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政策反应功能的不对称:来自印度的证据。 (英语) Zbl 07681744号

理学硕士:

62至XX 统计
91至XX 博弈论、经济学、金融和其他社会和行为科学

软件:

JMulTi公司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jaz,T.2019年。“非线性反应函数:来自印度的证据”,《中央银行理论与实践杂志》8(1):111-32。doi:10.2478/jcbtp-2019-0006·doi:10.2478/jcbtp-2019-0006
[2] Aksoy,Y.、A.Orphanides、D.Small、V.Wieland和D.Wilcox。2006.《机会主义化解通货膨胀方法的定量探索》,《货币经济学杂志》53(8):1877-93。doi:10.1016/j.jmoneco.2005.08.015·doi:10.1016/j.jmoneco.2005.08.015
[3] Altavilla,C.和L.Landolfo。2005.《中央银行的行为是否不对称?来自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的经验证据》,《应用经济学》37(5):507-19。doi:10.1080/00036840420003072·doi:10.1080/00036840420003072
[4] Assenmacher-Wesche,K.,2006年。《从时间变化的经验反应函数估计中央银行的偏好》,《欧洲经济评论》50(8):1951-74。doi:10.1016/j.euroecorev.2005.10.003·doi:10.1016/j.euroecorev.2005.10.003
[5] Asso,P.、G.Kahn和R.Leeson。2010年,《泰勒规则与中央银行实务》,讨论文件10-05,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
[6] Baaziz,Y.、M.Labidi和A.Lahiani。2013.“南非储备银行是否遵循非线性利率反应函数?”经济建模35:272-82。doi:10.1016/j.econmod.2013.07.014·doi:10.1016/j.econmod.2013.07.014
[7] Baum、L.E.、T.Petrie、G.Soules和N.Weiss。1970.《马尔可夫链概率函数统计分析中出现的最大化技术》,《数理统计年鉴》41(1):164-71。doi:10.1214/aoms/1177697196·Zbl 0188.49603号 ·doi:10.1214/aoms/1177697196
[8] Bec、F.、M.B.Salem和F.Collard。2002.《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不对称:美国、法国和德国中央银行的证据》,《非线性动力学和计量经济学研究》6(2):1-22。doi:10.2202/1558-3708.1006·Zbl 1080.91548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2202/1558-3708.1006
[9] 贝纳西,J.-P.2007。货币、利息和政策:非里卡第世界的动态一般均衡。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10] Brüggemann,R.和J.Riedel。2011年,《英国的非线性利率反应函数》,《经济建模》28(3):1174-85。doi:10.1016/j.econmod.2010.12.005·doi:10.1016/j.econmod.2010.12.005
[11] Bunzel、H.和W.Enders。2010年,“泰勒规则和“机会主义”货币政策。”《货币、信贷和银行学杂志》42(5):931-49。doi:10.1111/j.1538-4616.2010.00313.x·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1/j.1538-4616.2010.00313.x
[12] Caner,M.和B.E.Hansen。2004年,“阈值模型的工具变量估计”,《计量经济学理论》20(5):813-43。doi:10.1017/s0266466604205011·Zbl 1071.62115号 ·doi:10.1017/0026466604205011
[13] Castroa,V.2008年。“中央银行遵循线性或非线性(增强)泰勒规则吗?”沃里克经济研究论文19(872)。
[14] Cukierman,A.和S.Gerlach。2003年,《重新审视通货膨胀偏见:理论和一些国际证据》,《曼彻斯特学派》71(5):541-65。doi:10.1111/1467-9957.00366·数字标识代码:10.1111/1467-9957.00366
[15] A.Cukierman和A.Muscatelli。2008.《中央银行中的非线性泰勒规则和不对称偏好:来自英国和美国的证据》,《B.E.宏观经济学杂志》8(1):977-97。doi:10.2202/1935-1690.1488·doi:10.2202/1935-1690.1488
[16] Dolado、J.J.、R.María-Dolores和M.Naveira。2005.《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不对称吗?:菲利普斯曲线中非线性的作用》,《欧洲经济评论》49(2):485-503。doi:10.1016/s0014-2921(03)00032-1·doi:10.1016/s0014-2921(03)00032-1
[17] Esanov,A.、C.Merkl和L.V.de Souza。2005年,《俄罗斯货币政策规则》,《比较经济学杂志》33(3):484-99。doi:10.1016/j.jce.2005.05.003·doi:10.1016/j.jce.2005.05.003
[18] 弗朗西斯、P.H.和D.Van Dijk。2000.实证金融中的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19] Gerlach,S.2003年。《经济衰退厌恶、产出与基德兰-普雷斯科特-巴罗-戈登模型》,《经济学快报》81(3):389-94。doi:10.1016/s0165-1765(03)00223-4·doi:10.1016/s0165-1765(03)00223-4
[20] Goldfeld,S.M.和R.E.Quantt。1973.《转换回归的马尔可夫模型》,《计量经济学杂志》1(1):3-15。doi:10.1016/0304-4076(73)90002-x·Zbl 0294.62087号 ·doi:10.1016/0304-4076(73)90002-x
[21] 汉密尔顿,J.D.1989。“非平稳时间序列和商业周期经济分析的新方法”,《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社会杂志》57(2):357-84。doi:10.2307/1912559·Zbl 0685.62092号 ·doi:10.2307/1912559
[22] Hansen,B.E.,1996年。“TAR模型中的推断”,摘自未发表的工作论文。Chestnut Hill:波士顿学院经济系(12月)·Zbl 1078.91558号
[23] Hansen,B.E.,2000年。“样本分割和阈值估计”,《计量经济学》68(3):575-603。doi:10.1111/1468-0262.00124·Zbl 1056.62528号 ·doi:10.1111/1468-0262.00124
[24] Hutchison,M.M.、R.Sengupta和N.Singh。2010年,《估计印度的货币政策规则》,《经济与政治周刊》第四十五期(38):第67-9页。
[25] Hutchison,M.M.、R.Sengupta和N.Singh。2013.《鸽子还是鹰?印度货币政策体制转换的特征》,《新兴市场评论》16:183-202。doi:10.1016/j.ememar.2013.05.005·doi:10.1016/j.ememar.2013.05.005
[26] 井上,T.2010。“当今印度货币政策框架的有效性:金融变量作为有用的政策指标发挥作用”,IDE讨论文件,(242)。
[27] Jawadi,F.、S.K.Mallick和R.M.Sousa。2014.《大型新兴经济体中的非线性货币政策反应功能:巴西和中国的案例》,应用经济学46(9):973-84。doi:10.1080/00036846.2013.851774·doi:10.1080/00036846.2013.851774
[28] Judd,J.P.和G.D.Rudebusch。1998.《泰勒规则与美联储:1970-1997》,《经济评论-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3):3-16。
[29] Jung,A.2017年。“在金融危机期间,麦卡勒姆的规则是否优于泰勒的规则?”《经济学与金融季刊》69:9-21。
[30] Kim,C.-J.2004年。“具有内生解释变量的Markov开关模型”,《计量经济学杂志》122(1):127-36。doi:10.1016/j.jeconom.2003.10.21·Zbl 1282.62179号 ·doi:10.1016/j.jeconom.2003.10.21
[31] Kim,C.-J,2009年。“带有内生解释变量的Markov-Switching模型II:两步MLE程序”,《计量经济学杂志》148(1):46-55。doi:10.1016/j.jeconom.2008.09.023·Zbl 1429.62679号 ·doi:10.1016/j.jeconom.2008.09.023
[32] Kim,C.-J和C.R.Nelson。2006.《前瞻性货币政策规则的估计:使用事后数据的时间-变量参数模型》,《货币经济学杂志》53(8):1949-66。doi:10.1016/j.jmoneco.2005.10.017·doi:10.1016/j.jmoneco.2005.10.017
[33] Klingelhöfer,J.和R.Sun。2018年,“中国的体制转换货币政策”,《经济建模》68:32-40。doi:10.1016/j.econmod.2017.04.017·doi:10.1016/j.econmod.2017.04.017
[34] Z.库斯塔斯和J.-F.拉马克。2012.《非线性泰勒规则的工具变量估计》,《实证经济学》42(1):1-20。doi:10.1007/s00181-010-0411-6·doi:10.1007/s00181-010-0411-6
[35] Kumawat,L.和N.Bhanumurthy。2016年,《印度货币政策反应职能的制度变迁》,《印度经济评论》53:1-16。
[36] Lindgren,G.1978年。“混合分布和切换回归的马尔可夫机制模型”,《斯堪的纳维亚统计杂志》5(2):81-91·Zbl 0382.62073号
[37] Ma、J.、E.Olson和M.E.Wohar。2018年,“非线性泰勒规则:来自大型数据集的证据”,《非线性动力学与计量经济学研究》22(1)。doi:10.1515/snde-2016-0082·Zbl 1507.62396号 ·doi:10.1515/snde-2016-0082
[38] Martin,C.和C.Milas。2004年,《货币政策建模:实际通货膨胀目标》,《经济学》71(282):209-21。doi:10.1111/j.0013-0427.2004.00366.x·doi:10.1111/j.0013-0427.2004.00366.x
[39] M.S.莫汉蒂和M.Klau。2005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规则:问题与证据》,《拉丁美洲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205-45。海德堡:施普林格。
[40] Neftici,S.N.1982年。《周期性衰退的最佳预测》,《经济动态与控制杂志》4:225-41。doi:10.1016/0165-1889(82)90014-8·doi:10.1016/0165-1889(82)90014-8
[41] Nobay,A.R.和D.A.Peel。2003.《非对称中央银行偏好模型中的最优自由裁量货币政策》,《经济期刊》113(489):657-65。doi:10.1111/1468-0297.t01-1-00149·doi:10.1111/1468-0297.t01-1-00149
[42] Orphanides,A.和D.W.Wilcox。2002年,《反通货膨胀的机会主义方法》,国际金融5(1):47-71。doi:10.1111/1468-2362.0087·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1/1468-2362.0087
[43] Owyang,M.T.和G.Ramey。2004年,《体制转换与货币政策计量》,《货币经济学杂志》51(8):1577-97。doi:10.1016/j.jmoneco.2004.01.004·doi:10.1016/j.jmoneco.2004.01.004
[44] Patel,U.R.、S.Chinoy、G.Darbha、C.Ghate、P.Montiel、D.Mohanty和M.Patra。2014年,《修订和加强货币政策框架专家委员会的报告》,孟买:印度储备银行。
[45] Patra,M.D.和M.Kapur。2012年,《印度替代货币政策规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2(118)。
[46] Psaradakis,Z.、M.Sola和F.Spagnolo。2006.“具有内生解释变量的马尔可夫转换模型中的工具变量估计:利率期限结构的应用”,《非线性动力学与计量经济学研究》10(2)。doi:10.2202/1558-3708.1302·Zbl 1178.91207号 ·doi:10.2202/1558-3708.1302
[47] Ruge-Murcia,F.J.2004年。《中央银行设定自然失业率目标时的通货膨胀偏见》,《欧洲经济评论》48(1):91-107。doi:10.1016/s0014-2921(02)00237-4·doi:10.1016/s0014-2921(02)00237-4
[48] Ruge-Murcia,F.J.2002年。《谨慎的央行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文件49(3):456-69。
[49] Sclove,S.L.1983年。《时间序列分割:模型和方法》,《信息科学》29(1):7-25。doi:10.1016/0020-0255(83)90007-5·Zbl 0584.62154号 ·doi:10.1016/0020-0255(83)90007-5
[50] Singh,B.,2010年。《印度货币政策行为:来自泰勒型政策框架的证据》,印度储备银行员工研究2:2010。
[51] Spagnolo,F.、Z.Psaradakis和M.Sola。2005.《使用马尔可夫转换模型和工具变量测试无偏远期汇率假设》,《应用计量经济学杂志》20(3):423-37。doi:10.1002/jae.773·doi:10.1002/jae.773
[52] Surico,P.2007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规则与美国通货膨胀:非对称偏好案例》,《经济动态与控制杂志》31(1):305-24。doi:10.1016/j.jedc.2005.11.001·Zbl 1162.91511号 ·doi:10.1016/j.jedc.2005.11.001
[53] Taylor,J.B.1993年。“实践中的自由裁量与政策规则”,载于《卡内基·罗切斯特公共政策系列会议》,第39卷,195-214。爱思唯尔。
[54] Taylor,M.P.和E.Davradakis。2006.《利率设定和通货膨胀目标:英国非线性泰勒规则的证据》,《非线性动力学与计量经济学研究》10(4):1-18。doi:10.2202/1558-3708.1359·Zbl 1259.91086号 ·doi:10.2202/1558-3708.1359
[55] Teräsvirta,T.2004年。“平滑过渡回归建模”,《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由Lütkepohl,H.和Krätzig,M.剑桥编辑:剑桥大学出版社。
[56] Teräsvirta,T.1996年。“用平稳过渡回归建模经济关系”,第131号讨论文件。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
[57] Virmani,V.2004年。《为印度经济实施泰勒式规则》(Operationaling Taylor type Rules for the Indian Economy),见技术报告讨论稿。艾哈迈达巴德:印度管理学院。
[58] Woodford,M.2001年。《泰勒规则与最优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评论》91(2):232-7。doi:10.1257/aer.91.2.232·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257/aer.91.2.232
[59] Zheng,T.、W.Xia和G.Huiming。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前瞻性规则的估计:制度转换视角》,《中国经济评论》23(1):47-59。doi:10.1016/j.chieco.2011.07.012·doi:10.1016/j.chieco.2011.07.012
[60] Zhu,Y.和H.Chen。2017年,“美国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性:基于时间可变阈值的阈值泰勒规则的证据”,《物理学a:统计力学及其应用》473:522-35。doi:10.1016/j.physa.2017.01.023·doi:10.1016/j.physa.2017.01.023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