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标量符号函数设计最优模糊滑模控制。 (英语) Zbl 1366.93095号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并行分布补偿器并使用标量的最优模糊滑模控制的新设计签名函数方法。所提出的模糊滑模控制使用一种改进的并行分布式补偿器方案来寻找最优增益。为此,通过线性化子系统,控制增益不被视为常数。其中,我们找到了状态反馈增益,这些增益是在离线模式下使用一些规定的性能准则确定的。此外,系统的模糊滑面是使用稳定特征向量和标量设计的签名功能。该设计的优点是能量控制工作量最小,响应更快,稳态误差为零。我们利用仿真结果对新的最优模糊滑模控制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MSC公司:

93B12号机组 可变结构系统
93立方厘米 模糊控制/观测系统
49甲10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问题
93立方厘米 由常微分方程控制的控制/观测系统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Zadeh,L.A.,“模糊集”,Inform。和《控制》,第8卷,第338-53页(1965年)·Zbl 0139.24606号
[2] Wang,H.O.、Tanaka,K.和Griffin,M.F.,“通过Takagi‐Sugeno模糊模型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并行分布式补偿”,Proc。FUZZY‐IEEE/IFES,第2卷,第531-8页(1995年)。
[3] Takagi,T.和Sugeno,M.,“系统的模糊识别及其在建模和控制中的应用”,IEEE Trans。系统。人、赛博、。,第15卷,第1期,第116-32页(1985年)·Zbl 0576.93021号
[4] Sugeno,M.和Kang,G.,“多层焚烧炉的模糊建模和控制”,模糊集系统。,第18卷,第3期,第329-45页(1986年)·Zbl 0612.93022号
[5] Lee,H.J.、Park,J.B.和Joo,Y.H.,“不确定非线性电力系统的鲁棒负荷频率控制:模糊逻辑方法”,《信息科学》。,第176卷,第23期,第3520-37页(2006年)·Zbl 1125.93038号
[6] Hong,S.和Langari,R.,“电磁轴承系统受谐波干扰的鲁棒模糊控制”,IEEE Trans。控制系统。技术。,第8卷,第2期,第366-71页(2002年)。
[7] Slotine,J.J.E.和Li,W.,应用非线性控制,新泽西州Prentice‐Hall(1991)·Zbl 0753.93036号
[8] Hung,J.,“变结构控制:调查”,IEEE Trans。Ind.Electron公司。,第40卷,第1期,第2-22页(1993年)。
[9] Chang,W.,Park,J.B.,Joob,Y.H.和Chen,G.,“SISO非线性系统基于滑模控制的鲁棒模糊模型控制器的设计”,模糊集系统。,第125卷,第1期,第1-22页(2002年)·Zbl 1002.93524号
[10] Siciliano,B.,《机器人控制:开放问题和未来方向》,Proc。IEEE控制应用国际会议。,第1卷,第1期,第81-5页(1998年)。
[11] Ozgoli,S.和Taghirad,H.D.,“柔性关节机器人控制研究”,《亚洲控制杂志》,第8卷,第4期,第1-15页(2006年)。
[12] Edwards,C.和Spurgeon,S.,《滑模控制:理论与应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CRT出版社(1998年)。
[13] Wang,G.O.,K.Tanaka和T.Ikeda,“混沌系统的模糊建模和控制”,IEEE电路与系统研讨会,第3卷,美国亚特兰大,第209-212页(1996)。
[14] Xinghuo,Y.、Man,Z.和Wu,B.,“模糊滑模控制系统的设计”,模糊集。系统。,第95卷,第3期,第295-306页(1998年)·Zbl 0948.93513号
[15] Isidoti,A.,非线性控制系统,Springer,Berlin(1989)。
[16] Wang,H.O.,Tanaka,K.和Griffin,M.F.,“非线性系统模糊控制方法:稳定性和设计问题”,IEEE Trans。模糊系统。,第4卷,第1期,第14-23页(1996年)。
[17] Tanaka,K.和Sugeno,M.,“模糊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模糊集系统。,第45卷,第2期,第135-56页(1992年)·Zbl 0758.93042号
[18] El Beid,S.和Doubabi,S.,“基于DSP的升压变换器模糊输出跟踪控制的实现”,IEEE Trans。Ind.Electron公司。,第61卷,第1期,第196-209页(2014年)。
[19] Shieh,L.、Tsay,Y.和Yates,R.,“从连分式导出的矩阵符号函数的一些性质”,IEEE Proc。控制理论与应用。,第130卷,第3期,第111-8页(1983年)·Zbl 0518.93018号
[20] Wu,J.,Singla,M.,Olmi,C.,Shieh,L.,and Song,G.,“通过标量符号函数方法设计绝对值函数约束非线性系统的数字控制器”,ISA Trans。,第49卷,第3期,第302-10页(2010年)。
[21] Hardian,S.,“通过输出反馈励磁控制器增强多机电力系统阻尼”,J.ELKHA,第3卷,第2期,第9-12页(2011年)。
[22] Koshkouei,A.J.和Zinober,A.S.I.,“垂直带特征值放置线性二次调节器的评论”,IEEE Trans。自动。《控制》,第44卷,第7期,第1417-9页(1999年)。
[23] Elbuni,M.S.和M.Higashiguchi,“大型柔性天线馈电支撑结构的主动稳定”,Autom。《航空航天控制》,第171-176页(1989年)。
[24] Shieh,L.S.、Dib,H.M.和Yates,R.E.,“矩阵特征值的分离和大规模系统的结构分解”,Proc。IEE第D部分-控制理论和应用。,第133卷,第2期,第90-6页(1986年)·Zbl 0591.93008号
[25] Noble,B.,《应用线性代数》,Prentice‐Hall,新泽西州(1969年)·Zbl 0203.33201号
[26] Singla,M.、Shieh,L.S.、Song,G.、Xie,L.和Zhang,Y.,“使用标量符号函数的新型最优滑模控制器设计”,ISA Trans。,第53卷,第2期,第267-79页(2014年)。
[27] Spong,M.W.、Khorasani,K.和Kokotovic,P.V.,“FJR反馈控制的积分流形方法”,IEEE J.机器人与自动化,第3卷,第4期,第291-300页(1987年)。
[28] Tanaka,K.和Wang,H.O.,《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威利,纽约(2001)。
[29] Taghirad,H.D.和G.Bakhshi,“FJR的复合H_∞控制器综合”,智能与机器人系统国际会议。,第2067-2072页(2002年)。
[30] Taghirad,H.D.和H.Rahimi,“柔性关节机器人的复合QFT控制器设计”,IEEE控制应用会议。,加拿大,第583-588页(2005年)。
[31] Taniguchi,T.、Tanaka,K.、Ohtake,H.和Wang,H.O.,“模型构建、规则简化和高木-苏格诺模糊系统广义形式的鲁棒补偿”,IEEE Trans。模糊系统。,第9卷,第4期,第525-38页(2001年)。
[32] Sumanta,K.和Nigam,M.J.,“球和梁系统的智能和鲁棒单输入区间2型模糊逻辑控制器”,Proc。国际计算机进步会议。,施普林格,第174卷,第1155-62页(2012年)。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