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半刚性预制连接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有效层侧刚度估计和基于梯度的多目标优化。 (英语) Zbl 1523.74106号

小结:充分利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半刚性连接的可设计性,采用基于梯度的内点算法,以材料成本最小和层间位移率分布为目标,进行两阶段优化。为了获得用于优化的有效楼层横向刚度估计,改进的Muto方法被进一步扩展到处理连接的混合分布。根据改进的Muto方法的特点,将获得目标层间漂移率分布和最小化材料成本的双重目标作为两个独立的优化目标进行处理。通过对不同楼层、不同连接参数和不同目标层间位移比分布模式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的实例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种方法适用于具有混合半刚性连接的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初步设计。

MSC公司:

第74页第10页 固体力学中其他性质的优化
90C29型 多目标规划
90 C90 数学规划的应用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CI-ASCE委员会550,《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模拟现浇详图指南》(ACI 550.1R-09)(2009),密歇根州法明顿山:美国混凝土研究所
[2] ACI-ASCE委员会550,《预制连接系统中连接件的设计指南》(ACI 550.2R-13)(2013),密歇根州法明顿山:美国混凝土研究所
[3] ACI-ASCE委员会550,《满足ACI 374.1(ACI 550.3-13)要求的无粘结后张法预制混凝土特殊力矩框架设计规范》和评论(ACI 550.3-13)(2013),密歇根州法明顿山:美国混凝土学会
[4] Akbari,J。;Ayubirad,M.S.,《基于梯度和遗传算法的钢结构抗震优化设计》,国际土木工程杂志,15,2,135-148(2017)·doi:10.1007/s40999-016-0088-0
[5] Bljuger,F.,《预制混凝土结构设计》(1988年),奇切斯特:Ellis Horwood,奇切斯
[6] 伯德·R·H。;赫里巴尔,M.E。;Nocedal,J.,《大尺度非线性规划的内点算法》,SIAM优化杂志,9,4,877-900(1999)·Zbl 0957.65057号 ·doi:10.1137/S1052623497325107
[7] Chan,C.M.,钢混结构高层建筑的最佳侧向刚度设计,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10,3,155-177(2001)·doi:10.1002/tal.170
[8] Chen,W.F。;Lui,E.M.,《美国钢构件和框架的稳定性设计标准》,《建筑钢研究杂志》,5,1,31-74(1985)·doi:10.1016/0143-974X(85)90019-7
[9] 杜,B。;何,Z。;Huang,G.,《抗震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滞回能量需求分布估算》,《地震工程杂志》(2020年)
[10] El Debs,M.K。;Miotto,A.M。;El Debs,A.L.H.C.,《预制混凝土半刚性连接件的分析》,土木工程师学会学报-结构和建筑,163,1,41-51(2010)·doi:10.1680/stbu.2009.1631.41
[11] Elliott,K.S。;戴维斯,G。;费雷拉,M。;Gorgun,H。;Mahdi,A.,预制混凝土结构能设计成半刚性框架吗?第一部分:实验证据,结构工程师,81,16,14-27(2003)
[12] 埃尔奥鲁,T。;Akkar,S.,《框架横向刚度估算及其在线性和非线性静态分析连续模型中的实现》,《地震工程公报》,9,4,1097-1114(2011)·doi:10.1007/s10518-010-9229-z
[13] FIB-Féd,《预制混凝土建筑的结构连接》(2008),瑞士洛桑:瑞士洛桑国际结构混凝土联合会
[14] FIB-éd,《地震区预制混凝土建筑:现状报告》(2016年),德国:文件能力中心,德国
[15] Goldberg,J.E.,高层建筑框架应力和稳定性分析的近似方法(1974年)
[16] 梅,Z。;郭,Z。;Chen,L。;Wang,H。;Gao,Y.,基于遗传算法的随机地震激励下土木结构主动控制系统集成优化,工程优化(2020)·Zbl 1523.86003号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JGJ 3-2010)(2010),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北京
[18] Muto,K.,《建筑抗震设计分析》(1974年),东京:丸赞公司,东京
[19] Phan,D.T。;Lim,J.B.P。;Tanyimboh,T.T。;Wrzesien,A.M。;沙·W。;Lawson,R.M.,《使用遗传算法进行应力蒙皮作用的冷成型钢门式刚架优化设计》,工程结构,93,36-49(2015)·doi:10.1016/j.engstruct.2015.02.037
[20] Sadeghi Eshkevari,S。;Dolatshahi,K.M。;Mofid,M.,钢板剪力墙连接板的优化设计程序,高层和特殊建筑的结构设计,26,1,e1301(2017)·doi:10.1002/tal.1301
[21] Schultz,A.E.,《弹性框架层横向刚度的近似计算》,《结构工程杂志》,118,1,243-263(1992)·doi:10.1061/(ASCE)0733-9445(1992)118:1(243)
[22] B.S.史密斯。;Coull,A.,《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1991),纽约:John Wiley&Sons出版社,纽约
[23] Sucuoglu,H.,连接刚度对预制混凝土框架地震反应的影响,PCI期刊,40,1,94-103(1995)·doi:10.15554/pcij.01011995.94.103
[24] Taranath,B.S.,《高层建筑的钢筋混凝土设计》(2009),纽约:CRC出版社,纽约
[25] 威廉·R·S。;Keith,M.M.,《最优标准方法》(2009),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斯普林格
[26] Wong,Y.L。;Yu,T。;Chan,S.L.,《具有半刚性连接的无支撑复合材料框架的简化分析方法》,《建筑钢研究杂志》,63,71961-969(2007)·doi:10.1016/j.jcsr.2006.08.005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