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同伦与观测的精细化。二: 添加新的\(T\)-同伦等价。 (英语) Zbl 1149.55009号

在早期的一系列论文中【同调同伦应用5,No.1,549–599,仅电子版(2003;Zbl 1069.55008号)]作者引入了同伦的概念,作为研究高维自动机的工具。此原始定义无法使用三维立方体识别定向线段。作者在前面介绍的观测精化思想的基础上,引入了(T)-同伦的一个新定义。证明了直到旧意义上的弱(S)-同伦a(T)-同伦性等价是新意义上的(T)同伦等价。新定义克服了前面提到的无法用三维立方体识别定向线段的问题。这篇论文是独立的,因为它可以阅读而不必参考前一篇。证明依赖于与球状复合体概念相结合的范畴论方法,球状复合体是一种细胞携带流动的复合体。

MSC公司:

55页99 同伦理论
55单位35 代数拓扑中的抽象与公理同伦理论
68问题85 并发和分布式计算的模型和方法(进程代数、互模拟、转换网等)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参考文献:

[1] P.Gaucher,“T同伦和观测的精化-I:简介”,发表于《理论计算机科学电子笔记》,http://arxiv.org/abs/math.AT/0505152。 ·Zbl 1339.55016号
[2] P.Gaucher和E.Goubault,“高维自动机的拓扑变形”,同调、同伦和应用,第5卷,第2期,第39-82页,2003年·Zbl 1030.68058号 ·doi:10.4310/HHA.2003.v5.n2.a3
[3] P.Gaucher,“比较球状复合体和流动”,《纽约数学杂志》,第11卷,第97-150页,2005年·Zbl 1090.55002号
[4] P.Gaucher,“T同伦和观测的精化-III:分支和合并同系物的不变性”,《纽约数学杂志》,第12卷,第319-348页,2006年·Zbl 1109.55010号
[5] P.Gaucher,“T同伦和观测的精化-IV:潜在同伦类型的不变性”,《纽约数学杂志》,第12卷,第63-95页,2006年·Zbl 1110.55011号
[6] P.Gaucher,“利用同伦连续流反演弱双同伦等价”,《范畴理论与应用》,第16卷,第3期,第59-83页,2006年·Zbl 1088.55015号
[7] P.Gaucher,“并发同伦理论的模型范畴”,《同伦、同伦与应用》,第5卷,第1期,第549-599页,2003年·Zbl 1069.55008号 ·doi:10.4310/HHA.2003.v5.n1.a20
[8] M.Hovey,《模型类别》,《数学调查和专题论文》第63卷,美国数学学会,普罗维登斯,RI,美国,1999年·Zbl 0909.55001号
[9] P.S.Hirschorn,《模型类别及其本地化》,《数学调查与专题论文》第99卷,美国数学学会,普罗维登斯,RI,美国,2003年·Zbl 1017.55001号
[10] W.G.Dwyer和J.Spaliñski,“同伦理论和模型类别”,载于《代数拓扑手册》,第73-126页,荷兰阿姆斯特丹北霍兰德,1995年·Zbl 0869.55018号
[11] D.G.Quillen,同伦代数,数学讲义,第43号,施普林格,德国柏林,1967年·Zbl 0168.20903号 ·doi:10.1007/BFb0097438
[12] R.Brown,《拓扑:一般拓扑、同伦类型和基本群胚的几何说明》,Ellis Horwood级数:数学及其应用,Ellis-Horwold,Chichester,英国,第2版,1988年·兹比尔0655.55001
[13] J.P.May,《代数拓扑简明教程》,芝加哥数学讲座,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1999年·Zbl 0923.55001号
[14] L.G.Lewis,稳定范畴和广义Thom谱,博士论文,芝加哥大学,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美国,1978年。
[15] P.Gaucher,“高维自动机中合并的非确定性分支的同调性质”,《同调、同伦与应用》,第7卷,第1期,第51-76页,2005年·Zbl 1085.55003号 ·doi:10.4310/HHA.2005.v7.n1.a4
[16] A.Ström,“关于共同纤维的注释”,《斯堪的纳维亚数学》,第19卷,第11-14页,1966年·Zbl 0145.43604号
[17] A.Ström,“cofibrations-II注释”,《斯堪的纳维亚数学》,第22卷,第130-142页,1968年·Zbl 0181.26504号
[18] A.Ström,“同伦范畴是同伦范畴”,《数学档案》,第23卷,第435-4411972页·Zbl 0261.18015号 ·doi:10.1007/BF01304912
[19] M.Cole,“许多同伦范畴都是同伦范畴”,《拓扑及其应用》,第153卷,第7期,第1084-1099页,2006年·Zbl 1097.55013号 ·doi:10.1016/j.topl.2005.02.006
[20] P.J.Higgins,《关于范畴和群类的注释》,《范诺斯特兰德·里恩霍尔德数学研究》,第32期,范诺斯特兰·雷恩霍尔德,英国伦敦,1971年·Zbl 0226.20054号
[21] D.Dugger和D.C.Isaksen,“拓扑超覆和A1重实现”,《数学学报》,第246卷,第4期,第667-689页,2004年·Zbl 1055.55016号 ·doi:10.1007/s00209-003-0607-y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