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疟疾-血吸虫病联合感染动态的最优控制分析。 (英语) Zbl 1362.92085号

小结:本文提出了疟疾-血吸虫病联合感染的数学模型,以研究它们在治疗中的协同关系。我们首先分析了单次感染的稳态,然后研究了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然后计算了基本繁殖数。单感染模型和共感染模型都表现出向后分支。我们对共同感染模型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血吸虫病感染可能与疟疾风险增加无关。相反,疟疾感染可能与血吸虫病风险增加有关。此外,我们发现有效治疗和预防血吸虫病感染也有助于有效控制和根除疟疾。最后,我们将蓬特里亚金最大值原理应用于模型,以确定控制这两种疾病的最佳策略。

MSC公司:

92天30分 流行病学
49纳米90 最优控制与微分对策的应用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B.M.Adams,《HIV的动态多药物治疗:最佳和STI控制方法》,《数学生物科学与工程》,1223(2004)·Zbl 1060.92034号 ·doi:10.3934/mbe.2004.1.223
[2] F.B.Agusto,结核病传播模型的最佳化学预防和治疗控制策略,《世界建模与模拟杂志》,5163(2009)
[3] F.B.Agusto,凤眼莲的最佳季节性生物防治,国际生物数学杂志,3,383(2010)·Zbl 1403.92233号 ·doi:10.1142/S1793524510001021
[4] R.M.Anderson,《人类传染病:动力学和控制》,牛津大学出版社(1991)
[5] K.W.Blayneh,向量传播疾病的最佳控制:治疗和预防,离散和连续动态系统系列B,11,587(2009)·Zbl 1162.92034号 ·doi:10.3934/dcdsb.2009.11.587
[6] J.G.Breman,《征服无法忍受的疟疾负担:新的、需要的:总结》,Am.J.Trop。医学Hyg。,71, 1 (2004)
[7] C.Castillo-Chavez,结核病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数学。Biosci公司。工程师,1361(2004)·Zbl 1060.92041号 ·doi:10.3934/mbe.2004.1.361
[8] Z.Chen,中国湖北省血吸虫病的数学建模与控制,热带学报,115,119(2010)
[9] E.T.Chiyaka,血吸虫病宿主内寄生虫动力学建模,Comp。数学。方法。医学,11255(2010)·Zbl 1202.92034号 ·doi:10.1080/17446701003614336
[10] J.A.Clennon,肯尼亚姆桑布韦尼蜗牛扩散模式的水文模拟和血吸虫传播的潜在死灰复燃,寄生虫学,134,683(2007)
[11] S.Doumbo,恶性疟原虫长期携带者与血吸虫共感染增强了对热性疟疾的保护:马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PLoS Negl。特罗普。数字化信息系统。,8 (2014)
[12] M.Finkel,《疟疾:阻止全球杀手》,国家地理杂志(2007)
[13] 冯志刚,控制血吸虫传播动力学的参数估计,应用。数学。莱特。,17, 1105 (2004) ·Zbl 1063.92028号 ·doi:10.1016/j.aml.2004.02.002
[14] W.H.Fleming,确定性和随机最优控制,Springer Verlag(1975)·Zbl 0323.49001号
[15] 葛俊华,1998年洪涝灾害对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第2131期(2004)
[16] P.J.Hotez,《将被忽视的热带疾病的快速影响一揽子计划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项目结合起来》,《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3(2006)
[17] M.Y.Hyun,考虑获得性免疫力和与受感染水体的年龄结构接触模式的血吸虫病传播模型比较,数学生物科学,184,1(2003)·Zbl 1016.92037号 ·doi:10.1016/S0025-5564(03)00045-2
[18] H.R.Joshi,HIV免疫学模型的最优控制,数学中的最优控制应用,23,199(2002)·Zbl 1072.92509号 ·doi:10.1002/oca.710
[19] A.Kealey,《被忽视的热带病:感染、建模和控制》,《穷人和服务不足者的医疗保健》,21,53(2010)
[20] J.Keiser,《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城市化及其对疟疾控制的影响》,Am.J.Trop。医学Hyg。,71, 118 (2004)
[21] D.Kirschner,HIV化疗的最佳控制,数学杂志。《生物学》,35775(1997)·Zbl 0876.92016号 ·doi:10.1007/s002850050076
[22] J.C.Koella,抗疟疾耐药性传播的流行病学模型,疟疾杂志,2(2003)
[23] C.M.Kribs-Zaleta,具有多个流行状态的简单疫苗接种模型,数学。生物科学。,164, 183 (2000) ·Zbl 0954.92023号
[24] V.Lakshmikantham,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Marcel Dekker(1989)·Zbl 0676.34003号
[25] S.Lenhart,《应用于生物模型的控制》,查普曼和霍尔(2007)·Zbl 1291.92010年
[26] J.Li,\(R_0\)的失败,Comp。数学。方法。医学,2011(2011)·Zbl 1227.92045号
[27] G.Li,潜伏期、感染期和免疫期具有传染力的SEIR流行病模型的全局稳定性,Chaos,251177(2005)·Zbl 1065.92046号 ·doi:10.1016/j.chaos.2004.11.062
[28] Q.龙兴,安徽省洪涝灾害下血吸虫病数学模型,摘要与应用分析,2014(2014)·Zbl 1406.92612号 ·doi:10.1155/2014/972189
[29] A.D.Lopez,《全球和区域疾病负担和风险因素:人口健康数据的系统分析》,《柳叶刀》,367,1747(2006)
[30] E.Mtisi,疟疾和结核病协同动力学的数学分析,离散和连续动力系统系列B,12827(2009)·Zbl 1181.92058号 ·doi:10.3934/dcdsb.2009.12.827
[31] Z.Mukandavile,HIV-疟疾联合感染模型的数学分析,数学生物科学与工程,6333(2009)·Zbl 1167.92020号 ·doi:10.3934/mbe.2009.6.333
[32] S.Mushayabasa,《血吸虫病和HIV/AIDS协同动力学建模》,《医学中的计算和数学方法》,2011年(2011年)·Zbl 1207.92028号
[33] S.Mushayabasa,HIV感染是否与霍乱风险增加相关?数学模型的见解,《生物系统》,109203(2012)
[34] I.S.Nikolaos,《艾滋病发病机制模型分析》,《数学生物科学》,145,27(1997)·Zbl 0896.92016号 ·doi:10.1016/S0025-5564(97)00018-7
[35] K.O.Okosun,疟疾传播模型的最优控制分析,包括免疫力下降的治疗和疫苗接种,生物系统,106,136(2011)
[36] Okosun,非线性发病率下疟疾的最优控制分析,应用。计算。数学。,12, 20 (2013) ·Zbl 1284.92052号
[37] K.O.Okosun,疟疾和霍乱疾病的联合感染模型及其最优控制,《数学生物科学》,258,19(2014)·Zbl 1314.92168号 ·doi:10.1016/j.ms.2014.09.008
[38] L.S.Pontryagin,《最优过程的数学理论》,Wiley(1962)·Zbl 0112.05502号
[39] R.Ross,《疟疾预防》,Murray(1911)
[40] P.Salgame,蠕虫诱导免疫对微生物病原体感染的影响,《自然免疫学》,14,1118(2013)
[41] A.A.Semenya,曼氏血吸虫感染对感染蚊媒柯氏疟原虫的恒河猴抗疟疾治疗和免疫反应的影响,感染与免疫,80,3821(2012)
[42] K.D.Silué,《小规模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空间显式风险预测: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疟疾杂志》,7(2008)
[43] R.J.Smith?,《确定撒哈拉以南非洲通过室内滞留喷洒控制疟疾的有效喷洒期》,《应用数学与决策科学杂志》,2008年(2008年)·Zbl 1256.92044号 ·doi:10.1155/2008/745463
[44] R.W.Snow,恶性疟原虫疟疾临床发作的全球分布,《自然》杂志,434,214(2005)
[45] R.C.Spear,《公共卫生决策的疾病传播模型:日本血吸虫病干预策略设计方法》,环境。健康展望。,10, 907 (2002)
[46] P.van den Driessche,疾病传播分区模型的生殖数和亚阈值地方病平衡,数学。生物科学。,180, 29 (2002) ·Zbl 1015.92036号 ·doi:10.1016/S0025-5564(02)00108-6
[47] R.B.Yapi,《科特迪瓦学龄儿童中蠕虫和疟原虫的感染和共感染:国家跨部门调查结果》,《公共科学图书馆·新闻》。特罗普。数字化信息系统。,8 (2014)
[48] 周晓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2004,《新发传染病》,第13期,第1470页(2007)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