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巧手如春 雕出枯木“新生”

来源:内蒙古日报
2024-05-21 13:42

原标题:巧手如春 雕出枯木“新”

内蒙古日报记者 及庆玲

名称,名称,名称

结缘根雕勾勒艺术

根雕,又被称为根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树身、树瘤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花瓶等艺术作品,被誉为

我国根雕艺术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造型奇特,动感十足,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人们利用树根制作杖头、烟锅、佛柄、抓背、笔筒等器具。隋唐以后,根雕艺术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同时,也成为皇室贵族的新宠。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还载入新唐书·李泌传》: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至宋元时期,根雕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还创作出根雕佛像。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根雕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件,而且雕刻成实用的器具。

地质、地形独特,气候条件复杂多变的内蒙古,成为了众多优质根雕材料的来源地。很多珍稀树种扎根山岩、沙漠,任凭大自然的严酷考验,幻化出万般神奇,造就了内蒙古根雕艺术刻骨铭心的震撼力。

斯琴巴图小时候,看着爷爷、父亲在家制作马鞍、勒勒车、儿童玩具、凳子等,那些漂亮精致的木雕花纹让他特别着迷。此后,斯琴巴图利用课余时间,跟随父亲学习木雕手艺制作。1982年,高考结束后,斯琴巴图回到正蓝旗乌苏查干苏木宝里根查干嘎查。有一天,正在放羊,看着眼前零零落落的树木和被风沙刮出来的枯树根,我萌生了让它们‘重生’的想法。于是,我从沙地里找出一个外形颇似鱼的榆木枯树根,拿回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做出了第一个作品——木鱼》,它是故乡正在逝去的一树一木的挽歌,也是为枯树根赋予新生命。”说起与根雕的结缘,斯琴巴图满脸幸福。

正是这个炎热的夏天,奠定了斯琴巴图创作根雕艺术品的决心,也为他打开了另一个新天地新领域。斯琴巴图对根雕技艺的热爱,如同根雕艺术的历史一般悠长、灿烂。

1983年,斯琴巴图考入锡盟卫校,1986年毕业,被分配到苏木卫生院当医生。那些年,我需要经常到牧民家去给他们看病,给我创造了收集原材料的机会。”斯琴巴图感动地说,与我交好的牧民常常将捡到的枯树根带回家给我留好。

1992年,斯琴巴图考入包头医学院,毕业至今在正蓝旗医院工作。

一路走来,我深感自己的事业线和爱好线是连接在一起发展的。在医学院的年,我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从图书馆找到很多与根雕有关的书籍,系统学习了雕塑、木雕、根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扩展了视野,对根雕艺术有了新的理解——追求根雕艺术品的形似与神似。”脱下白大褂,斯琴巴图是一名根雕艺人。

2010年3月,斯琴巴图荣获锡林郭勒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及证书;2014年8月,荣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及证书。

如今,经过40多年的摸索、改进,斯琴巴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浑善达克沙漠根雕艺术风格,制作的根艺作品深受根艺爱好者的喜爱。

以意为魂薪火传递

走进斯琴巴图家,院子里满是他和爱人收集的枯木树根。房间里,木香扑鼻而来。展柜上,大大小小几十件根雕作品——飞禽走兽、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或憨态可掬或惹人爱怜,让人思绪飞腾,仿佛看到千年流淌的岁月里,大自然对生命的百般考验、狂风暴雨的洗礼、严寒酷暑的折磨。

斯琴巴图神情专注,在他的巧手下,一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已初见雏形。记者看到,他的制作台上,锯子、锉刀、削刀、砂纸,就是全部的制作工具了。看到记者到来,他便放下手中的工具,耐心地讲解作品创作的经验和心得。神似是根雕艺术品的魂。选下枯树根材,多角度全面观察,根据原生形态,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反复揣摩,在脑子中形成图像后,方能定型。定型后,要把不需要的根系、树枝等去掉,用锉刀清理腐烂或太阳晒坏的部分,在根材上画出大体轮廓,再用锉刀进行加工。过程中,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的艺术再创造的痕迹应该隐藏于自然美之中。”斯琴巴图利用枯树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只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对其进行辅助性人工处理修饰。

废中掘宝,根中造境。斯琴巴图解释说,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浑善达克沙漠根雕艺术风格,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选用浑善达克沙地稀有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沙漠鼠李木枯树根做原料,赋予其新生命。二是根雕成品不上漆,不染色,呈现枯木的原生自然形态。

这件名为草原赤狐的作品,从选材、构思、造型和制作,历时一年半。在2022年中华颂·非遗传承文脉活动、2023中国300多个根雕艺术品中,包含象形人物根艺作品5件,象形动物根艺作品161件,根艺花瓶119件,笔筒等工具类型的其它作品26英寸

斯琴巴图又小心翼翼拿出一本图集,里面收集了许多浑善达克沙地不同种类的树木、树根、根雕艺术作品图片。这张是珍贵的树种亚西拉。”斯琴巴图希望,通过他和徒弟们的保护和发现工作,为后人提供更多真实详尽的资料。

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新生力量。斯琴巴图不仅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徒弟们,还将根雕技艺传承给儿女,手把手教授他们根艺制作的抛光、打磨等制作程序。我们成了爸爸的好帮手。”女儿苏都汗、儿子那木白嘎拉已经能独立制作根艺品,帮助斯琴巴图设计宣传彩页、参加展览等。

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根雕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共同学习、研究的平台,从而让更多人领略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斯琴巴图对根雕艺术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编制:杜亚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国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版权所有©2008-2024 www.workercn.cn。保留所有权利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