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倍体二倍体无性繁殖群体的固定和有效大小。 (英语) Zbl 1486.92124号

概述:尽管普遍观察到复杂的生命周期和交替的世代,但大多数种群遗传理论都假定完全单倍体或二倍体生物体具有专性。为了揭示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如何影响单倍体-二倍体种群的进化,我们分析了由单倍体和二倍体混合个体组成的种群的随机遗传模型,考虑到单倍体与二倍体阶段之间的无性繁殖和生态位分离。应用扩散近似,我们导出了固定概率,并描述了它对单倍体和二倍体阶段的生殖值的依赖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阶段的无性生殖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生态差异。

MSC公司:

92D10型 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
92D15型 与进化有关的问题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Bell,G.,《自然的杰作:性的遗传学和进化》(1982),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2] Bell,G.,《世代交替的比较生物学》,Lect。数学。生命科学。,25, 1-26 (1994) ·Zbl 0800.92128号
[3] Bessho,K。;Otto,S.P.,单倍体二倍体群体的固定概率,遗传学,205,421-440(2017)
[4] 科埃略,S.M。;彼得斯,A.F。;Charrier,B。;Roze,D。;Destombe,C。;瓦莱罗,M。;Cock,J.M.,《多细胞真核生物的复杂生命周期:基于模型生物使用的新方法》,《基因》,406152-170(2007)
[5] Comai,L.,《多倍体的优点和缺点》,《自然评论遗传学》。,6, 836-846 (2005)
[6] 克劳,J.F。;Kimura,M.,《人口遗传学理论导论》(1970),布莱克本出版社:新泽西州布莱克本出版社·Zbl 0246.92003号
[7] De Wreede,R.E。;Klinger,T.,《藻类繁殖策略》,《植物繁殖生态》。模式战略。,26, 7-284 (1988)
[8] Destombe,C。;戈丁,J。;Nocher,M。;Richerd,S。;Valero,M.,人工环境条件下疣状江豚(Rhodophyta:Gigartinales)单倍体和二倍体同构相反应的差异,水生生物学,260/261131-137(1993)
[9] Dethier,M.N.,《异形藻类生活史:棕色地壳的季节模式和对草食的反应》,加州拉尔夫西亚,《生态学报》,49,333-339(1981)
[10] 戴克,L.J。;De Wreede,R.E.,海洋大型海藻Mazzaella splendens(Gigartinales,Rhodophyta)种群密度的季节和空间格局,Phycol。决议,54,1,21-31(2006)
[11] Goldstein,D.B.,杂合子优势与显性二倍体阶段的进化,遗传学,1321195-1198(1992)
[12] Hannach,G。;Santelicesm,B.,两种鸢尾属(Rhodophyta:Gigartinales)同构生殖阶段之间的生态差异,Mar.Ecol。掠夺。序列号。,22, 291-303 (1985)
[13] 霍克斯,M.W.,《生殖策略》,《生物学》。红藻,455-476(1990)
[14] 休斯,J.S。;Otto,S.P.,《生态学与双相生命周期的进化》,Amer。Nat.,154,306-330(1999)
[15] Immler,S。;阿恩奎斯特,G。;Otto,S.P.,倍性拮抗选择保持稳定的遗传多态性,55-65(2012)
[16] 詹金斯,C.D。;Kirkpatrick,M.,《有害突变和遗传生命周期的进化》,《进化》,512-520(1995)
[17] Karlin,S.,具有可变种群规模的有限随机模型的纯合性接近率,美国国家科学院,102443-455(1968)
[18] Kimura,M.,《遗传学中随机过程的一些问题》,《数学年鉴》。统计,882-901(1957)·Zbl 0085.14101号
[19] Kimura,M.,《关于群体中突变基因固定的可能性》,遗传学,47713(1962)
[20] Mable,K.B。;Otto,P.S.,《单倍体和二倍体阶段的生命周期进化》,生物论文,20453-462(1998)
[21] Nagylaki,T.,《单焦点和双焦点系统的进化》,遗传学,83,583-600(1976)
[22] 奥尔·H·A。;Otto,S.P.,二倍体是否增加适应率?,遗传学,1361475-1480(1994)
[23] Otto,S.,《有害和有益突变在倍性水平进化中的作用》,Lect。数学。生命科学。,25, 69-98 (1994) ·Zbl 0801.92016
[24] Otto,S.P。;Day,T.,《生态学和进化数学建模生物学家指南》(2007),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Zbl 1152.92027
[25] 奥托,S。;Goldstein,D.,重组和二倍体进化,遗传学,131745-751(1992)
[26] Otto,S.P。;Marks,J.C.,《交配系统和单倍体和二倍体之间的进化过渡》,Biol。J.Linnean Soc.,57,197-218(1996)
[27] Otto,S.P。;Whitton,J.,《多倍体发生和进化》,《年度》。《遗传学评论》,34,401-437(2000)
[28] 佩罗,V。;Richerd,S。;Valéro,M.,《从单倍体到二倍体的转变》,《自然》,351315-317(1991)
[29] 拉姆齐,J。;Schemske,D.W.,《开花植物多倍体形成的途径、机制和速率》,年度。经济评论。系统。,29, 467-501 (1998)
[30] Raper,J.R。;Flexer,A.S.,《通往二倍体的道路,强调迂回》,《交响乐》。Soc.Gen.Microbiol.公司。,20, 401-432 (1970)
[31] Rousset,F.,《细分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选择》(2004),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出版
[32] 斯科特,M.F。;Rescan,M.,单倍体和二倍体适合性不相等时单倍体-二倍体生命周期的进化,进化,71,215-226(2016)
[33] Slatkin,M.,《基因流和自然种群的地理结构》,《科学》。新序列号。,236, 787-792 (1987)
[34] Slocum,C.J.,潮间带藻类两个阶段对食草动物的不同易感性:异形世代的优势,J.Exp.Mar Biol。经济。,46, 99-110 (1980)
[35] Taylor,P.D.,类结构人群中的Allele频率变化,Amer。Nat.,135,95-106(1990)
[36] Thornber,C.S。;Gains,S.D.,双相生命周期物种的人口统计学,生态学,851661-1674(2004)
[37] 桑伯格,C。;Stachowicz,J.J。;Gains,S.,《组织类型问题:同构藻类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选择性草食性》,生态学,872255-2263(2006)
[38] 维埃拉,V.M.N.C.S。;Engelen,A.H。;O.R.Huanel。;Guillemin,M.,江豚同构双相生命周期中的单倍体雌性在生存方面表现出色,BMC Evol。生物学,18,174(2018)
[39] 维埃拉,V.M.N.C.S。;Engelen,A.H。;O.R.Huanel。;Guillemin,M.,江豚单倍体和二倍体受精率的分化影响倍性比,BMC Evol。生物学,18,183(2018)
[40] Willson,M.F.,《论植物复杂生命周期的进化:综述和生态学视角》,密苏里州植物园。,68, 275-300 (1981)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