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模糊多属性群决策的交互式方法。 (英语) Zbl 1142.68556号

总结:我们开发了一种模糊环境下多属性群决策的交互式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属性权重信息部分已知、决策者权重用精确数值或三角模糊数表示、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的情况。该方法将模糊决策矩阵转换为期望决策矩阵,通过两个简单公式构造相应的归一化期望决策矩阵并将这些归一化的期望决策矩阵聚合为一个复杂的决策矩阵,决策者被要求在互动过程中逐步提供他们的偏好。该方法通过求解线性规划模型,逐步缩小给定的备选方案集,最终找到最优的备选方案。通过使用该方法,决策者可以在决策过程中逐渐提供和修改他们的偏好信息,从而使决策结果更加合理。该方法不仅可以反映给定论据的重要性和论据的有序位置,而且可以缓解不公平论据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最后,用一个实际问题来说明所开发的方法。

MSC公司:

68层37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不确定性推理
03E72型 模糊集理论等。
91B06型 决策理论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nandaligam,G.,《酸雨影响缓解中冲突解决的多智能体多属性方法》,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汇刊,19,1142-1153(1989)
[2] Bodyly,S.E.,《组合单个效用函数的委托过程》,《管理科学》,25,1035-1041(1979)·Zbl 0465.90004号
[3] Brock,H.W.,群体偏好聚合中的“效用权重”问题,运筹学,28176-187(1980)·Zbl 0425.90007号
[4] 陈春涛,模糊环境下群决策的TOPSIS扩张,模糊集与系统,114,1-9(2000)·Zbl 0963.91030号
[5] 陈世杰。;Hwang,C.L.,《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和应用》(1992),施普林格出版社:纽约施普林格·Zbl 0768.90042号
[6] 风扇,Z.P。;胡,G.F。;肖世华,方案模糊偏好关系的多属性决策方法,计算机与工业工程,46321-327(2004)
[7] 菲列夫·D·P。;Yager,R.R.,关于获取OWA算子权重的问题,模糊集与系统,94157-169(1998)
[8] Fullér,r。;Majlender,P.,获取最大熵OWA算子权重的分析方法,模糊集与系统,124,53-57(2001)·Zbl 0989.03057号
[9] Harsanyi,J.C.,《红衣主教福利、个人主义伦理和人际效用比较》,《政治经济学杂志》,63,309-321(1955)
[10] Herrera,F。;马丁内斯,L。;Sánchez,P.J.,《在群体决策中管理非同质信息》,《欧洲运筹学杂志》,166115-132(2005)·Zbl 1066.90533号
[11] Hwang,C.L。;Yoon,K.,《多属性决策:方法和应用》(1981年),《施普林格:施普林格柏林》·Zbl 0453.90002号
[12] Kahneman,D。;斯洛文尼亚语,P。;Tversky,A.,《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和偏见》(1982),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13] Keeney,R.L.,具有基数效用的群体偏好公理化,管理科学,23140-145(1976)·Zbl 0351.90004号
[14] Keeney,R.L。;Kirkwood,C.W.,《利用基本社会福利函数进行群体决策》,《管理科学》,第22期,第430-437页(1975年)·Zbl 0339.90002号
[15] Kim,S.H。;Ahn,B.S.,不完全信息下考虑偏好强度的群决策程序,计算机与运筹学,241101-1112(1997)·Zbl 0883.90069号
[16] Kim,S.H。;Ahn,B.S.,不完全信息下的交互式群体决策程序,《欧洲运筹学杂志》,116498-507(1999)·Zbl 1009.90519号
[17] Kim,S.H。;Choi,S.H。;Kim,J.K.,《不完全信息下多属性群决策的交互过程:基于范围的方法》,《欧洲运筹学杂志》,118139-152(1999)·Zbl 0946.91006号
[18] 拉德尔马,R。;Miettinen,K。;Salminen,P.,多决策者参考点方法,《欧洲运筹学杂志》,164785-791(2005)·Zbl 1057.90046号
[19] Li,D.F.,具有不完全偏好信息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模型和方法,模糊集与系统,106113-119(1999)·Zbl 0942.91022号
[20] Li,D.F。;Yang,J.B.,模糊环境下多属性群决策的模糊线性规划技术,信息科学,158263-275(2004)·Zbl 1064.91035号
[21] Liou,T.S。;王明杰,带整数值的模糊数排序,模糊集与系统,50247-255(1992)·Zbl 1229.03043号
[22] M.O'Hagan,用模糊集逻辑在实时专家系统中聚合模板规则先行项,收录于:Proc。《IEEE Asilomar信号、系统和计算机会议》,加州太平洋格罗夫,1988年,第22年,第681-689页。;M.O'Hagan,用模糊集逻辑在实时专家系统中聚合模板规则先行项,收录于:Proc。《IEEE Asilomar信号、系统和计算机会议》,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格罗夫,1988年,第681-689页。
[23] 厄勒瑟,A.I。;Odabasi,A.Y.,一种新的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及其在推进/操纵系统选择问题中的应用,《欧洲运筹学杂志》,166,93-114(2005)·Zbl 1066.90536号
[24] Parkan,C.,部分概率信息下的决策,《欧洲运筹学杂志》,79115-122(1994)·Zbl 0812.90002号
[25] 帕克,K.S。;Kim,S.H.,《不完全识别信息的交互式多属性决策工具》,《欧洲运筹学杂志》,98,111-123(1997)·Zbl 0920.90085号
[26] Park,K.S。;Kim,S.H。;Yoon,Y.C.,《在具有特殊类型不完全信息的备选方案之间建立严格的优势》,《欧洲运筹学杂志》,96,398-406(1996)·Zbl 0917.90213号
[27] Park,K.S.,《当多标准替代值和权重同时不完整时表征优势和潜在最优性的数学规划模型》,IEEE系统、人和控制论汇刊,A部分,34,601-614(2004)
[28] 拉马纳森,R。;Ganesh,L.S.,AHP中使用的群体偏好聚合方法:得出成员权重的评估和内在过程,《欧洲运筹学杂志》,79249-265(1994)·Zbl 0815.90003号
[29] Salo,A.A.,《群体决策支持的交互式决策辅助》,《欧洲运筹学杂志》,84,134-149(1995)·Zbl 0910.90191号
[30] Theil,H.,《关于委员会决策问题的对称方法》,《管理科学》,9380-393(1963)
[31] van Laarhoven,P.J.M。;Pedrycz,W.,Saaty优先权理论的模糊扩展,模糊集与系统,1199-227(1983)·Zbl 0528.90054号
[32] Weber,M.,《信息不完全的决策》,《欧洲运筹学杂志》,28,44-57(1987)·Zbl 0604.90004号
[33] 魏斯,E.N。;Rao,V.R.,大型系统的AHP设计问题,决策科学,18,43-61(1987)
[34] Xu,Z.S.,关于AHP中加权几何平均复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欧洲运筹学杂志》,126,683-687(2000)·Zbl 0990.90072号
[35] 徐振生,《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与应用》(2004),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
[36] Xu,Z.S.,《OWA权重确定方法概述》,《国际智能系统杂志》,20843-865(2005)·Zbl 1073.90020号
[37] 徐,Z.S。;Da,Q.L.,《不确定OWA算子》,《国际智能系统杂志》,第17期,第569-575页(2002年)·Zbl 1016.68025号
[38] 徐,Z.S。;Da,Q.L.,《信息聚合运营商概述》,《国际智能系统杂志》,18953-969(2003)·Zbl 1069.68612号
[39] Yager,R.R.,《关于多准则决策中的有序加权平均聚合算子》,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汇刊,18,183-190(1988)·Zbl 0637.90057号
[40] Yager,R.R.,OWA算子族,模糊集与系统,59125-148(1993)·Zbl 0790.94004号
[41] Yager,R.R。;Kacprzyk,J.,《有序加权平均算子:理论与应用》(The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 Operators:Theory and Applications)·兹比尔0948.68532
[42] Yager,R.R。;Filev,D.P.,诱导有序加权平均算子,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汇刊,B部分,29,141-150(1999)
[43] Yang,J.B。;Xu,D.L.,《关于不确定性下多属性决策分析的证据推理算法》,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ontrol netics-Part A,32,289-304(2002)
[44] Yoon,K.,《多属性决策分析中的错误传播:实用方法》,运筹学学会杂志,40681-686(1989)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