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大小在分子进化中的作用。 (英语) Zbl 0920.92017号

小结:介绍了分子进化的种群遗传模型中种群大小作用的计算机模拟研究结果。如果突变率和选择强度保持不变,并且种群规模增加,则所检测的八个模型根据其替代率可分为三个域。在Ohta畴中,取代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Kimura结构域中,替代率仍接近突变率;在达尔文领域,替代率毫无限制地增加。在Kimura和Darwin域中,替代率对种群规模的敏感性远低于双等位基因理论所建议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N的增加,超显性模型收敛于中性模型。对于某些选择模型,发现与所选位点相连的中性位点的变异对种群大小不敏感。一个选定的基因座实际上会导致一个连锁基因座上有害等位基因的替代率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这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表明,基于双等位基因理论的直觉往往具有误导性\(版权所有)学术出版社。

MSC公司:

92D15型 与进化有关的问题
65C20个 概率模型,概率统计中的通用数值方法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quadro,C.F.,果蝇的分子群体遗传学,纯昆虫学和应用昆虫学的分子方法(1993),Springer-Verlag:Springer-Verlag纽约,第222-266页
[2] Braverman,J.M。;哈德森·R·R。;卡普兰,N.L。;兰利,C.H。;Stephan,W.,搭便车对DNA多态性位点频谱的影响,遗传学,140783-796(1995)
[3] Charlesworth,B.,背景选择对弱选择、连锁变异的有害突变的影响,Genet。决议,63,213-227(1994)
[4] 查尔斯沃思,B。;摩根,麻省理工学院。;Charlesworth,D.,有害突变对中性分子变异的影响,遗传学,1341289-1303(1993)
[5] Gillespie,J.H.,解释自然种群中酶变化的通用模型。V.SAS-CFF模型,Theor。大众。生物学,14,1-45(1978)·Zbl 0437.92017号
[6] Gillespie,J.H.,《分子进化的原因》(1991),牛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纽约
[7] Gillespie,J.H.,《分子进化中的置换过程》。I.单倍体模型中的均匀和聚集替换,遗传学,134971-981(1993)
[8] Gillespie,J.H.,《分子进化中的置换过程》。二、。群体遗传学的可交换模型,进化,481101-1113(1994)
[9] Gillespie,J.H.,《分子进化中的置换过程》。三、 有害等位基因,遗传学,138943-952(1994)
[10] Gillespie,J.H.,《垃圾不是垃圾:特定背景下的中性等位基因》,Gene,205,291-299(1997)
[11] 卡普兰,N.L。;哈德森·R·R。;兰利,C.H.,《重新审视搭便车效应》,《遗传学》,123,887-899(1989)
[12] Kimura,M.,《分子水平上的进化速率》,《自然》,217624-626(1968)
[13] Kimura,M.,纳入选择性约束的有效中性突变模型,Proc。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763440-3444(1979)·Zbl 0416.92007号
[14] Kimura,M.,分子进化中性理论(1983),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15] 木村,M。;Ohta,T.,作为分子进化阶段的蛋白质多态性,《自然》,229467-469(1971)
[16] 梅纳德·史密斯(Maynard Smith,J.)。;Haigh,J.,有利基因Genet的喜搭效应。剑桥研究院,23,23-35(1974)
[17] Mayo,O.,《新变种的固定》,《自然》,227860(1970)
[18] McDonald,J.H。;Kreitman,M.,《果蝇adh位点的适应性蛋白质进化》,《自然》,351652-654(1991)
[19] Ohta,T.,由连锁有害突变引起的联合过度,Genet。剑桥研究院,18,277-286(1971)
[20] Ohta,T.,《种群规模和进化速度》,J.Molec。演变。,1, 305-314 (1972)
[21] Ohta,T.,《进化中的轻微有害突变替换》,《自然》,24696-98(1973)
[22] Ohta,T.,中性突变漂移假说的扩展,(Kimura,M.,分子进化和多态性(1977),美国国家遗传学研究所:美国国家遗传学研究所三岛),148-167
[23] Ohta,T。;Kimura,M.,通过有限人群中的连锁不平衡发展关联过度,《剑桥遗传学研究》,16,165-177(1970)
[24] Ohta,T.等人。;Kimura,M.,《关于顺反子进化速率的恒定性》,J.Molec。演变。,1, 18-25 (1971)
[25] Ohta,T。;Tachida,H.,《近中性理论研究》。I.杂合性和突变替代率,遗传学,126,219-229(1990)
[26] Tachida,H.,《有限群体中近中性突变的研究》,遗传学,128,183-192(1991)
[27] Tajima,F.,通过DNA多态性测试中性突变假设的统计方法,遗传学,123,585-595(1989)
[28] 北高桥。;石井,K。;Matsuda,H.,选择系数的时间波动对群体中基因频率的影响,Proc。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72,4541-4545(1975)·Zbl 0321.92011号
[29] Watterson,G.A.,关于无重组遗传模型中分离位点的数量,Theor。大众。生物学,7256-276(1975)·Zbl 0294.92011号
[30] Wright,S.,《适应与选择》(Jepson,G.L.;Simpson,G G.;Mayr,E.,《遗传学、古生物学与进化》(1949),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365-389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