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小二阶饱和设计及其在空间填充设计中的应用。 (英语) Zbl 1470.62121号

概要:二阶饱和(SOS)设计允许估计由主要影响和双因素交互作用组成的饱和模型。SOS设计除了本身有用外,最近还应用于填充空间设计的建造。本文引入了最小SOS设计的概念,以便于研究SOS设计,并给出了一些关于最小SOS的特征和构造的结果。考虑了规则和非规则最小SOS设计,并应用于构建填充空间设计。

理学硕士:

62K15型 因子统计设计
62K10型 统计块设计

软件:

正交数组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参考文献:

[1] Addelman,S.(1961年)。2n析因实验的不规则分数。技术计量学3,479-496·Zbl 0124.35002号
[2] Block,R.M.和Mee,R.W.(2003)。二阶饱和分辨率IV设计。统计理论与应用杂志2,96-112。
[3] Bruen,A.、Haddad,L.和Wehlau,L.(1998)。二进制代码和大写。组合设计杂志6,275-284·Zbl 0917.51015号
[4] Bulutoglu,D.A.和Kaziska,D.M.(2009年)。Beder关于Hadamard矩阵猜想的反例。《统计规划与推断杂志》139,3381-3383·Zbl 1171.05310号
[5] Chen,H.H.和Cheng,C.S.(2004)。像差、估计能力和估计指数。《中国统计》第14期,203-215页·Zbl 1035.62080号
[6] Chen,H.H.和Cheng,C.S.(2006)。加倍和投影:构建决议IV的两级设计的方法。《统计年鉴》34,546-558·Zbl 1091.62063号
[7] Chen,H.和Hedayat,A.S.(1998年)。2 n−m设计,分辨率III或IV包含明确的双因素相互作用。《统计规划与推断杂志》75,147-158·Zbl 0938.62081号
[8] Cheng,C.S.(2014)。析因设计理论:单层和多层实验。巴科·拉顿CRC出版社·兹比尔1306.62007
[9] Cheng,C.S.、Mee,R.W.和Yee,O.(2008)。强度为三的二阶饱和正交阵列。中国统计局18,105-119·兹比尔1137.62049
[10] Davydov,A.A.、Marcugini,S.和Pambianco,F.(2006年)。二元射影空间中的极小1-饱和集和完全帽。组合理论杂志,A辑113,647-663·Zbl 1100.51007号
[11] Dey,A.和Mukerjee,R.(1999)。分数因子计划。纽约威利·Zbl 0930.62081号
[12] Gabidulin,E.M.、Davydov,A.A.和Tombak,L.M.(1991)。覆盖半径为2的线性码和其他新的覆盖码。IEEE信息理论汇刊37,219-224·Zbl 0713.94018号
[13] Grynkiewicz,D.J.和Lev,V.F.(2010年)。1-二元空间中的饱和集、帽和加倍临界集。SIAM离散数学杂志24169-190·Zbl 1213.51009号
[14] Hall,M.J.(1961年)。16阶阿达玛矩阵。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总结1,21-36。
[15] He,Y.,Cheng,C.S.和Tang,B.(2018)。强度二加的强正交数组。《统计年鉴》46,457-468·Zbl 1395.62234号
[16] He,Y.和Tang,B.(2013)。计算机实验用强正交数组和相关的拉丁超立方体。生物特征100,254-260·Zbl 1284.62487号
[17] Hedayat,A.S.、Sloane,N.J.A.和Stufken,J.(1999)。正交阵列:理论与应用。纽约州施普林格·Zbl 0935.05001号
[18] Liu,H.和Liu,M.Q.(2015)。柱状正交强正交阵列和切片强正交阵列。《中国统计》第25期,1713-1734年·Zbl 1377.62167号
[19] McKay,M.D.、Beckman,R.J.和Conover,W.J.(1979年)。在计算机代码输出分析中选择输入变量值的三种方法的比较。技术计量学21,239-245·Zbl 0415.62011号
[20] Mee,R.(2009)。析因二级实验综合指南。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柏林。
[21] Owen,A.B.(1992年)。计算机实验、集成和可视化的正交数组。中国统计2,439-452·Zbl 0822.62064号
[22] Santner,T.J.、Williams,B.J.和Notz,W.I.(2003)。计算机实验的设计与分析。纽约州施普林格·Zbl 1041.62068号
[23] Schoen,E.D.、Eendebak,P.T.和Nguyen,M.V.M.(2010)。完全枚举纯级和混合级正交数组。组合设计杂志18,123-140·Zbl 1287.05017号
[24] 孙丹霞、李伟和叶克强(2008)。经济运行规模的非同构两级正交设计目录的算法构造。统计学与应用6141-155。
[25] 孙丹霞和吴春凤(1993)。16阶Hadamard矩阵的统计性质。《工程设计质量》(W.Kuo编辑),169-179。纽约爱思唯尔。
[26] Tang,B.(1993)。基于正交数组的拉丁超立方体。《美国统计协会杂志》88,1392-1397·Zbl 0792.62066号
[27] Tang,B.(2006)。正交阵列对不可忽略的双因素相互作用具有鲁棒性。生物特征93,137-146·Zbl 1152.62050
[28] Tang,B.、Ma,F.、Ingram,D.和Wang,H.(2002)。决议III和IV的2 m−p设计的最大明确双因素相互作用数的界限。加拿大统计杂志30,127-136·Zbl 0999.62059号
[29] Xu,H.、Phoa,F.K.和Wong,W.K.(2009)。非规则分数阶乘设计的最新进展。统计调查3,18-46·Zbl 1300.62056号
[30]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94704。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