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损伤压电弹塑性层合板的非线性动力响应与振动主动控制。 (英语) Zbl 1273.74348号

摘要:基于弹塑性力学和连续损伤理论,提出了一种与球应力张量有关的屈服准则,用于描述损伤正交异性材料的混合硬化,其无量纲形式与各向同性材料的Mises准则同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正交异性材料的增量弹塑性损伤本构方程和损伤演化方程。采用二次拉格朗日插值法确定了压电传感器层沿厚度方向的电位分布,并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建立了增量电荷平衡方程。此外,利用经典非线性板理论,得到了含损伤压电弹塑性层合板的增量非线性动力控制方程。同时,通过引入耦合正、逆压电效应的负速度反馈控制算法,建立了系统振动控制的解析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和Newmark-(β)法未确定的变量分别在空间域和时间域离散,整个问题通过迭代方法求解。在数值算例中,详细讨论了损伤、压电、反馈控制增益和压电位置对压电弹塑性层合板非线性振动的影响,分析了压电弹性层合板与压电弹塑性层合板的区别。

MSC公司:

74M05个 固体力学中的控制、开关和设备(“智能材料”)
74小时45 固体力学动力学问题中的振动
74K20型 盘子
2015年1月74日 固体力学中的电磁效应
74兰特20 非弹性骨折和损伤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巴特拉,R.C.,《计算机与结构》63,第203页–(1997年)·Zbl 0899.73252号 ·doi:10.1016/S0045-7949(96)00349-5
[2] Bron,F.,《国际塑性杂志》,第20页,第937页–(2004年)·兹比尔1254.74105 ·doi:10.1016/j.ijplas.2003.06.001
[3] Chow,C.L.,《国际骨折杂志》33(1),第3页–(1987)·doi:10.1007/BF00034895
[4] Gao,J.X.,《声音与振动杂志》,第264页,第911页–(2003年)·Zbl 1236.74283号 ·doi:10.1016/S0022-460X(02)01189-6
[5] Han,J.H.,复合材料B 29,第621页–(1998年)·doi:10.1016/S1359-8368(98)00027-4
[6] Hayakawa,K.,《欧洲力学杂志》A/固体17(1),第13页–(1998)·兹比尔0929.74094 ·doi:10.1016/S0997-7538(98)80061-2
[7] Heyliger,P.,《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32页2945–(1995)·Zbl 0869.73039号 ·doi:10.1016/0020-7683(94)00270-7
[8] Jason,L.,《应用力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195(52)pp 7077–(2006)·Zbl 1251.74029号 ·doi:10.1016/j.cma.2005.04.017
[9] Kim,J.,《智能材料与结构》,第5页,第165页–(1996年)·doi:10.1088/0964-1726/5/2005
[10] Krommer,M.,《智能材料和结构》,第8页,401页–(1999年)·doi:10.1088/0964-1726/8/3/311
[11] Lemaitre,J.,《工程材料技术杂志》107 pp 83–(1985)·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5/1.3225775
[12] Liu,G.R.,《声音与振动杂志》220(5),第827页–(1999)·doi:10.1006/jsvi.1998.1970
[13] Maewal,A.,机械学报134(1)第109页–(1999)·Zbl 0945.74012号 ·doi:10.1007/BF01170306
[14] Mitchell,J.A.,《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32(16),第2345页–(1995)·Zbl 0869.73038号 ·doi:10.1016/0020-7683(94)00229-P
[15] Oh,I.K.,《声音与振动杂志》233,第19页–(2000)·Zbl 1237.74033号 ·doi:10.1006/jsvi.1999.2788
[16] Ray,M.C.,《计算机与结构》,第47页,第1031页–(1993年)·Zbl 0780.73066号 ·doi:10.1016/0045-7949(93)90307-Y
[17] Senthil,V.G.,《智能材料与结构》,第9页,第24页–(1999年)
[18] Shi,G.,《计算机与结构》34(4),第549页–(1990)·Zbl 0714.73056号 ·doi:10.1016/0045-7949(90)90233-R
[19] Shi,G.Y.,《力学研究通讯》24(4)第377页–(1997)·Zbl 0883.73063号 ·doi:10.1016/S0093-6413(97)00039-6
[20] Sidoroff,F.,1981年,“弹性各向异性损伤应用描述”,载于IUTAM学术讨论会,结构分析中的物理非线性,Springer-Verlag,柏林,第237-240页·doi:10.1007/978-3-642-81582-9_35
[21] Simóes Moita,J.M.,《计算机与结构》82,第1349页–(2004)·doi:10.1016/j.com.pstruc.2004.03.030
[22] Sungsoo,N.,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7第833页–(1998年)·doi:10.1088/0964-1726/7/6/011
[23] Tong,W.,《国际塑性杂志》22,第497页–(2006)·Zbl 1138.74302号 ·doi:10.1016/j.ijplas.2005.04.005
[24] Varelis,D.,AIAA期刊42(6)第1227页–(2004)·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2514/1.10422
[25] Vel,S.S.,ASME应用力学杂志67 pp 558–(2000)·Zbl 1110.74727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5/1.111274
[26] Voyiadjis,G.Z.,《应用力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183(3),第159页–(2000)·Zbl 0974.74010号 ·doi:10.1016/S0045-7825(99)00218-2
[27] Wang,Q.,《智能材料与结构》,第10页,第229页–(2001年)·doi:10.1088/0964-1726/10/2/308
[28] Wang,Q.,《智能材料与结构》,第9页,第103页–(2000年)·doi:10.1088/0964-1726/9/1/311
[29] Wang,S.Y.,《智能材料与结构》10,第637页–(2001年)·doi:10.1088/0964-1726/10/4/306
[30] Wang,S.Y.,《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41,第745页–(2004)·Zbl 1075.74554号 ·doi:10.1016/j.ijsolstr.2003.09.041
[31] Zhou,Z.D.,《国际塑性杂志》,第19页,第1377页–(2003)·Zbl 1114.74362号 ·doi:10.1016/S0749-6419(02)00101-8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