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线粒体DNA链不对称性与系统发育的相关性。 (英语) Zbl 1442.92104号

摘要:为了提出一种有效可行的系统发育研究程序,引入了进化距离。我们的分析基于线粒体DNA的链不对称特性,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基因组。将我们的结果与传统系统发育树中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为我们的近似值提供信心。我们的发现支持了关于偏斜起源及其对进化压力依赖性的假设,并改进了以往利用基因组链不对称特性进行系统发育推断的工作。对于这里介绍的进化距离,我们观察到,更合适的树重建技术对应于使用顺序聚类算法的平均链接方法。

MSC公司:

92D15型 与进化有关的问题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ndersson,S.G.,普氏立克次体的基因组序列和线粒体的起源,《自然》,396133-143(1998)
[2] 布兰切特,M。;Kunisawa,T。;Sankoff,D.,动物线粒体系统发育中的基因顺序断点证据,J.Mol.Evol。,49, 193-203 (1999)
[3] Boore,J.L。;Brown,W.M.,《来自小基因组的大树:线粒体基因顺序作为系统发育工具》,Curr。操作。遗传学发展。,8, 668-674 (1998)
[4] Blattner,F.R.,《大肠杆菌K-12的完整基因组序列》,《科学》,2771453-1474(1997)
[5] Filipski,J.,DNA序列的进化,突变偏向和选择对染色体分室起源的贡献,(Ole,G.,突变研究进展2(1990),Springer:Springer Berlin),1-54
[6] 弗雷泽,C.M.,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组序列,伯氏疏螺旋体,自然,390580-586(1997)
[7] 弗里曼,J.M。;抹灰工,T.N。;史密斯,T.F。;Mohr,S.C.,《细菌基因组组织模式》,《科学》,2791827(1998)
[8] Grigoriev,A.,用累积偏斜图分析基因组,Nucl。《酸类研究》,26,2286-2290(1998)
[9] Kunst,F.,《革兰氏阳性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完整基因组序列》,《自然》,390,249-256(1997)
[10] 林海杰。;Chargaff,E.,关于脱氧核糖核酸的变性。二、。浓度的影响,Biochim。生物物理学。《学报》,145398-409(1967)
[11] Li,W.H.,1997年。分子进化。西诺协会,马萨诸塞州,第487页。
[12] Li,W.,全基因组序列中开放阅读框架的统计特性,计算。化学。,23, 283-301 (1999)
[13] 李伟(Li,W.)。;Bernaola-Galvan,P。;Haghhii,F。;Grosse,I.,递归分割在DNA序列分析中的应用,计算。化学。,26, 491-510 (2002)
[14] Lobry,J.R.,《细菌两条DNA链中的不对称替代模式》,《分子生物学》。演变。,13, 660-665 (1996)
[15] 莫尔,S。;弗里曼,J。;抹灰工,T。;Smith,T.,线粒体DNA链不对称模式与系统发育相关,Biol。公牛。,196, 411-412 (1999)
[16] 尼凯多,M。;卡瓦伊,K。;曹毅。;原田,M。;富田,S。;北欧冈田。;Hasegawa,M.,真核生物完整线粒体基因组的最大似然分析和蝙蝠和食虫动物系统发育的重新评估,J.Mol.Evol。,53, 508-516 (2001)
[17] 新墨西哥州佩纳。;Kocher,T.D.,《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四倍退化位点的核苷酸组成模式》,《分子进化杂志》。,41, 353-358 (1995)
[18] 皮卡多,M。;罗贝里,J.R。;Hinnebusch,B.J.,《伯格多费氏线状染色体中心双向复制起源的物理定位》,《微生物分子》。,32, 437-445 (1999)
[19] 拉托尔,D。;Wahl,A.M。;沙利文,M。;McCutchan,T.F.,《由疟原虫类的质体、线粒体和基因组DNA构建的基因树的系统发育比较》,《分子生物学》。寄生虫醇。,114, 89-94 (2001)
[20] 雷耶斯,A。;吉斯,C。;Pesole,G。;Saccone,C.,哺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中的不对称定向突变压力,分子生物学。演变。,15, 957-966 (1998)
[21] Shioiri,C。;Takahata,N.,《单核苷酸频率的偏差、二核苷酸的相对丰度和DNA链不对称》,《分子进化杂志》。,53, 364-376 (2001)
[22] 田中,M。;Takayuki,O.,人类线粒体DNA突变中的链不对称,基因组学,22327-335(1994)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