于具有区间时变时滞的不确定T-S模糊系统稳定性的改进结果,模糊集系统。,212, 97-109 (2013) ·Zbl 1285.93054号
[77] 曾海波。;Park,J.H。;Xia,J.-W。;肖世平,时变时滞T-S模糊系统的改进时滞相关稳定性判据,应用。数学。计算。,235, 492-501 (2014) ·Zbl 1334.93110号
[78] Souza,F.O。;坎波斯,V.C。;Palhares,R.M.,《关于Takagi-Sugeno模糊系统的时滞相关稳定性条件》,J.Franklin Inst.,351,7,3707-3718(2014)·Zbl 1290.93130号
[79] 赵,L。;高,H。;Karimi,H.R.,时变时滞不确定T-S模糊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和镇定:输入-输出方法,IEEE Trans。模糊系统。,21, 5, 883-897 (2013)
[80] 陈,B。;刘,X。;林,C。;Liu,K.,具有状态和输入时滞的Takagi-Sugeno模糊系统的鲁棒控制,模糊集系统。,160, 4, 403-422 (2009) ·兹比尔1175.93119
[81] 宋,X。;徐,S。;Shen,H.,通过输出反馈控制器对具有分布时滞的不确定模糊系统进行鲁棒H控制,Inf.Sci。,178, 22, 4341-4356 (2008) ·Zbl 1148.93311号
[82] Øksendal,B.,随机微分方程(2003),Springer·Zbl 1025.60026号
[83] 王,Z。;Ho,D.W。;Liu,X.,关于时滞不确定随机模糊系统鲁棒稳定性的注记,IEEE Trans。系统。人类网络。,A部分,系统。Hum.,34,4,570-576(2004)
[84] 张,B。;徐,S。;宗,G。;Zou,Y.,时滞随机模糊系统的时滞相关镇定,模糊集系统。,158, 20, 2238-2250 (2007) ·Zbl 1122.93051号
[85] Senthilkumar,T。;Balasubramaniam,P.,具有时变状态和输入时滞的不确定随机T-S模糊系统的时滞相关鲁棒控制,国际期刊信息系统。科学。,42877-887(2011年)·Zbl 1233.93035号
[86] Prajna,S。;Papachristodoulou,A。;Wu,F.,通过平方和优化进行非线性控制综合:基于Lyapunov的方法,(第五届亚洲控制会议,第1卷(2004))
[87] Chesi,G.,《关于正多项式和多项式sos之间的间隙》,IEEE Trans。自动。控制,52,6,1066-1072(2007)·Zbl 1366.93174号
[88] 田中,K。;Yoshida,H。;大竹,H。;Wang,H.O.,通过平方和方法稳定多项式模糊系统(ISIC 2007)。ISIC 2007,IEEE第22届智能控制国际研讨会(2007),IEEE,160-165
[89] 田中,K。;Yoshida,H。;Ohtake,H。;Wang,H.O.,多项式模糊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平方和方法,(美国控制会议。美国控制会议,ACC’07(2007),IEEE),4071-4076
[90] Sala,A.,《缩小模糊和非线性控制之间的差距》,(第三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高级模糊神经控制会议(2007年),121-126
[91] 萨拉,A。;Arino,C.,非线性控制多项式模糊模型:泰勒级数方法,IEEE Trans。模糊系统。,17, 6, 1284-1295 (2009)
[92] 田中,K。;Ohtake,H。;Wang,H.O.,通过平方和方法对多项式模糊系统进行保成本控制,IEEE Trans。系统。人类网络。,B部分,网络。,39, 2, 561-567 (2009)
[93] Sala,A.,关于非线性系统模糊和模糊多项式控制的保守性,Annu。版本控制,33,1,48-58(2009)
[94] 田中,K。;Ohtake,H。;Seo,T。;田中,M。;Wang,H.O.,多项式模糊观测器设计:平方和方法,IEEE Trans。系统。人类网络。,B部分,网络。,42, 5, 1330-1342 (2012)
[95] 伯纳尔,M。;萨拉,A。;Jaadari,A。;Guerra,T.-M.,通过多项式模糊Lyapunov函数对多项式模糊模型的稳定性分析,模糊集系统。,185,1,5-14(2011年)·Zbl 1238.93086号
[96] 陈永杰。;田中,M。;田中,K。;Ohtake,H。;王浩,简纸离散多项式模糊系统控制,IET控制理论应用。,8, 4, 288-296 (2014)
[97] Pitarch,J.L。;萨拉,A。;Arino,C.V.,通过模糊多项式模型对非线性系统吸引域的闭式估计,IEEE Trans。赛博。,44526-538(2014)
[98] 李,H。;陈,Z。;孙,Y。;Karimi,H.R.,通过多项式模糊模型方法实现一类非线性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复杂性(2014),出版
[99] Lam,H.-K。;Leung,F.H.-F.,基于模糊模型的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模糊性和软计算研究,第264卷(2011年),Springer·Zbl 1220.93002号
[100] 萨拉,A。;Arino,C.,隶属函数形状上具有多项式约束的Takagi-Sugeno模糊系统的松弛稳定性和性能lMI条件,IEEE Trans。模糊系统。,16, 5, 1328-1336 (2008)
[101] 萨拉,A。;Guerra,T.M.,《模糊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成员形状和多项式方法》(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世界大会(2008)),5605-5610
[102] Sala,A.,《以Takagi-Sugeno形式介绍非线性系统模糊控制中形状相关的松弛条件》,(IEEE模糊系统国际会议,FUZZ-IEEE 2008(IEEE计算智能世界大会)(2008),IEEE),512-517
[103] 阿里诺,C。;Sala,A.,具有张量积结构的闭环模糊系统的松弛LMI条件,工程应用。Artif公司。智力。,1036-1046年8月20日(2007年)
[104] 伯纳尔,M。;盖拉,T.-M。;Jaadari,A.,Takagi-Sugeno模型的非二次稳定化:局部观点,(2010年IEEE模糊系统国际会议(FUZZ)(2010),IEEE),1-6
[105] 萨拉,A。;Ariño,C.,模糊控制中稳定性和性能的组合必要和充分条件:Polya定理的应用,模糊集系统。,158, 4, 2671-2686 (2007) ·Zbl 1133.93348号
[106] Kruszewski,A。;萨拉,A。;盖拉,T.-M。;Ariño,C.,模糊求和渐近精确条件的三角剖分方法,IEEE Trans。模糊系统。,17, 5, 985-994 (2009)
[107] Scherer,C.,鲁棒控制中的LMI松弛,《欧洲控制杂志》,1,3-29(2006)·Zbl 1293.93258号
[108] 田中,K。;Yoshida,H。;Ohtake,H。;Wang,H.,通过平方和方法稳定多项式模糊系统,(IEEE第22届智能控制国际研讨会,IEEE第二十二届智能控制世界研讨会,ISIC 2007(2007)),160-165
[109] 胡,T。;Blanchini,F.,线性微分包含稳定性/稳定性的非保守矩阵不等式条件,Automatica,46,1,190-196(2010)·Zbl 1214.93074号
[110] 阿里诺,C。;佩雷斯,E。;萨拉,A。;Bedate,F.,闭环离散模糊系统的多主题不变集和压缩集,J.Franklin Inst.,351,7,3559-3576(2014)·兹比尔1290.93100
[111] Ariño,C.V。;Sala,A.,约束离散时间TS系统的形状相关最大可控集,(Proc.IEEE Int.Conf.on Fuzzy systems.Proc.IEEE.Int.Conv.on Fuzy systems,FUZZ-IEEE(2015),IEEE出版社),正在出版
[112] Yang,Y。;周,C.,通过反推和小增益方法实现严格反馈规范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模糊H镇定,IEEE Trans。模糊系统。,13, 1, 104-114 (2005)
[113] 王,M。;陈,B。;Dai,S.-L.,一类扰动严格反馈非线性系统的直接自适应模糊跟踪控制,模糊集系统。,158, 24, 2655-2670 (2007) ·Zbl 1133.93350号
[114] 刘义杰。;大钳,S.-C。;王伟,一类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模糊输出跟踪控制,模糊集系统。,160, 19, 2727-2754 (2009) ·Zbl 1176.93046号
[115] 刘,Y.-J。;大钳,S.-C。;Li,T.-S.,一类不确定非线性MIMO系统基于观测器的自适应模糊跟踪控制,模糊集系统。,164, 1, 25-44 (2011) ·Zbl 1217.93090号
[116] Boulkroune,A。;马萨诸塞州马萨诸塞州立大学。;Farza,M.,输入非线性多变量非线性状态时变时滞系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模糊集系统。,164, 1, 45-65 (2011) ·Zbl 1217.93085号
[117] 唐,S。;Li,Y.,具有未知死区的严格反馈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模糊输出反馈跟踪反推控制,IEEE Trans。模糊系统。,20, 1, 168-180 (2012)
[118] 李毅。;唐,S。;Li,T.,存在输入饱和时输出约束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模糊输出反馈控制,模糊集系统。,248, 138-155 (2014) ·Zbl 1338.93211号
[119] 秦,S.J。;Badgwell,T.A.,《工业模型预测控制技术调查》,《控制工程实践》。,11, 7, 733-764 (2003)
[120] 阿塔卡克,I。;Bay,O.F.,降压升压dc-dc转换器的2型模糊逻辑控制器设计,J.Intell。制造,23,4,1023-1034(2012)
[121] Lam,H。;李,H。;Deters,C。;塞科,E。;Wurdemann,H。;Althoefer,K.,不完全前提匹配下区间2型模糊系统的控制设计,IEEE Trans。Ind.Electron公司。,61, 2, 956-968 (2014)
[122] 阿里诺,C。;Sala,A.,隶属度不确定的模糊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的扩展,IEEE Trans。系统。人类网络。,B部分,网络。,38, 2, 558-563 (2008)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声称其完整性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