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动量平衡的模型,用于预测入射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引起的分离气泡的规模。 (英语) Zbl 1495.76064号

小结: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数值方法预测了大范围流动条件下入射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SWTBLI),以生成详细的二维稳态流场数据。在检查涉及分离气泡的控制体积上的动量平衡项后,可以得出结论,压力力和动量率项的值明显高于总应力项。忽略这些小项对控制面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二维控制体动量平衡的SWTBLI分离气泡尺度预测模型。对于模型预测,给出了关键特征物理量的基本关联。预测的SWTBLI分离气泡的垂直尺度和流向尺度与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MSC公司:

76升05 流体力学中的冲击波和爆炸波
76F40型 湍流边界层
76个M12 有限体积法在流体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76号06 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Gnani,F。;Zare-Behtash,H。;白色,C。;Kontis,K.,《矩形隔离器中三维激波系结构的数值研究》,《欧洲力学杂志》。B/流体,72,586-593(2018)
[2] Keanini,R.G。;Brown,A.M.,喷管中激波诱导湍流边界层分离的尺度分析和实验观察,Eur.J.Mech。B/流体,26494-510(2007)·Zbl 1111.76304号
[3] 维尔马,S。;Chidambaranathan,M。;Hadjadj,A.,超音速过膨胀平面喷管中激波不稳定性的分析,《欧洲医学杂志》。B/液体,68,55-65(2018)·Zbl 1408.76353号
[4] Soda,A.,航空应用非定常跨音速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2007年)·Zbl 1151.76300号
[5] Bhanderi,H。;Babinsky,H.,改进跨声速冲击波/边界层相互作用情况下的滞后夹带方法(2004)
[6] Zheltovodov,A.,冲击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研究的一些进展,(美国航空航天协会航空航天科学会议和展览(2006))
[7] Babinsky,H。;Harvey,J.K.,《冲击波-边界层相互作用》(2011年)·Zbl 1256.74003号
[8] Humble,R.A。;斯卡拉诺,F。;van Oudheusden,B.W.,冲击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的非定常流动组织,尤塔姆·布克瑟,14,319-330(2009)·Zbl 1183.76024号
[9] Stewartson,K.,《关于粘性流体中平板的脉冲运动》,Quart。J.机械。申请。数学。,4, 182-198 (1951) ·Zbl 0043.19101号
[10] Murdock,J.W.,《用积分方法解决冲击引起的边界层相互作用问题》,J.Appl。机械。,38, 775-782 (1971)
[11] Om,D。;Childs,M.E.,《内部流动中跨声速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积分分析》,J.Propul。电力,1393-398(1985)
[12] Katzer,E.,《层流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长度尺度》,J.流体力学。,206, 477-496 (1989)
[13] 斯里拉姆,R。;Jagadeesh,G.,高超声速冲击诱导大分离泡长度相关性,美国航空航天局J.,53,2771-2775(2015)
[14] 定居,G.S。;博格多诺夫,S.M。;Vas,I.E.,高雷诺数下超音速湍流边界层的初始分离,AIAA J.,14,50-56(1976)
[15] Kornilov,V.I.,激波/通道边界层相互作用中分离区长度的相关性,实验流体,23,489-497(1997)
[16] Souverein,L.J。;贝克,P.G。;Dupont,P.,湍流冲击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标度分析,J.Fluid Mech。,714, 505-535 (2013) ·Zbl 1284.76329号
[17] Menter,F.R.,工程应用的双方程涡粘湍流模型,AIAA J.,32,1598-1605(1994)
[18] Reinartz,B.U。;赫尔曼,C.D。;Ballmann,J.,使用计算和实验对高超声速进气道隔离器的气动性能进行分析,J.Propul。电力,19868-875(2003)
[19] Raj,N.O.P。;Venkatasubbaiah,K.,高超声速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设计的新方法,Phys。流体,24(2012)
[20] 谢伟中。;Yang,S.Z.,杨世忠。;曾,C。;Liao,K。;丁·R·H。;张,L。;Guo,S.M.,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自由相互作用理论的改进,物理。流体,33,第075104条pp.(2021)
[21] 杜邦,P。;哈达德,C。;Debieve,J.F.,激波诱导分离边界层中的时空组织,流体力学杂志。,559, 255-277 (2006) ·Zbl 1151.76565号
[22] Schülein,E。;Krogmann,P。;Stanewsky,E.,《二维冲击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流的文献》(1996)
[23] Schulein,E.,冲击/边界层相互作用流中的表面摩擦和热流测量,AIAA J.,44,1732-1741(2006)
[24] 定居,G.S。;威廉姆斯,D.R。;巴卡,B.K。;Bogdonoff,S.M.,《可压缩紊流自由剪切层的再附着》,AIAA J.,20,60-67(1982)
[25] 定居,G。;巴卡,B。;威廉姆斯,D。;Bogdonoff,S.,《可压缩湍流中自由剪切层再附着的研究》(第13届流体和等离子体动力学会议(1980年))
[26] 查普曼,D.R。;Kuehn,D.M。;Larson,H.K.,超音速和亚音速气流中分离流动的研究,重点是过渡效应(1956年)
[27] Zucker,R.D.,《气体动力学基础》(2002)
[28] Y.Miyazato,K.Matsuo,管道中弱正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区域的中心线静压测量,载于:第46届美国航空航天局航空科学会议和展览。
[29] Lee,D.-H.,《强反向压力梯度中的可压缩湍流边界层》,AIAA J.,21632-633(1983)
[30] Fernholz,H.H。;Finley,P.J.,《二维可压缩湍流边界层平均流量数据的关键提示》(1980年)
[31] White,F.M.,《粘性流体流动》(1991)
[32] Anderssen,R.S。;De Hoog,F.R。;Wahlbin,L.B.,《样条实用指南》(1991),施普林格出版社·Zbl 0758.41012号
[33] Anderson,J.D.,《空气动力学基础》(2010)
[34] 王,B。;Sandham,N.D。;胡志伟。;Liu,W.D.,考虑侧壁效应的斜向冲击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J.Fluid Mech。,767, 526-561 (2015)
[35] 雷达,D。;Murphy,J.,矩形通道中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AIAA J.,11,139-140(1972)
[36] Law,C.H.,超音速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美国航空航天协会J.,14,730-734(1976)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