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面上四个竞争有理差分方程组的全局行为。 (英语) Zbl 1177.37046号

摘要:我们研究了平面上四个不同竞争有理差分方程组解的全局动力学。我们证明了不同局部渐近稳定平衡点的吸引域被鞍点或非双曲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流形所分隔。我们的结果为最近提出的开放问题2提供了完整的答案E.卡穆齐斯等[J.Difference Equ.Appl.15,No.3,303–323(2009;Zbl 1169.39010号)].

MSC公司:

37E30型 涉及平面和曲面同胚和微分同胚的动力系统
37G99型 动力系统的局部和非局部分岔理论
第39页第10页 加法差分方程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欧洲DML

参考文献:

[1] E.Camouzis、M.R.S.Kulenović、G.Ladas和O.Merino,“平面开放问题和猜想中的有理系统”,《差分方程与应用杂志》,第15卷,第3期,第303-323页,2009年·Zbl 1169.39010号 ·doi:10.1080/10236190802125264
[2] D\vz公司。Burgić,M.R.S.Kulenović和M.Nurkanoviá,“平面上有理差分方程系统的全局动力学”,《应用非线性分析通讯》,第15卷,第1期,第71-84页,2008年·Zbl 1153.39009号
[3] D.Clark和M.R.S.Kulenović,“有理差分方程耦合系统”,《计算机与数学应用》,第43卷,第6-7期,第849-867页,2002年·Zbl 1001.39017号 ·doi:10.1016/S0898-1221(01)00326-1
[4] D.Clark、M.R.S.Kulenović和J.F.Selgrade,“二维差分方程建模竞争的全局渐近行为”,《非线性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第52卷,第7期,第1765-1776页,2003年·Zbl 1019.39006号 ·doi:10.1016/S0362-546X(02)00294-8
[5] J.E.Franke和A.-A.Yakubu,“离散竞争系统的互斥与共存”,《数学生物学杂志》,第30卷,第2期,第161-168页,1991年·Zbl 0735.92023号 ·doi:10.1007/BF0016033文件
[6] J.E.Franke和A.-A.Yakubu,“离散系统中排除原理的几何学”,《数学分析与应用杂志》,第168卷,第2期,第385-400页,1992年·Zbl 0778.93012号 ·doi:10.1016/0022-247X(92)90167-C
[7] M.W.Hirsch和H.Smith,“单调动力系统”,《微分方程手册:常微分方程》,第2卷,第239-357页,Elsevier B.V.,荷兰阿姆斯特丹,2005年·邮编1094.34003
[8] M.R.S.Kulenović和O.Merino,《离散动力系统和带Mathematica的差分方程》,Chapman&Hall/CRC,博卡拉顿,佛罗里达州,美国,2002年·Zbl 1001.37001号
[9] M.R.S.Kulenovć和M.Nurkanović,“二维线性分数阶差分方程组的渐近行为”,Radovi Matemati\vcki,第11卷,第1期,第59-78页,2002年·Zbl 1038.39007号
[10] M.R.S.Kulenovć和M.Nurkanović,“线性分数阶差分方程竞争系统的渐近行为”,《不等式与应用杂志》,2005年,第2卷,第127-143页,2005年·Zbl 1086.39008号 ·doi:10.1155/JIA.2005.127
[11] M.R.S.Kulenovć和M.Nurkanović,“线性分数阶差分方程竞争系统的渐近行为”,《差分方程进展》,2006年,第19756卷,第13页,2006年·Zbl 1139.39017号 ·doi:10.1155/ADE/2006/19756
[12] P.Polá\vcik和I.Tere \vs,“在光滑的强单调离散时间动力系统中,收敛到周期是一种典型的渐近行为”,《理性力学与分析档案》,第116卷,第4期,第339-360页,1992年·兹比尔0755.58039 ·doi:10.1007/BF00375672
[13] J.F.Selgrade和M.Ziehe,“两性生存能力差异的遗传模型中的收敛到平衡”,《数学生物学杂志》,第25卷,第5期,第477-490页,1987年·Zbl 0634.92008号 ·doi:10.1007/BF00276194
[14] H.L.Smith,“映射的不变曲线”,SIAM数学分析杂志,第17卷,第5期,第1053-1067页,1986年·Zbl 0606.47056号 ·doi:10.1137/0517075
[15] H.L.Smith,“周期竞争微分方程和竞争映射的离散动力学”,《微分方程杂志》,第64卷,第2期,第165-194页,1986年·Zbl 0596.34013号 ·doi:10.1016/0022-0396(86)90086-0
[16] H.L.Smith,“周期竞争与合作系统的周期解”,《SIAM数学分析杂志》,第17卷,第6期,第1289-1318页,1986年·Zbl 0609.34048号 ·doi:10.1137/0517091
[17] H.L.Smith,“平面竞争与合作差分方程”,《差分方程与应用杂志》,第3卷,第5-6期,第335-357页,1998年·Zbl 0907.39004号 ·doi:10.1080/10236199708808108
[18] M.R.S.Kulenović和O.Merino,“平面上竞争离散系统的不变流形”http://arxiv1.library.cornell.edu/abs/0905.1772v1。 ·Zbl 1202.37027号
[19] J.M.Cushing、S.Levarge、N.Chitnis和S.M.Henson,“一些离散竞争模型和竞争排斥原理”,《差分方程与应用杂志》,第10卷,第13-15期,第1139-1151页,2004年·兹比尔1071.39005 ·doi:10.1080/10236190410001652739
[20] S.Basu和O.Merino,“关于平面差分方程组解的整体行为”,《应用非线性分析通讯》,第16卷,第1期,第89-101页,2009年·Zbl 1176.39014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