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新数学模型。 (英语) Zbl 0796.92010号

小结: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分泌系统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激素与血浆和组织中蛋白质的结合,也考虑了激素在轴中的相互作用。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MSC公司:

92C30型 生理学(一般)
34A99型 常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
92C40型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DiStefano,J.J。;Chang,R.F.,人体甲状腺激素结合、分布和处置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美国生理学杂志。,221, 1529-1543 (1979)
[2] DiStefano,J.J。;Wilson,K.C。;Jang,M。;Mak,P.H.,甲状腺激素代谢动力学的识别,Automatica,1149-159(1975)·Zbl 0303.92009年
[3] DiStefano,J.J。;Mori,F.,参数可识别性和实验设计:甲状腺激素代谢参数,美国生理学杂志。,233、3、R134-R144(1977年)
[4] DiStefano,J.J。;Fisher,D.A.,甲状腺激素的外周分布和代谢,(Hershan,J.M.;Bray,G.A.,《甲状腺》(1979),佩加蒙:佩加蒙纽约),70
[5] DiStefano,J.J。;Jang,M。;马龙,T.K。;Broutman,M.,使用优化的血液取样方案研究大鼠血液和组织池中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生产分布和代谢的综合动力学,内分泌,110,198-213(1982)
[6] DiStefano,J.J。;马龙,T.K。;Jang,M.,仅6份血样大鼠血液和组织池中甲状腺素分布和代谢的综合动力学:大型慢交换池的优势,内分泌,111,108-117(1982)
[7] Saratchandran,P。;Carson,E.R。;Reeve,J.,《人类甲状腺激素调节的改进数学模型》,临床内分泌,5473-483(1976)
[8] 刘伯忠。;Peng,J.H.,假说-垂体-甲状腺轴的数学模型,生物物理学报,6431-437(1990)
[9] 刘永伟。;刘伯忠,假说-垂体-甲状腺轴的改进数学模型,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6439-443(1992),(中文)
[10] Davis,J.R.E。;Sheppard,M.C.,通过预先接触TRH和二丁酰环AMP调节细胞内促甲状腺素释放,J.Endocr。,108, 211-217 (1986)
[11] Mongioi,A。;Aliffi,A。;维卡里,E。;Coniglione,F。;美国斯卡帕尼尼。;D'agata,R.,《在持续注射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期间男性催乳素分泌的下调:持续给予TRH诱导垂体脱敏的证据》,J.Clin。恩多克。元数据。,56, 904-907 (1983)
[12] Rondeel,J.M.M.,甲状腺状态和室旁区病变对TRH和儿茶酚胺释放到垂体门静脉血的影响,内分泌,123,523-527(1988)
[13] 山田,M。;罗杰斯,D。;Wilber,F.,外源性三碘甲状腺原氨酸降低参与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的特定下丘脑核(室旁)和后核的TRH浓度,神经内分泌,50,560-563(1989)
[14] Pittman,C.S.,《激素代谢》(DeGroot,L.J.,《内分泌学》(1979年),格鲁恩和斯特拉顿:格鲁恩与斯特拉顿纽约),365-372
[15] Utiger,R.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临床实验室杂志。医学,109,327-335(1987)
[16] DeGroot,L.,《甲状腺生理学:内分泌和神经关系》
[17] Dillon,R.S.(《内分泌学手册》,第303卷(1980),Lea&Febiger:Lea&Febiger New York),312-314
[18] Ingbar,S.H.,《甲状腺》,(Wilson,J.D.;Foster,D.W.,《威廉姆斯内分泌学教科书》(1985),W.B.Saunders:W.B.Sounders Philadelphia),682-815
[19] I.杰克逊。;戈格尔,R。;帕帕彼得罗斯,P.D。;Deprez博士。;Reichlin,S.,人类TRH排泄和代谢,(Levine,R.J.,《临床研究》,第二十三卷(1975年),美国临床研究联合会官方出版物:美国临床研究联邦纽黑文官方出版物),23,第238A号
[20] Martin,C.R.(内分泌生理学(1985),牛津大学出版社)。(《内分泌生理学》(1985),牛津大学出版社),762-766
[21] Ollis,C.A。;福尔斯,A。;Brown,B.L。;蒙罗,D.S。;Tomlinson,S.,单层人甲状腺细胞对促甲状腺素保持分泌(T_3)的能力,J.Endocr。,104, 208-290 (1985)
[22] 斯波尔丁,S.W。;Utiger,R.D.,《甲状腺》(Felig,P.;Baxter,J.D.;Broadus,A.E.;Fronman,L.A.,《内分泌与代谢》(1981),麦格劳-希尔:麦格劳–希尔纽约)。(Felig,P.;Baxter,J.D.;Broadus,A.E.;Fronman,L.A.,《内分泌与代谢》(1981),麦格劳-希尔:麦格劳–希尔纽约)。(Felig,P.;Baxter,J.D.;Broadus,A.E.;Fronman,L.A.,《内分泌和代谢》(1981),麦格劳-希尔:麦格劳–希尔纽约),284
[23] Bassiri,R.M。;Utiger,R.D.,人类外源性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的代谢和排泄,临床杂志。投资。,52, 1616-1619 (1973)
[24] Refetoff,S.,《甲状腺激素转运》(DeGroot,L.J.,《内分泌学》(1979),Grune&Stratton:Grune and Stratton New York),347-356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