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天津>正文
202405/1811:43:09来源:新华网

老字号新观察丨老味新作,百年老字号的“新中式”转身

2024-05-18 11:43:09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新华社天津5月17日题:老味新作,百年老字号的“新中式”转身

  白佳丽、宋瑞、隋福毅

  从门前冷落到顾客盈门,这些年,不少老字号品牌在求新求变中优雅转身。

  在天津,一家饽饽铺在一群年轻人的带领下,将国潮元素注入百年老品牌,老味新作成了新中式”烘焙界的网红。

枣、糕、甜、咸、玫、瑰、糕、娇、街、祥、禾、饽、饽

  祥禾饽饽铺从勉强维持到如今走红,用了近十年的时间。”“80后”的祥禾饽饽铺第四代传承人杨明说。

  饽饽,是明清时期中国宫廷随膳面点的统称。清末,饽饽从宫廷传入民间。在京津地区,许多专门制作和销售传统宫廷点心的店铺应运而生,皆叫作饽饽铺。1912年时,便有了祥禾饽饽铺。

  杨明的父亲杨鸿年是祥禾”的第三代传承人,从小就跟随父辈学习宫廷糕点的配方和制作手艺。2000年,杨鸿年在天津站后广场开了一间祥禾糕点食品店”,成为一代津门人的味蕾记忆。

  然而,随着西式烘焙的冲击,至2015勉勉勉勉勉勉勉勉勉勉勉勉勉

  时光的味道应该被留住。”杨明这样解释他当年的决定。

  抓不到年轻消费者的购买兴趣,不再符合市场需求,是祥禾饽饽铺彼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接手祥禾”后,杨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新审视糕点市场,了解消费者的所喜所好。

  在杨明的带领下,祥禾糕点食品店”改名为祥禾饽饽铺”,开始进行品牌和糕点的创新改良。

  在传统饽饽铺里,大多师傅都身怀绝技,手艺南北并蓄、东西交融。自古以来,饽饽就带有创新融合的基因。在现代社会,我们更不能故步自封。”杨明说,他开始带领团队开发新产品,并积极借鉴西式糕点的制作技巧。在产品形态上,祥禾饽饽铺特意把包装做小样式做精,以符合当下消费习惯。

  杨明还大刀阔斧地对糕点配方进行修改,通过短短半年多时间的实验,在不牺牲糕点风味的前提下,祥禾饽饽铺的产品减油减糖超过30%,更加符合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这一创新也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反响。

  老味新作,又应该守住些什么?

  杨明说,多年来,祥禾饽饽铺在产品口味和形态上不断推陈出新,但始终如一的是坚持以传统古法手作技艺制作糕点,时刻以匠人的心态要求自己。

  从和面开始,制作糕点的每一道工序都环环相扣,容不得丝毫差错。”杨明说,而这也让我看到了这门技艺背后严谨、专注、务实的中华传统美德。传统糕点不仅仅是果腹的食物,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精神情感的象征。”

  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近年来,祥禾饽饽铺不仅在产品研发上有意融合传统文化,推出以五毒饼”为代表的节日应季点心,在产品包装上也是尽显用心:刷手机的林黛玉”山楂果子帐篷”柿柿如意”……一系列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天津市河东区一间40平方米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自主研发中心、现代化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工厂、津杭两地电商中心和40余家直营连锁门店的现代化品牌企业,祥禾饽饽铺迎来了自己的转身。

  祥禾饽饽铺的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9岁的团队。“祥禾饽饽500多万的粉丝群体,其中超过四分之三是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杨明说。

  如今,杨明对老字号发展有了更多思考。每一个老字号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祥禾饽饽铺不是从我这里诞生,也必将走向下一个时代。”他说,老字号传承人的使命是让老品牌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

  据统计,我国现有中华老字号1455家,平均年龄约140岁,涵盖32个行业。近年来,一批老字号拥抱新”潮流,从历史走向未来,让更多人看到老字号的魅力。(完)

责任编辑: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