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思想理论>前沿理论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讲好思政课的力量根基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笔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乎育人、关乎事业、关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强调要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建设要深化文化根基的内在规律,明确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新的着力点,为我们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指明了方向。

1深化文化根基,坚定思政课的政治性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和积淀的精神财富,同时又深深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对人的影响是最基本、最深沉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内含一定的价值系统。价值观是文化中具有导向性、基本性的内容。核心价值观更是构成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以文化人的过程,在深层次就表现为价值观念传递的过程。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导向会引人向善;反之,错误的、消极的价值导向会引人向恶。这种影响是深层的、难以撼动的,一旦形成了某种价值观,就会内化为一种精神追求,外化为相应的自觉行动,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总和,体现出中华民族崇高的价值追求,内含着正确的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优势与底蕴根基,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其他文化主体相比,中华文明更加注重运用儒家经典学说,理性规范人民的思想观念、言谈举止、价值理想等,以达到正己修身、立德树人的目的,具有鲜明的道德属性与育人特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文化产物,是基于中国革命史得来的宝贵文化资源与理念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伴随着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而形成的,是被实践证明正确的先进文化。这些文化融入思政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更为充沛的文化养分,确保思政课在启智润心方面始终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2凸显历史底蕴,增强思政课的厚重度

文化是活着的文明。”文化承载和传递着文明,不仅能够作用于文化产生之时,还能通过文明延续泽及后世。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历史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只有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的历史底蕴,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精神资源,产生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历经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长期交融,历经中央集权制度和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中华文明培育出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以民本为思想基底,以通变革新为鲜明品格,以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鲜明标识,形成于中国革命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精神密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兼具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革命文化的进取精神,结合了当今时代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文化特征,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在思政课建设中要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弄清楚我们的文明以何连续、何以连续,充分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怎样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进而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理解古代中国、现代中国以及未来中国,增强思政课的厚重度。

三。供给鲜活案例,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和人物传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孔融让梨、曾子避席等故事。在革命文化中,有红军飞夺泸定桥、杨靖宇孤身战斗、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故事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有焦裕禄鞠躬尽瘁、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黄大年毅然归国等故事……用这些凝练着文化内涵的案例讲授思政课,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刻板、抽象的印象,增加趣味性,强化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4蕴含深刻道理,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其自身蕴含着的丰富学理、道理、哲理增强了思政课的说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穷变通久、推陈出新中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文化体系,其中的很多道理和理念有着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等。它们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蕴含其中的道德精神、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都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两种文化蕴含的崇高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反对阶级压迫,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根本逻辑

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的真理性、科学性,并将思政课教学中积累的现实经验上升为体系化的理论学说,从文化维度真正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5彰显强大信心,提振思政课的自信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经由历史洪流筛选出来的中华文化精髓,是先进且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其存在本身就彰显着文化自信。要有效运用三种文化,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提升思政课的感召力、引领力与自信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坚实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的生命力,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依靠。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也同样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些文化都传递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中国人民向上向善、自强不息,始终坚守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坚定信心。这些文化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从心底树立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要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增进认同、增添情感,从两个结合”的高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统一性,自觉在思政课堂中成为有立场、有情怀、有思想的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受教育者产生思想观念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讲好思政课的根本力量。

作者:韩喜平,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责任编辑:张尧]