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水事件尺度上的输沙率及其不确定性:黄河下游的量化。 (英语) Zbl 1383.86001号

小结:河流输沙率(SDR)是根据泥沙流量曲线计算得出的。利用黄河下游洪水事件尺度上的SDR观测数据,对公式进行了检验,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然后建立了SDR的回归公式,并对其95%的预测区间进行了相应的量化,以表示其总体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包括三类因素,包括来水条件的多样性、河流自我调节过程和人类活动。结果表明:(1)由于来沙系数(ISC)是一个变量,因此在制定SDR时,没有必要将来沙流量作为第二个变量;(2)ISC(=0.003),因此SDR(=2)可能是区分LYR内泥沙输移特征的阈值。这些发现将突出洪水事件范围内的泥沙输移特征,并有助于对LYR泥沙输移和河道维护所需水量进行基于不确定性的分析。

理学硕士:

86A05型 水文学、水文学、海洋学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Xu JX.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黄河下游沉积趋势(中文)。《水梨学报》,2004,35:8–16
[2] 胡春华,陈继光,刘德斌,等。来水来沙变化条件下黄河下游断面特征研究(中文)。水梨学宝,2006,337:1283-1289
[3] 李伯瑞选读李宝如的《河流研究》论文(中文)。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1994
[4] 吴伯斯,张永发。黄河下游泥沙输移分析。《沉积物研究杂志》,2007年。30–35
[5] 钱恩,张瑞,赵永安,等。从河流过程的角度看黄河下游河道整治的水沙调节。《中国地理学报》,1978年,33:13–26
[6] 梁振英,刘建新,张海江。黄河下游汛期冲淤临界条件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研究杂志,2004,2:146–150,155
[7] 张德荣,梁振英。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与引水关系研究综述。《沉积物研究杂志》,1995年。32–42
[8] 赵永安,周文华,费晓杰,等。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郑州:黄河水资源出版社,1998
[9] 利奥波德·L·B、马多克·T。河道的水力几何形状和一些地理学意义。美国地质调查局专业论文2521953
[10] Knighton A D.站式水力几何的变化。《美国科学杂志》,1975年,275:186–218·doi:10.2475/ajs.275.2.186
[11] Fei X J.黄河下游低含沙洪水的泥沙输移特征和下游无淤流量(中文)。《沉积物研究杂志》,2005年。30–34
[12]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力研究所。黄河下游洪水过程文献资料(中文)。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力研究所,1987
[13] 潘晓东,李毅,张晓华,等。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的河流演变。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14] 蒙哥马利·D·C、伦格·G·C、胡贝尔·N·F·工程统计。纽约:John Wiley&Sons,2004
[15] 吴伯生,王国强,夏建强,等。黄河下游漫滩流量对输沙量的响应。地貌学,2008,100:366–376·doi:10.1016/j.geomorph.2008.01.007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