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叶窗方案气膜冷却性能的实验研究。 (英语) Zbl 1211.80013号

总结:本文介绍了利用热致变色液晶技术对百叶窗方案的气膜冷却性能进行的实验研究。百叶窗方案允许冷却气流通过弯管并侵入叶片材料(冲击效应),然后通过气膜冷却孔出口到机翼外表面。针对0.5至1.5的吹风比和0.94的密度比,分析了百叶窗方案的冷却性能。结果表明,百叶窗方案提高了局部和平均气膜冷却效率,净热流密度降低效果优于其他已发表的气膜孔结构。百叶窗方案还提供了在外表面上广泛分布的二次流,从而增强了下游表面积上的横向气膜冷却性能。此外,在低吹风比和高吹风比下,百叶窗方案产生的传热比低于其他膜孔几何结构。因此,百叶窗方案有望通过提供比其他膜冷却方案优越的冷却性能来降低燃气轮机翼型的外表面温度,从而增加翼型的使用寿命。

MSC公司:

80A20型 热量和质量传递,热流(MSC2010)
80-05 经典热力学相关问题的实验工作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埃里克森,E.R.G。;Goldstein,R.J.:空穴几何形状和密度对三维膜冷却的影响,Int.J.热传质17,第595-607号(1974)
[2] Cho,H。;李·D·。;Kim,B.:《使用带复合角注入的成型气膜冷却孔提高气膜冷却性能》,JSME int.J.fluid Health eng.44,No.1,99-110(2001)
[3] Yu,Y。;Yen,C.-H。;Shih,T.I.-P。;Chyu,M.K。;Gogineni,S.:扩散型孔周围的气膜冷却效率和传热系数分布,《传热学杂志》124,第5期,820-827(2002)
[4] Sargison,J.E。;郭S.M。;Oldfield,M.L。;锁,G.D。;罗林森,A.J.:合流槽孔膜冷却几何形状-第1部分:低速平板传热和损失,ASME J.涡轮机械124,453-460(2002)
[5] U.Drost,A.Bolcs,A.Hoffs,瞬态液晶技术在平板和涡轮翼型气膜冷却效果和传热研究中的应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论文),1997年。
[6] Dittmar,J。;舒尔茨,A。;Wittig,S.:基于大规模实验的各种膜冷却配置的评估,包括成形孔和复合角孔,ASME J.Turbomachinery 125,57-64(2003)
[7] 塔斯林,文学硕士。;Khanicheh,A.:一排复合角膜孔下游的膜效率,J.传热127,434-440(2005)
[8] 巴赫里,S。;大不里士,S.P.Alavi;Jubran,B.A.:《槽形孔和复合孔的膜冷却效果》,《国际传热杂志》44,第8期,989-998(2008)
[9] Goldstein,R.J。;Taylor,J.R.:进入横流的射流附近的质量传递,J.传热,ASME 104,第4号,715-721(1982)
[10] Y.H.Makki,G.S.Jakubowski,扩散梯形孔气膜冷却的实验研究,AIAA论文AIAA-86-13261986。
[11] A.Kohli,D.G.Bogard,孔形状对大角度喷射气膜冷却的影响,ASME论文99-GT-165,1999年。
[12] 利格拉尼,P.M。;西里略,S。;Bishop,D.T.:单列和两列交错排列的复合角膜冷却孔的传热、绝热效率和注入剂分布,Trans。ASME,J.涡轮机械114,No.4,687-700(1992)
[13] 施密特,D.L。;Sen,B。;Bogard,D.G.:《带复合角孔的气膜冷却:绝热效率》,《透平机械杂志》118,807-813(1996)
[14] S.V.Ekkad,D.Zapata,J.C.Han,使用瞬态液晶图像法通过复合角孔注入空气和CO2的平面传热系数,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论文),1995年,第9页。
[15] C.Liu,H.Zhu,J.Bai,D.Xu,不同出入口面积比的会聚槽孔的气膜冷却性能,ASME涡轮博览会2009,GT2009-59002。
[16] 桑韦伯,C。;舒尔茨,A。;Wittig,S.:带异形孔的气膜冷却的自由流湍流效应,ASME J.涡轮机械125,65-73(2003)
[17] A.H.Zuniga,J.S.Kapat,增加中径比对嵌入沟槽中的成型孔和圆柱形孔的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ASME涡轮博览会,GT2009-60080。
[18] Immarigeon,A。;Hassan,I.:《燃气轮机数值研究的先进冲击/膜冷却方案》,Int.J.Num.methods heat fluid flow 14,No.4,470-493(2006)
[19] 张学忠。;Hassan,I.:燃气轮机先进冷却方案的气膜冷却效果,J.thermophys。《传热》20,第4期,754-763(2006)
[20] Hay,H.L。;Hollingsworth,D.K.:《用于校准聚合物分散热致变色液晶的三色系统的比较》,《实验热流体科学》。12,第1期,第1-12页(1996年)
[21] 鲁勇,孔结构对燃气轮机叶片应用圆柱斜孔气膜冷却的影响,博士论文,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2007年。
[22] A.R.Russin,D.Alfred,L.M.Wright,使用PSP和TSP测量详细的传热系数和气膜冷却效率分布,ASME涡轮博览会2009,GT2009-59975。
[23] 埃卡德,S.V。;萨帕塔,D。;Han,J.C.:使用瞬态液晶图像方法,通过复合角孔注入空气和CO2,在平面上的薄膜有效性,ASME J.Turbomechanical 119,No.3,587-593(1997)
[24] 库特哈德,S.M。;沃利诺,R.J。;Flack,K.A.:未加热启动长度对气膜冷却实验的影响,ASME J.Turbommachine 128,No.3,579-588(2006)
[25] B.Sen,D.Schmidt,D.Bogard,表面粗糙度对薄膜冷却的影响,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论文),1996年。
[26] 格里奇,M。;舒尔茨,A。;Wittig,S.:带膨胀出口的薄膜冷却孔:近孔传热系数,《国际热流杂志》21,第2期,146-155(2000)
[27] 杰森·W·。;施罗德,W。;Klaas,M.:从倾斜孔中喷出的射流演变为横流,《国际热流杂志》28,1312-1326(2007)
[28] X.Z.Zhang,《先进的燃气轮机冷却方案——绝热效率和传热性能》,康考迪亚大学硕士论文,蒙特利尔,QC,2004年。
[29] 张晓忠,燃气轮机翼型百叶窗冷却方案的数值研究,博士论文,康考迪亚大学,蒙特利尔,QC,2008。
[30] 卢,Y。;Dhungel,A。;埃卡德,S.V。;Bunker,R.S.:《沟槽宽度和深度对沟槽中圆柱形孔膜冷却的影响》,ASME J.Turbomachinery 131,第1期(2009年)
[31] Jubran,B.A。;Maiteh,B.Y.:内联和/或交错配置上两排简单和/或复合角孔组合的膜冷却和传热,《热质传递》34,第6期,495-502(1999)
[32] Ligrani,P.M。;Wigle,J.M。;西里略,S。;Jackson,S.M.:复合角度孔的薄膜冷却。第1部分:两排交错孔下游的结果,具有三维跨度间距,J.heat transfer 116,No.2,341-352(1994)
[33] Yuen,C.H.N。;Martinez-Botas,R.F.:横流中不同流向角度的成排圆孔的气膜冷却特性。第一部分:有效性,《国际传热杂志》48,第23–24期,4995-5016(2005)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