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父子两代文物修复师的坚守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2024-05-21 14:36

原标题:父子两代文物修复师的坚守

中国人

当你走进博物馆,在展厅看到那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文物时,可曾想到,它们出土时或许黯淡无光,或许已经成为时光碎片。在博物馆深处,那些文物修复师们为文物把脉、开方、治病”,让它们更完整地面向公众展出,同时为后世提供研究材料。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本报全媒体记者走近新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他们是父子,也是师徒。

文物修复师姚敏去年完成的最大一项修复工程,是将喀什地区巴楚县新疆托库孜萨来唐王城)遗址考古发掘出的一个一级文物佛首,用大半年时间,最终修复完成。


5月15日,在姚书文(中)家里,姚书文正在讲述自己与儿子姚敏在文物修复路上”的经历。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 石磊 摄

喀什地区博物馆对这次修复工作很满意。”5月15日,他给父亲姚书文这么汇报”。这次修复,他得到父亲不少指点和帮助。

69岁的姚书文满意地点点头。

这一对父子,是新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2015年退休前,是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在文物修复岗位上,一干就是大半辈子,儿子姚敏是该保护中心泥塑修复组资深文物修复师,现已入行十余年。

你们现在的工作环境太好了。”姚书文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新疆博物馆转转,看看自己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每看完一次,都会打电话对儿子和徒弟高愚民等耳提面命一番:年轻人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对得起国家和单位的培养。”

每到此时,姚敏和一众后辈都屏声静气,认真听前辈悉心教诲。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20名修复师全是80后、90后。对于姚书文,他们打心底里深深地尊敬。

5月18日,新疆博物馆内人流如织。在文物知识越来越受欢迎的今天,姚书文和姚敏父子及新疆博物馆的一代代文物修复师们,用青春和汗水,在岁月如歌中,见证着中华古文明,在博物馆的每一处展厅,再现风华。

听听修复师的“酸甜苦辣”

1976年,姚书文和同批10名年轻人被招入新疆博物馆,以中专生身份在博物馆学了三年考古知识和相关知识后,成为新疆博物馆第一批正式文物修复师,那时的姚书文21岁。

1979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彩绘泥塑文物,急需专业修复。在新疆,因为气候干燥等原因,泥塑、文书类文物保存相对较多且完整,但当时的新疆博物馆,文物修复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很多修复材料应用也比全国其他地方晚,更重要的是,全国其他地区气候湿润,泥塑文物少之又少,修复技术更是根本没有经验可学。可以说,一切几乎从零开始。

当年,姚书文被新疆博物馆派往江苏无锡专门学习泥塑塑形,从头学起,以此摸索泥塑修复经验,提升文物修复水平。在江苏无锡惠山泥人研究所,姚书文学了大半年,对泥塑原理、构造、架构有了清楚认知,这为他此后大半生的泥塑文物修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修复文物,必须不能破坏原有的文物信息,还要保持文物原貌,这就要查看很多相关文物的参考资料,有根据地修复,不能随意想像,才能还原它的原始状态,才能让这件文物有说服力。”姚书文回忆,20世纪70年代,新疆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室设在地下室一间库房,在十余平方米的地方,夏天又闷又热,三四个人在里面,一有大宗文物修复工程,几个人连身子都转不开。当时条件不好,就连修复工具和器材,大都是找街上的铁匠按照要求打出来,有些工具干脆自己制作。

积累经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至2015年姚书文退休,他发表了无数篇相关专业论文,将自己独有的泥塑文物修复经验集结成文字,并带着后辈,借鉴学习敦煌壁画等经验和材料,依据新疆文物特点对症下药,经他的手修复的新疆出土泥塑文物逾千件。

《批复》

以敬畏之心唤醒千年“历史”

从小,姚敏跟着父亲出入新疆博物馆,我可以说是在新疆博物馆文物修复工作室长大的。”姚敏说。

2010年大学毕业后,姚敏考入新疆博物馆,开始学习文物修复,那时,他26岁。比他小3岁的高愚民,大学本科专业学的是文物保护技术,毕业后也分配到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彩绘泥塑组,两人相继成为姚书文的亲传弟子。

实际上,姚敏大学学的是工程造价专业,姚书文一直以为孩子会从事其他行业,没想到,兜兜转转,姚敏选择了子承父业。

“姚笑眯眯回报。”

姚敏和高愚民刚学会修复工作的第一件修复作品,姚书文记得清清楚楚。

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那两个30厘米高的彩绘泥塑武士俑就是姚敏修复的,高愚民修复的第一件文物是彩绘泥塑仕女俑。”姚书文说,当年是他手把手指导孩子们进行修复,生怕他们出错。

姚敏和高愚民对文物修复工作的敬畏心,一入门,就被姚书文深植入心。

姚主任工作时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严谨,精益求精,那种对文物修复事业的敬畏之心,时刻感染着我们。”高愚民说。

2014年,姚书文用将近一整年时间,修复了一尊出土于和田策勒达玛沟小佛寺的佛头文物。当时,那尊佛头文物几乎坍塌散架,所有病害”都现于这尊文物之上。人在旁边路过都有可能将颜料层带起脱落。”高愚民说,当时,这座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土的文物,一直珍藏于库房,无人敢动。

时年59岁的姚书文接下了这个重担,一点一点地细抠,每天只修脸颊一两厘米那么一小块,从额头开始,一点一点地进行修复,先找到同样的土质,和泥后将佛头脸部渗透加固,再一点一点将剥落的部分贴回去。

这个工作整整持续了一年,修复得极其完美,他是我们的榜样。”高愚民说。

匠人精神”以心焕新

5月14日,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来了一批新疆师范大学的实习学生,姚敏和高愚民记不清这是第几批来实习的大学生了。每一批学生都对文物修复工作充满好奇,提问不断,这让他们倍感欣慰。

姚敏说,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有300多名好友,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关注了新疆博物馆公众微信号。

很多人走进博物馆,专门找讲解员讲解,大家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真正沉下心来了解一段历史,了解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时代在飞速进步,物质丰富之余,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更高级、更丰富,姚书文感叹,新疆博物馆新一代工作者生长在了“好时候”。

你看看现在的文物修复室,干净、敞亮、宽大,如同一间大型实验室,墙上挂的修复用具应有尽有,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当下的博物馆参观热潮,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姚书文说。

但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沉下心来,全身心专注于修复工作,是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所有修复师们的匠人精神”的传承。

修复师只要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必须心无旁骛。姚敏说,文物修复,必须要有敬畏心。

用平静的心态去完成每一步工作,工作到老,学到老,这是姚书文的经验,也是整个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修复师们遵循的工作原则。

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修复师们,大多是年轻人,下班时,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一进入工作状态,甚至去趟厕所都很紧张,因为担心手中的材料与空气接触久了发生变化,不能顺利粘接。也因此,工作场合精神高度集中,随时保持安静,是这里的常态。

那种成就感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姚敏说,去年他花了大半年时间将那尊一级文物佛首修复完成,很多时候,他都工作到深夜两点,但从未觉得疲累过,反而在精神上得到了一种享受:我想那就是热爱吧!”

令人可喜的是,经过多年发展,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获得长足进步。十八大以来,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发展为新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事业的中坚力量、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完成文物保护修复项目20项目、批复30余名。

姚书文很早就有一个想法,将躺在新疆博物馆库房里的上千件各个时期的泥塑文物都修复完成后,申请博物馆为它们搞一个专题陈列展览。

量太大,我这个想法完成不了了,现在就看这批新生力量了。”姚书文笑着看向儿子,姚敏认真地点了点头。

责任编辑:杜亚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版权所有©2008-2024 www.workercn.cn。保留所有权利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