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串联间隙和刚度的高速铁路液压偏航阻尼器的非线性参数建模。 (英语) Zbl 1235.93039号

小结:在高运行速度下,列车系统对部件的参数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在车辆动力学研究中加入更精确的部件模型是当务之急。本研究针对高速铁路液压偏航阻尼器的更精细、更全面的非线性参数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液压偏航阻尼器模型的新概念,该模型内置了小安装间隙、串联刚度和粘性阻尼。串联刚度是动态油刚度、橡胶连接刚度和安装座刚度的串联结果。建立了动态油物性模型,并将其耦合到整个建模过程中,其中油的密度、动态粘度、体积弹性模量和刚度均随瞬时工作压力、油温和油的滞留空气比而变化。还包括动态流量损失和阀门系统动力学。实验验证了所建立的非线性参数模型在极宽速度范围内预测阻尼特性的准确性和鲁棒性。验证后的阻尼器模型成功应用于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和阻尼特性预测。所建立的阻尼器模型耦合了正常速度问题中未考虑或未充分考虑的所有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它将更加准确和适合于进一步的高速问题研究。

MSC公司:

93A30型 系统数学建模(MSC2010)
93立方厘米 控制理论中的应用模型
93立方厘米 控制理论中的非线性系统
93B30型 系统标识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宫本茂,M.,Suda,Y.:日本高速铁路先进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开发。车辆。系统。动态。40(1–3), 55–99 (2003) ·doi:10.1076/版本40.1.55.15873
[2] 欧洲标准:铁路应用-悬挂部件-液压减振器,CEN EN 13802(2004)
[3] Wrang,M.:客车的不稳定现象,由内部偏航阻尼器的灵活性引起。车辆。系统。动态。33406–417(1999年)
[4] Wang,W.L.:高速铁路车辆用可调线性液压减振器的设计理论和实践。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1)
[5] Eyres,R.D.,Champneys,A.R.,Lieven,N.A.J.:带泄压阀的阻尼器的建模和动力学响应。非线性动力学。40(2),119–147(2005)·Zbl 1122.70018号 ·doi:10.1007/s11071-005-4144-6
[6] Wang,W.L.,Xu,G.X.:铁路半主动液压阻尼器阻尼可变性概念设计的流体公式。国际期刊非线性力学。44(7), 809–819 (2009) ·doi:10.1016/j.ijnonlinme.2009.05.003
[7] Simms,A.,Crolla,D.:减振器特性对车辆动力学行为的影响。SAE论文:2002–01–0319(2002)
[8] Alexander,L.,Swenja,L.:汽车减震器的热机械耦合模型:理论、实验和测试轨道上的车辆模拟。车辆。系统。动态。37(4), 241–261 (2002) ·doi:10.1076/版本37.4.241.3528
[9] Richard,V.K.,Wang,C.G.,Qian,L.X.,Liu,J.Z.,Ye,G.H.:用于车辆动力学研究的新型减震器模型。车辆。系统。动态。43(9), 613–631 (2005) ·doi:10.1080/0042311042000266720
[10] Shieh,N.C.、Lin,C.L.、Lin、Y.C.、Liang,K.Z.:使用约束多目标进化搜索进行轻轨车辆被动悬架的优化设计。J.声音振动。285(1–2), 407–424 (2005) ·doi:10.1016/j.jsv.2004.08.014
[11] He,Y.P.,Mcphee,J.:多体系统的多学科优化及其在轨道车辆设计中的应用。多体系统。动态。14(2), 111–135 (2005) ·Zbl 1146.70319号 ·doi:10.1007/s11044-005-4310-0
[12] Kowalski,D.,Rao,M.D.,Blough,J.,Gruenberg,S.:非正弦条件下减震器的动态测试。IMechE,D部分:J.Automob。工程216(5),373–384(2002)·doi:10.1243/0954407021529183
[13] Schiehlen,W.,Hu,B.:谱模拟和减震器识别。国际期刊非线性力学。38(2), 161–171 (2003) ·Zbl 1346.74181号 ·doi:10.1016/S0020-7462(01)00053-1
[14] Calvo,J.A.,López-Boada,B.,San Román,J.L.,Gauchia,A.:减震器模型对车辆动力学仿真的影响。IMechE,D部分:J.Automob。工程223(2),189-202(2009)·doi:10.1243/09544070JAUTO990
[15] Richard,V.K.:基于魔法公式的新型数值阻尼器模型,在铁路车辆动力学中应用。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5)
[16] Weigel,M.,Mack,W.,Riepl,A.:基于标准试验数据的非参数减震器建模。车辆。系统。动态。38(6), 415–432 (2002) ·doi:10.1076/vesd.38.6.415.8346
[17] Witters,M.,Swevers,J.:连续可变半主动阻尼器的黑盒识别。摘自:《IEEE系统与控制多重会议记录》,第19-24页,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2008)
[18] Codecá,F.,Savaresi,S.M.,Spelta,C.,Montiglio,M.,Ieluzzi,M.:使用黑块非线性模型识别电液可控减震器。摘自:《IEEE系统与控制多重会议记录》,第462–467页,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2008)
[19] Yang,G.Z.,Wang,F.T.:铁路机车车辆液压减振器。中国铁道出版社,北京(2003)
[20] Dixon,J.C.:《减震器手册》。威利,纽约(2007)
[21] George,E.T.:《液压流体技术手册》。马塞尔·德克尔(Marcel Dekker),纽约(2000)
[22] 阿隆索,M.,科马斯,A.:双管空化减振器的热模型。IMechE,D部分:J.Automob。工程222(11),1955-1964(2008)·doi:10.1243/09544070JAUTO829
[23] 阿隆索,M.,科马斯,A.:对双管空化减振器进行建模。IMechE,D部分:J.Automob。工程220(8),1031–1040(2006)·网址:10.1243/09544070D23104
[24] Ramos,J.C.、Rivas,A.、Biera,J.、Sacramento,G.、Sala,J.A.:汽车双筒减震器热模型的开发。申请。热量。工程25(11-12),1836-1853(2005)·doi:10.1016/j.appletheraleng.2004.11.005
[25] Stefaan,W.D.:车辆动力学背景下汽车减震器的仿真工具、建模和识别。车辆。系统。动态。33(6), 261–285 (2000) ·doi:10.1076/0042-3114(200004)33:4;1-U;金融时报261
[26] Wang,W.L.,Yang,X.J.,Xu,G.X.:铁路液压阻尼器优化设计和模拟的计算机包。摘自:《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武汉,第578–582页(2009年)
[27] Rabie,M.G.:《流体动力工程》,McGraw-Hill,纽约(2009)
[28] Javier,L.、Jorge,B.、José,A.S.:悬架减震器滑动条件下摩擦现象的建模。车辆。系统。动态。46(补充),751–764(2008)·doi:10.1080/00423110802037024
[29] Wang,W.L.,Xia,X.F.,Xu,G.X.:用于液压阻尼器工程设计的动态流体特性模型。主要工程师。450, 35–38 (2011) ·doi:10.4028/www.scientific.net/KEM.450.35
[30] Fujimoto,H.,Miyamoto,M.:新干线列车的横向振动及其减小措施。车辆。系统。动态。25(补充),188-199(1996)·doi:10.1080/00423119608969195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